小兒便祕: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小兒排便次數明顯減少,大便乾燥、堅硬,祕結不通,排便時間間隔較久(>2天),無規律,或雖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稱為小兒便祕。
小兒便祕可以分為功能性便祕和器質性便祕兩大類。
器質性便祕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先天性巨結腸及巨結腸類緣病、肛門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治療功能性便祕應改善小兒飲食結構,多補充水分和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同時養成排便習慣。嚴重者應接受藥物和灌腸治療。
如果發現如下症狀,需要到醫院就診:
- 腹部腫脹;
- 體重減輕;
- 大便帶血;
- 肛門周圍的面板撕裂。
就醫科室
- 兒科
小兒功能性便祕的診斷
新生兒~4 歲幼兒,至少出現以下 2 條症狀,達一個月:
- 排便≤2 次/周
- 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後至少有 1 次/周失禁發作;
- 有大便瀦留病史;
- 有排便疼痛和費力史;
- 直腸記憶體在大量糞便團塊;
- 巨大的糞便曾阻塞過廁所。伴發症狀包括易激惹、食慾下降和(或)早飽。隨著大量糞便排出,伴隨症狀可很快消失。
年齡大於 4 歲兒童,必須滿足以下 2 條或更多,且不符合腸易激綜合徵(IBS)的診斷標準:
- 排便≤2 次/周;
- 至少有 1 次/周大便失禁;
- 有大量糞便瀦留或有與糞便瀦留有關的姿勢;
- 有排便疼痛或困難病史;
- 直腸記憶體在大糞塊;
- 巨大的糞便曾阻塞過廁所。
小兒器質性便祕的診斷
醫生會結合病史、體查以及相關檢查綜合考慮。
鋇灌腸造影有助診斷先天性巨結腸、肛門狹窄等疾病,而甲狀腺功能低下有賴於甲狀腺功能檢查。
- 勿濫用瀉藥:治療小兒便祕提倡飲食調理為主,使用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濫用瀉藥會造成兒童腸道功能紊亂。
- 按摩小兒腹部:家長可以順時針按摩小兒的腹部,幫助其腸蠕動。
器質性便祕,應積極治療原發病,如先天性巨結腸及巨結腸類緣病、肛門狹窄、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功能性便祕,應積極改善飲食結構,多補充水分和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同時養成排便習慣。
功能性便祕主要治療方法有:
- 灌腸治療:是去除直腸內的嵌塞糞便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可與口服瀉藥配合應用。
- 藥物治療:導瀉劑可維持規律性排便,常見的有乳果糖、聚乙二醇,這兩種藥物副作用較小且耐受性好。其他還有液體石蠟、番瀉等。小兒便祕的藥物治療必須在醫師指導下進行。維持治療需數月,當兒童形成規律性排便後才考慮停藥。
- 飲食調整、訓練排便:增加水攝入以軟化大便,多補充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全麥、水果和蔬菜),養成規律性如廁習慣是也治療便祕的重要部分。
小兒便祕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常見的因素包括:
- 強忍便意:孩子可能會因為玩耍而不願停下來排便,或者因為對使用公共廁所感到不舒適而忽視便意。可能對排便的疼痛感到恐懼,或者如廁訓練有困難。
- 低膳食纖維:纖維有助於排便,但是許多小兒都未食用足夠的水果、蔬菜和穀物。
- 飲水不足。
- 藥物:某些藥物,包括止疼藥和抗酸藥,會導致小兒便祕。
如果出現如下任何症狀,那麼您的孩子可能有便祕:
- 腹痛。
- 每週排便少於 3 次,嬰兒超過正常排便時間 2 天或 3 天。
- 孩子嘗試強忍大便,症狀包括做鬼臉、交叉雙腿或者扭曲身體。
- 大便乾結,不易排出。
- 孩子內褲上有糞便汙跡。
- 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要多樣化,食物不能過於精細。教育孩子不偏食,鼓勵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五穀雜糧製成的食品。
- 良好的排便習慣:便感常常在飯後的某個時間發生。固定每日排便時間,如早餐後,可能有幫助。
- 良好的生活習慣:營造輕鬆愉快的生活氛圍,避免持續高壓的狀態。尤其是學齡兒童,學習緊張、睡眠不足均可引起便祕。
- 健康的餵養方式:提倡母乳餵養。只能牛奶餵養的嬰幼兒,可通過新增米湯、果汁、菜湯等補充足夠的水分,潤腸通便。
- 避免盲目補充鈣質:合理膳食是最佳的補鈣方式。避免長期服用能引起便祕的藥物,如葡萄糖酸鈣、碳酸鈣等。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