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Ⅰ型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該病為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是累及神經、血管、面板等多個系統的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 患病情況如何?該病發病率約為 1/40000~1/100000。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該病病因是 ATM 基因(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突變基因)突變,存在兩個該突變基因的患兒可患病,攜帶該突變的患兒的後代會增加患病風險。危險因素為:接觸可能導致基因突變的環境誘變因素、有該病的家族史、未進行產前檢查等。
  • 這個病有哪些症狀?該病的症狀主要是:神經系統的異常(包括走路姿勢異常、發音障礙、眼球不自主顫動、不能斜視、頭眼運動不協調、學習困難、咀嚼和吞嚥困難等)、毛細血管擴張(面板泛紅、或可看見一條條擴張的毛細血管)、面板斑塊或起疹、反覆感染(尤其是肺部,通常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發燒、呼吸急促、缺氧等,不存在感染時也可有)以及容易患惡性腫瘤(白血病和淋巴瘤多見)。
  • 如何治療這個病?本病無法治癒,治療主要是對症支援治療,延長患兒壽命。關鍵點在於防止感染。難點在於減緩肺部疾病進展。
  • 這個病有哪些危害?該疾病的主要危害在於,若不經治療,患兒常常早夭;即使經過正規治療,大多數患兒也難以活到成年。
  • 其他:該疾病的毛細血管擴張症狀,可發生在三到六歲,明顯晚於走路姿勢異常症狀,所以容易被誤診。兩個 ATM 基因均突變的患兒才會有典型的症狀,但是僅攜帶一個突變基因的患兒,通常在成年之前沒有明顯症狀,但成年以後患惡性腫瘤(尤其是乳腺癌)的風險可能會更高。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走路或站立不穩、走路姿勢異常。
  • 肢體不自主抖動。
  • 發音障礙如同吟詩。
  • 說話不清、寫字不整。
  • 不能斜視。
  • 頭眼運動不協調。
  • 學習困難。
  • 咀嚼和吞嚥困難。
  • 毛細血管擴張。
  • 反覆感染(尤其是肺部,通常表現為咳嗽、發燒、呼吸急促、缺氧等)。
  • 自發出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高熱伴呼吸困難。
  • 自發大出血。
  • 口脣青紫伴抽動。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

當醫生懷疑是該病時,主要根據患兒的病史、查體以及輔助檢查作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步態檢查:對會獨自走路的患兒適用,醫生通過檢查患兒運動的情況,可判斷患兒是否有共濟失調。
  • 眼球運動檢查:主要是觀察患兒有無眼球不自主抖動。
  • 指鼻試驗:對能夠配合醫生完成動作的患兒適用,讓患兒從不同方向快速的指向自己的鼻尖,可判斷患兒是否有分辨距離障礙,也是檢查共濟運動的試驗。
  • 快速輪替試驗:對能夠配合醫生完成動作的患兒適用,讓患兒快速來回旋轉手臂,速度加快,觀察患兒的完成情況,可以判斷患兒是否有共濟失調,也是對共濟運動的檢查方式。
  • 血甲胎蛋白水平檢測:甲胎蛋白水平的異常有助於支援本病的診斷。
  • 血清免疫學檢查:該檢查能發現患兒是否存在免疫缺陷。
  • 磁共振檢查:腦磁共振檢查有助於觀察小腦的病變情況。肺部 MRI 有助於醫生對肺部病變的評估。
  • 基因檢測:診斷該病的金標準。基因檢測有助於發現患兒體內是否有突變的 ATM 基因。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孩子身上有哪些不舒服?
  • 孩子有無反覆感染?具體是什麼地方感染?多久就會感染一次?
  • 孩子有無發熱、咳嗽、呼吸困難等情況?
  • 孩子身上有無地方有斑片或者皮疹?
  • 孩子是否出現走路姿勢、站立的異常?
  • 孩子有無肢體的不自覺抖動?
  • 孩子有沒有自發出血的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孩子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孩子需要做哪些檢查?
  • 這個病能治嗎?
  • 孩子一般能活多久?
  • 孩子平時要注意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患兒在用藥的同時,若出現發燒、咳嗽和拉肚子等感染的症狀,要及時告知醫生,避免患兒出現急性感染或感染性休克。
  • 定期複診:患兒需要根據醫囑定期複診,時間以醫生的醫囑為準,目的是評估疾病,尤其是肺部疾病的進展,一般需要進行 X 線或 CT 檢查。
  • 飲食:患兒應避免食用生冷和不潔食品,防止感染。應均衡飲食,每日堅持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的原則。食物種類越多越好,主食細糧(大米、面等)、粗糧(玉米、糙米等)、蛋白質(魚肉、乳製品等)、脂肪(食用油、堅果等)、維生素(綠色蔬菜、水果等)都要吃。
  • 保暖:注意多穿衣服,防止受涼感冒。
  • 運動:患兒由於存在運動障礙,故不建議常規運動。患兒也需進行簡單的走路、慢跑等訓練,但強度應低,時長應短,患兒在運動時,一般需要家長陪同,防止患兒摔倒。患兒應避免長跑、球類等劇烈運動。

