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本病是 1983 年由 Levin 首先描述,是一種新的臨床綜合徵。
  • 迄今為止,以日本報道案例較多,國內很少見報道,好發於 3~8 個月嬰兒。
  •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患兒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炎性細胞因子異常升高及遺傳因素有關。
  • 主要症狀常為晨起突發高熱驚厥、腹瀉、昏迷、嚴重出血傾向、彌散性凝血功能障礙(DIC)、代謝性酸中毒及肝腎功能障礙。
  • 主要以早期對症,支援治療為主。主要方案包括,積極抗休克,糾正酸中毒,改善通氣功能,改善腦水;治療關鍵在於改善和保護腦功能,保護神經系統;治療難點為全身炎症反應的控制。
  • 本病致死率極高,預後差。即使偶有幸存,也會伴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兒童突發高熱。
  • 抽搐、意識模糊。
  • 嚴重腹瀉。
  • 發紺:患兒口脣面板青紫,呼吸急促,心率加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休克:患兒無法喚醒,呼吸淺快,脈搏減弱或消失。
  • 嚴重出血傾向: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嘔血,咯血,血性腹瀉等。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

當醫生患兒患有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時,通常會進行血常規檢查,血氣分析,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檢查,腦電圖及頭顱影像學檢查,並常規進行心電圖,X 線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其目的是為了判斷患兒是否存在出血傾向。其意義在於若患兒血紅蛋白含量降低,則提示患兒可能存在出血傾向,發病 30 小時達最低值,可低至 43 克/升(正常值 110 克~160 克/升)。檢查方法為醫生抽取患兒靜脈血送檢。
  • 血氣分析:其目的為檢測患兒血氧、血二氧化碳、血 PH 值等是否正常。意義為判斷患兒是否存在酸中毒,指導後續臨床用藥。檢查方法為醫生抽取患兒動脈血送檢。
  • 凝血功能檢查:其目的為判斷患兒是否存在凝血功能異常,意義在於對後續臨床治療進行指導。檢查方法為醫生抽取患兒靜脈血送檢。
  • 肝腎功能檢查:目的是判斷高熱及休克是否引起了肝腎功能損害,意義在於輔助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時對重要臟器進行治療、保護,減少患兒病死率。檢查方法為醫生抽取患兒靜脈血送檢。
  • 腦電圖:目的為判斷是否存在神經系統損害。其意義在於輔助儘早發現患兒神經系統損害並進行干預,減少後遺症及死亡率。對患兒通過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生物電位放大記錄而獲得圖形。
  • 頭顱影像學:其目的在於檢查患兒腦補血供和顱內壓是否正常。意義為儘早發現患兒腦缺血和腦水腫,並及時進行處理,減少患兒神經系統併發症,及患兒死亡率。檢查方法為通過頭顱 X 線、頭顱 X 線計算機體層掃描(CT)或頭顱磁共振掃描檢查(MRI)。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發熱多久了?最高溫度多少度?是否伴有抽搐驚厥?是否有咳嗽咳痰流涕?
  • 是否存在呼吸困難?意識模糊?
  • 是否有腹瀉?有的話排洩物是何種性狀?是否有膿、血便?
  • 是否有咯血、嘔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麼?
  • 需要做那些檢查?
  • 怎麼治療?
  • 治療後還會再犯嗎?
  • 後續還會有其他症狀嗎?
  • 出現什麼症狀需要及時來醫院?
  • 平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密切監測患兒狀態,休克補液期間若出現呼吸困難可能是由於出現肺水腫,應迅速輔以正壓通氣,避免出現呼吸衰竭。
  • 定期複查:本病致死率極高,預後差。倖存患兒通常會伴有嚴重的神經系統後遺症,需每月去醫院對患兒進行復查,具體檢查專案包括頭顱 CT、腦電圖,智力測評等。

