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便血是指血液經由消化道自肛門排出。無論是大便中帶血,或者全是血便,在形態上呈現鮮紅色、暗紅色或柏油樣,都可稱為便血。小兒便血(Pediatric blood in the stool)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病因常較為複雜。

  • 大多數的便血都是由於消化道疾病所引起,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表現的一部分。當大便呈現鮮紅色或者暗紅色時,病因多為下消化道出血,尤其可能是結腸和直腸出血。若便血的同時還存在嘔血的情況,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這種情況下,小兒的大便多呈黑色,如果出血量多,並且排出較快,也可以呈現為暗紅色,甚至也可能呈鮮紅色。
  • 常見的引發便血的原因有如下幾種:肛裂、肛管直腸損傷、直腸息肉、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套疊、腸結核、小腸血管瘤、小腸腫瘤、流行性出血熱等。
  • 主要的治療方法可分為病因治療、對症治療、外科治療。如針對腸道感染性疾病導致的便血,針對病因用藥後可有效止血。針對出血量較大的患兒,可及時進行止血,嚴重時可對其進行輸血。針對直腸息肉導致的小兒便血,可在結腸鏡檢查的輔助下,進行外科手術切除治療。
  • 一般情況下,多數小兒的便血量並不多,往往不能引起家長的重視,很容易導致病情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從而將小問題耽擱成了大毛病。若小兒出現長期、少量、反覆便血的情況,可能會導致小兒出現貧血、營養不良等。若有大量出血,則有可能導致小兒出現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

何時就醫?

如果兒童大便時出血不多,腹部、肛門周圍都沒有疼痛感,大便形態既不過幹也不過稀,並且排便的頻率維持在一天一次左右,此種情況說明孩子並無大礙,不會影響到兒童的正常生活、活動、營養、發育等,可再持續觀察一段時間,看看是否會好轉。

若兒童長時間存在便血的情況,大便的頻率過頻,或者過少,大便太乾或者太稀,便血的血量過大,甚至腹部、肛門周圍有疼痛感,腹部出現包塊,出現這些情況時,應立即就醫。

就診科室

  • 兒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小兒便血發生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孩子多大了,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大便帶血的情況,到現在有多長時間了。
  • 孩子除了出現大便帶血之外,還有沒有其它的症狀,如腹部、肛門周圍疼痛,腹部出現包塊等。
  • 孩子以前有沒有得過什麼疾病,採用了什麼治療措施。
  • 除了便血之外,身體其它部位有沒有什麼異常。

常用檢查

  • 實驗室檢查:糞便檢查可觀察大便顏色、血量等,還可檢測寄生蟲,提示腸道炎症等。血常規檢查有助瞭解失血程度及凝血功能。還可能進行大便培養、免疫學檢查、肥達氏反應及外裴氏反應等。
  •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有助瞭解病變,例如內痔、息肉、潰瘍、腫瘤等。還可採取標本進行病理檢查。
  • 纖維結腸鏡,可觀察深部結腸病變。
  • 胃腸鋇餐透視、鋇劑灌腸造影,有助診斷胃腸道潰瘍、憩室、息肉、腫瘤等。
  • 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及核素掃描,有助診斷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治療原則

導致出現小兒便血的原因較為複雜。若兒童長時間存在便血的情況,大便的頻率過頻,或者過少,大便太乾或者太稀,便血的血量過大,甚至腹部、肛門周圍有疼痛感,腹部出現包塊等,應立即就醫,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主要有如下的治療手段:

  • 對於肛裂而引發便血的患兒,可以採用坐浴、服用車前草纖維或其他膨脹劑等手段進行治療。通常副作用較小,患者容易接受。
  • 對存在直腸息肉的患兒,若是由於炎性腸病所導致的炎性息肉,則需要積極的治療原發疾病,而對於腫瘤性息肉,應該及時進行切除,避免發生惡化,導致病情加重。
  • 當患兒存在腸套疊時,若發現的較為及時,可以採用空氣或造影劑灌腸,將套起來的腸管進行復位,如果發生了腸壞死的情況,就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 針對存在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的患兒,可採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進行藥物治療。當病情較重,出現腸穿孔、腸壞死等情況時,可採用手術治療。
  • 針對腸結核的患兒,可使用抗結核藥物進行治療,如利福平、異煙肼等,當出現嚴重的完全性腸梗阻、急性腸穿孔時,可採用手術治療的方式。
  • 針對小腸血管瘤的患兒,採用手術切除治療為主要的治療方法,通過手術切除有病變的腸段,並且進行止血,手術之後多恢復較好。

常見原因

小兒便血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之一,病因常較為複雜。大多數的便血都是由於消化道疾病所引起,但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表現的一部分。常見的引發便血的原因有如下幾種:

  • 肛裂:肛裂是導致小兒便血的一種常見原因。排便時或排便後,肛門常有疼痛感,並且疼痛多較為劇烈,患兒難以忍受。出血常在排便時發生,也有可能緊接在患兒排便完成之後出現。形態呈現鮮紅色,血量較少,多以一種絲狀表現覆蓋在大便的表面。發生肛裂的原因,常見於患兒發生蟯蟲感染,從而引起肛周瘙癢,患兒在不停的抓撓後,導致面板抓破,發生感染,從而導致肛裂。
  • 肛管直腸損傷:當患兒的大便較粗,並且比較硬時,在進行排便時,可能會擦破肛管直腸粘膜,導致患兒出現較為少量的便血。這種情況下的便血,形態上多呈現鮮紅色,覆蓋在大便的表面。常見的導致肛管直腸損傷的原因如小兒便祕等。肛管直腸損傷所導致的便血,通常來說病情較為輕微,並且這種損傷癒合起來也比較快,在患者發生便血之後不久便可好轉。
  • 直腸息肉:直腸息肉是兒科常見的一種疾病。一般多發生在患者直腸和結腸的後壁,大多數病例都是單個,只有少數人為多個。直腸息肉最常見、最典型的症狀就是便血,形態上顏色較為鮮紅,但出血量不多,並且不與大便相混合。如果沒能及時控制病情,導致息肉出現繼發感染,則有可能會出現膿血樣的腹瀉。一般來說,直腸息肉可經由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
  •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多發生於小兒身上。其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血便、發熱等,通常患兒還會發生嘔吐,大便多呈現為暗紅色,氣味較腥臭, 出血量可能較多,還會有腹部發脹的感覺,在按壓時,可能會感覺到疼痛。
  • 腸套疊:當患者出現腸套疊時,在之後數小時即可出現便血的症狀。形態上多表現為少量果醬樣大便,或者血性黏液便,有少數患者會表現為黑紅色血水,也有可能出現大量的鮮血
  • 腸結核:腸結核多發生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小兒腸結核多表現為潰瘍型,可出現便血的症狀。病情較嚴重時,結核病變會侵犯大血管,會導致大量的便血。
  • 小腸血管瘤:小腸血管瘤的主要變現為腸道出血和腸梗阻。大多數的患者表現為長期、少量的便血,並有可能出現類似於貧血的症狀,只有少數患者可能出現大量的便血。
  • 小腸腫瘤:小腸腫瘤則較為少見,在其中,以小腸惡性淋巴瘤出現較多。其臨床變現為部分性或完整性腸梗阻,以及便血。這種情況一般出血量不多,並且常常伴有腹脹、腹痛、體重減輕、食慾減退、腹部出現腫脹的情況。通常患者進行 X 線檢查即可發現腫瘤。

此外,小兒便血還可能是下列情況引起:

  • 腸道感染,例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 上消化道疾病,例如食管、胃和十二指腸、膽道疾病等。
  • 出血、凝血功能障礙,例如白血病、新生兒出血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
  • 急性傳染病及寄生蟲病,例如流行性出血熱、傷寒、副傷寒、勾端螺旋體病、鉤蟲病、血吸蟲病。
  • 中毒,例如膿毒症、細菌性食物中毒。
  •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上述因素可引起腸道炎症及潰瘍、腸道血液迴圈障礙、胃腸道黏膜損傷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導致便血。

臨床表現

不同原因引起的小兒便血,其症狀特點有所不同:

  • 當患者由於直腸、結腸出血而導致便血,或由於腸套疊導致出現便血時,常會出現少量便血,且呈鮮紅色。
  • 若患者有上消化道,或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等出血時,則有可能出現大量便血,並且形態上表現為暗紅色,或者黑色。
  • 如果患者存在肛裂、直腸息肉時,一般可表現為血在大便後滴下,與大便不相混合。
  • 當患者存在腸結核時,其大便會呈現膿血樣,或便血帶有膿性黏液。

伴隨症狀

小兒便血常見的伴隨症狀如下:

  • 劇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當患者存在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套疊等情況時,可出現便血,同時會伴有劇烈的腹痛,甚至導致患者休克。
  • 腹部出現包塊:當患者出現腸套疊、小腸腫瘤時,在便血的同時,可能還會導致患者的腹部出現包塊。
  • 身體其它部位出血:若患者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急性的嚴重感染時,不僅會導致便血,同時還有可能出現身體其它部位的出血。
  • 家長應注重培養小兒正確排便的習慣,如按時排便等。應選擇恰當的環境進行排便,在兒童進行排便時,避免催促兒童,讓兒童自然進行排便,避免產生緊張、焦躁的心理。
  • 應該維持兒童一定的活動量,年齡過小的孩子,家長可幫助其在床上翻滾、攀爬等,對於年齡較大的兒童,家長可帶其外出散步,進行一些簡單的遊戲等,這樣有助預防兒童便祕。
  • 家長應合理調整兒童的飲食結構,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為主,如雞蛋、瘦肉、水果、蔬菜等,同時也可以多食用粗糧、蔬菜、水果等富含食物纖維的食品,這對預防兒童便祕也有較大的作用。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