該病不可治癒,僅能對症支援治療,以延長患兒的壽命。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對症治療和處理併發症。

  • 抗生素:當患兒存在感染的時候,抗生素可起到抑制或殺滅細菌的效果。常用藥物包含阿莫西林、頭孢克洛等。患兒禁用喹諾酮類抗生素,如諾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 糖皮質激素:對於存在肺間質疾病的患兒,這類藥物可能可以改善肺間質疾病的病情,減緩進展,也可以緩解患兒的共濟失調。藥物包含倍他米鬆等。
  • 苯二氮卓類藥物:這類藥物有助於改善神經系統的症狀,如肌張力障礙。藥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
  • 丙種球蛋白:有增強患兒免疫力和免疫調節作用。當患兒血中抗體含量極低,或者患兒抗生素過敏或無效時,可注射丙種球蛋白。

其他治療方法

  • 氣道清潔技術:可以通過鬆解痰液來促使痰液排出,可以幫助患兒更順暢地呼吸,還能減少肺部感染髮生的機會。
  • 氧療: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兒,自主呼吸不能滿足對氧氣的需求,可通過面罩或鼻吸式通氣給氧。
  • 胃造口管餵養:部分患兒存在吞嚥困難,容易誤吸進入氣道。從體外插管直接進入胃部,可減少誤吸風險。
  • 疫苗接種:患兒及其家長一般需要進行疫苗接種,主要是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若患兒存在產生抗體的能力,可一定程度上預防肺部感染。
  • 專業語言和運動指導:可幫助改善患兒語言及運動功能,但不能防止疾病發展。
  • 呼吸訓練:可幫助患兒更好的呼吸,改善生活質量。
  • 物理治療:可以幫助患兒更好地排出痰液,減少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該病不經正規治療,大多數患兒會夭折,通常死於嚴重的感染或癌症,或者死於不斷進展的肺部疾病。
  • 該病經過正規治療,大部分患兒症狀可能得到緩解,疾病進展可能變緩,能活到成年以後,有限地延長壽命和提高生活質量。但許多症狀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症狀無法根除,肺部疾病也會不斷進展,患者仍會在青中年期因疾病惡化而死亡。部分患兒仍會由於難以控制的感染或癌症而夭折。

該病病因是 ATM 基因突變,兩個 ATM 基因均突變的患兒可患病,只有一個 ATM 基因突變的患者的後代可能患病。危險因素為:接觸可能導致基因突變的環境誘變因素、有該病的家族史、未進行產前檢查等。

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ATM 基因突變:人的遺傳資訊即基因,被 23 對染色體承載著。位於 11 號常染色體上的 ATM 基因,可以生成一種蛋白,這種蛋白可以維持人正常的免疫功能,當人體不再產生這種蛋白,就會出現免疫缺陷。11 號染色體有一對,每條分別來自於父母,只有當這一對染色體上的兩個正常基因(稱為一對等位基因)都發生突變時,才會出現該疾病,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

  • 環境誘變因素:由於該病為單基因(ATM 基因)遺傳病,某些環境因素可能增加基因突變的風險,這些因素可為該病的危險因素。具體的環境危險因素包括:接觸放射性物質、有毒的化學物質,或者病毒感染等。
  • 女方懷孕期間未進行產前檢查:對於有該疾病家族史的夫婦,女方在孕期時,通常需要到醫院進行嚴格的產前檢查,看看胎兒是否患病,如果未進行產前診斷,就可能生出患兒。
  • 家族史:在家系裡面,夫婦有親人患該病或攜帶該突變基因,均可增加其後代的患病風險。