目前對於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尚無統一的治療方案。主要以早期對症,支援治療為主。治療方案主要包括,積極抗休克,糾正酸中毒,改善通氣功能,控制炎症反應,以及改善腦水腫,保護神經系統。

藥物治療

  • 新鮮凍乾血漿或全血:其目的是補充患兒迴圈血容量,為患兒進行大量補液,輸入鮮凍乾血漿或全血,及早糾正休克,有利於保護患兒機體各重要臟器功能。
  • 碳酸氫鈉:糾正患和體內酸鹼平衡紊亂,保護患兒心肺功能及肝腎功能。
  • 糖皮質激素: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患兒符合膿毒性休克,存在全身炎性反應,應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等)可緩解膿毒性休克,減緩患兒呼吸迴圈,肝腎功能衰竭及腦缺血的出現。
  • 甘露醇:目的是為了降低顱內壓,改善腦水腫,保護神經系統功能。除了應用甘露醇以外還可輔以正壓給氧(呼吸機氣囊加壓給氧),以降低顱內壓。
  • 肝素、新鮮冷凍血漿及維生素 K:目的是為了對抗瀰漫性凝血及補充患兒血漿白蛋,避免患兒休克及小動脈微血管血栓形成導致機體臟器缺血受損,保護患兒重要臟器功能。對存在肺出血、面板出血點的患兒,會應用小劑量肝素和新鮮冷凍血漿。對嚴重出血患兒,則需輸入新鮮冷凍血漿、維生素 K 等改善凝血功能。

其他治療

改善通氣功能:呼吸機輔助機械通氣,正壓氧。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兒很快死於中毒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
  • 經過正規治療後,本病病死率仍高達 60%,倖存患兒約 30%遺留神經功能障礙,僅有 10%可恢復到正常發育狀態。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

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患兒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造成熱瀦留相關;
  • 炎性細胞因子異常升高;
  • 遺傳因素。

哪些人容易引起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

  • 長時間暴露於高溫環境:嬰兒及兒童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長期暴露於高溫環境會導致體溫過高,存在誘發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的可能性。
  • 年齡:3~8 個月嬰兒。本病好發於 3~8 個月嬰兒,目前已知其他年齡僅兩例,分別為 14 個月和 26 個月患兒。

本病多發於 3~8 個月嬰兒,早期症狀常為突發高熱。繼而發生抽搐昏迷,此為本病最顯著臨床症狀。此外伴有嚴重出血傾向,彌散性凝血功能障礙(DIC),代謝性酸中毒及肝腎功能障礙等表現。

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的常見症狀包括:

  • 高熱:早期出現的最主要症狀,患兒平均最高體溫可達 41. 4 度。高熱可為晨起突發,也可能有前驅症狀,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低熱、嘔吐、腹瀉等,持續 2~5 天。
  • 抽搐昏迷:最顯著臨床症狀。可持續 2~4 天,接下來出現肌張力下降(癱軟),繼而呈現肌強直(僵硬)。
  • 發紺:患兒呈現嚴重缺氧狀態,表現為口脣、面板顏色青紫,呼吸急促,心率增快。
  • 休克:患兒脈搏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
  • 嚴重出血傾向:消化道呼吸道出血,可表現為嘔血、咯血、血性腹瀉等。

小兒出血性休克和腦病綜合徵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
  • 運動功能障礙;
  • 語言功能障礙。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應注意避免將嬰幼兒及兒童長時間暴露於高溫環境,如不要在嬰兒睡覺時覆蓋過多被子衣物。不要給孩子穿厚重、不透氣的衣物。在夏季減少孩子在陽光直射、通風不良的環境玩耍。大量出汗時應服用淡鹽水和綠豆湯,一旦發現有中暑症狀立即轉至陰涼處,進行物理降溫,必要時去醫院就診。
  • 當家中有 3~8 個月嬰兒時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體溫變化,一旦出現發熱等異常狀態及時進行物理降溫(酒精擦拭嬰兒面板等),必要時及時就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