該病的表現主要是神經系統的異常、毛細血管擴張、面板斑塊或起疹、反覆感染以及患惡性腫瘤的風險增高。

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走路姿勢異常:患兒的行走姿勢可像喝醉酒的人,走路時搖搖擺擺,穩定性很差,但並不是非常容易摔倒,活動範圍一般較小。通常出現在 1 歲以後,學齡前病變較輕且保持穩定,學齡後容易惡化,1 歲以前,通常看起來比較健康,且能在正常時間(約 10 個月)學習行走,但較緩慢。也有少數患兒 1 歲之前出現症狀,走路緩慢。
  • 站立障礙:站立時雙腳距離增寬,身體搖擺不穩,常常向一側傾倒,難以站立或不能站立。
  • 無法分辨距離:患兒通常難以估計運動時的距離、速度及所需要的力氣,表現做動作時難以精準,沒有章法。
  • 難以維持姿勢:患兒在活動肢體時,可明顯感到肢體軟塌塌的,並難以維持某種姿勢太久。
  • 發音障礙:患兒發音上容易出現“吟詩樣語言”,表現為在說話時一些字拖音很長,就如同在朗誦古詩一般,發音上通常強調某些沒意義的詞。
  • 語言障礙:早期就會出現,患兒語言發育通常晚於正常兒童,明顯比同齡人語言能力低。患兒可能出現言語含糊不清,說話緩慢。在寫字的時候字跡不工整,通常像鋸齒一樣,字越寫越大,每行字之間的間距不等。5~8 歲孩子症狀會進一步惡化。
  • 眼睛不自主抖動:家長可以觀察到患兒有不自主的眼球水平、垂直方向或旋轉時出現的眼球抖動,移動不連續,可呈跳躍式。部分患兒可能會伴有視力下降等表現。
  • 運動時抖動:表現為患兒在運動時肢體出現不自主的抖動,靜止時消失。
  • 維持姿勢時抖動:表現為患兒在維持坐、站、行走等姿勢的整個過程中出現的肢體抖動,在運動和靜止時消失。
  • 不能斜視:患兒的眼睛在往側邊看的時候,通常難以維持,但在上下方向上沒有這個問題,所以患兒在看書的時候,通常難以閱讀較長的段落。
  • 頭眼運動不協調:在眼睛快速移動視線(跳動)的時候,常常難以協調眼睛和頭部的運動。
  • 學習困難:患兒在發病早期,即有輕度的學習障礙,學齡期以後更明顯,學習知識的能力異常地低於同齡人。
  • 咀嚼和吞嚥困難:患兒在吃東西的時候,咀嚼食物困難,吞嚥食物也顯得困難。
  • 毛細血管擴張:通常在 3~6 歲出現,出現時間明顯晚於走路姿勢異常。表現為面板泛紅,並且肉眼就能看見一條一條擴張的毛細血管,有些呈紅色或紫紅色斑塊,可有多種多樣的形狀,這些毛細血管擴張通常發生在眼瞼、眼白和面板裸露區域(如耳朵、鼻子、臉部、頸部等)。
  • 面板斑塊或起疹:患兒經常有顏色如同咖啡牛乳的斑片,其他面板損傷包括色素沉著的黃斑、痣和麵部微微隆起的小皮疹。
  • 反覆感染:患兒存在免疫缺陷,免疫力極低,容易反覆感染(尤其是肺部),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即使不存在感染,這些症狀也可能存在。
  • 容易患癌症:患兒存在免疫缺陷,免疫力極低,體內一旦出現惡性腫瘤細胞,就不容易被清除。通常在十歲後出現,最多見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白血病表現為低熱、虛弱、容易出血、易感染等。淋巴瘤早期通常能摸到頸部包塊,不斷長大,無痛,晚期可出現低熱、消瘦及全身疼痛。

小兒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 Ⅰ 型綜合徵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肺炎
  • 支氣管擴張
  • 肺纖維化
  • 肌無力
  • 白血病
  • 淋巴瘤
  • 乳腺癌

採取以下措施,可一定程度上預防本類疾病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遠離誘發突變的環境因素:避免接觸射線(包括 X 線和 CT 檢查)、毒物、化學物質等,接種疫苗、注意保暖等可防止感染。
  • 遺傳諮詢和產前檢查:準備懷孕的夫妻雙方,可進行遺傳諮詢。這可以幫助檢測雙方是否存在突變基因,醫生可給予科學的建議。孕中媽媽需要規律進行產前檢查,這可診斷胎兒是否患病或攜帶致病基因。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