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人類細小病毒B19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是指由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引起的疾病,最為多見是“感染性紅斑”與關節炎,也可出現一過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如孕婦感染,可導致流產和(或)純紅細胞再生障礙。
  • 本病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易感者多為 2~10 歲學齡兒童和家庭接觸者。
  • 細小病毒 B19 感染是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的明確病因。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分別為與患者密切接觸、不良的手部衛生習慣和成人與兒童共用餐具和飯菜。
  • 本病暫無分型分期。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主要症狀包括以下 5 種。
    • 皮疹:常突然發病,多為感冒症狀,如低熱、咽痛、眼結膜及咽部輕度充血。2~5 天后,臉部、胸部、背部、手部和腿部按順序由軀幹向四肢出現丘疹,約 1 周後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不留痕跡。
    • 關節疼痛:位置集中於手、腕、膝或(和)足部上,兒童不常見。
    • 一過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常見於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突然嚴重貧血。
    • 慢性貧血,常見於患有免疫缺陷的患者,長期蒼白、貧血,難以糾正。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暫無特效抗病毒藥物,以對症治療為主。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預後大多良好,大多數可痊癒,而少數免疫力缺陷者感染此病,可造成威脅自身生命的危急情況,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患者全身皮疹結痂、消退後才能解除隔離,在此之前,患者仍有傳染性。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感冒症狀 2~5 天后出現典型丘疹和關節痛情況。
  • 皮疹及關節痛症狀持續超過 1 月時。
  • 患有免疫缺陷病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與該病患者有密切接觸,疑似合併感染此病時。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原有免疫缺陷病/血液系統疾病患者突然出現面色蒼白,乏力,暈厥,出血不止時。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小兒感染科
  • 小兒血液科
  • 小兒面板科
  • 感染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時,將通常進行詳細詢問孩子的病史、症狀並對皮疹進行詳細檢查,在確認有典型症狀經過和典型皮疹出現後,可能進一步通過病原學檢查特別是特異的人類細小病毒 B19 抗體免疫球蛋白 G 伊格/M 測定,人類細小病毒 B19 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檢測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用於初步判斷是否有病毒感染及是否合併細菌感染,白細胞計數高,單核細胞計數及百分比增高,呈典型“病毒血象”。也可及時發現嚴重危及生命的貧血。
  • 人類細小病毒 B19 抗體檢測:可通過血液或唾液進行檢測,用於檢查體內是否有該病毒感染,如免疫球蛋白 M 抗體結果為陽性,提示存在近期感染。免疫球蛋白 G 陽性僅提示既往感染,但如 2 份血清中抗體滴度升高超過 4 倍,也提示目前仍有感染。
  • 人類細小病毒 B19 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檢測:主要用於檢測病毒是否存在感染及病毒拷貝數(即病毒感染的數量)。一些免疫缺陷的患兒抗體檢測可能為陰性,但脫氧核糖核酸檢測陽性也可明確診斷,即判定確實存在本病感染。
  • 其他輔助檢查如胸部 X 線看是否有肺部受累,關節 B 超檢視關節是否有積液或骨質破壞用於鑑別診斷,心電圖及心肌酶譜檢檢視是否有心肌受損。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感冒後幾天出現皮疹?
  • 皮疹的順序是怎麼樣的?
  • 出皮疹時伴發熱嗎?
  • 皮疹出現了幾天了?消退了嗎?
  • 現在精神如何、吃飯、大小便情況有沒有異常?
  • 身邊有類似的患者嗎?和患者有沒有接觸嗎?
  • 有其他疾病或既往身體狀況不太好的情況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孩子需要做哪些檢查?
  • 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
  • 這些症狀會一直影響孩子的生活嗎?
  • 生活護理有什麼禁忌的?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患者應注意適度補充營養,溫軟清淡易消化飲食,密切觀察是否有其他合併症。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隔離:為預防本病,日常應該注意隔離和消毒,勤洗手,及時採取呼吸道隔離措施(如戴口罩、分房睡、減少親密的面對面交談次數等)以免出現流行。
  • 用藥:在服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過敏止癢藥物時,一定要按照說明書或醫師醫囑的用法用量服用,常見的不良反應有乏力、頭痛、嗜睡,大多數情況下睡眠後上述症狀可以緩解,若不緩解請及時就醫。
  • 生活:發熱過久、腹瀉過多時應注意補充電解質,如口服補液鹽溶液(ORS)。
  • 飲食:強調清淡、溫軟易消化的飲食如餛飩、龍鬚麵、肉湯、魚湯等以補充營養。
  • 複查:正常情況下均在 2 周內可好轉,病好後無需複查,若症狀(如發熱、皮疹)加重、或孩子精神萎靡應及時就醫。
  • 休息和運動:在患病期間應該臥床休息,避免活動,尤其避免劇烈的體育活動如短跑,跆拳道,籃球,足球等。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無特效抗病毒藥治療,抗生素的應用在單純的病毒感染中不起作用,主要以對症支援治療為主。

藥物治療

  • 退熱止痛藥物:可使用解熱鎮痛藥物,用於降低體溫,減輕關節疼痛,如布洛芬等。
  • 止癢藥:皮疹瘙癢可用抗過敏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進行止癢。

其他治療方法

  • 加強營養支援,靜脈補液補充能量、液體和電解質,以維持人體內的水液、酸鹼平衡,以支援患者平穩度過疾病。
  • 免疫治療:使用丙種球蛋白或者直接使用含有人類細小病毒 B19 病毒的免疫球蛋白 G,它可以附著在病毒身上,使病毒失去毒力並且容易被消滅,以控制病毒感染。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大多數預後良好,一個正常的普通人即使沒有接受治療,病程也在 10~14 天左右,皮疹按出疹順序消退,關節炎也可在短期內自行恢復。
  • 但病情遷延者或本身有免疫缺陷或嚴重血液疾病而又未及時接受正規治療的患者,可能由於嚴重貧血危象而死亡。

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是本病的明確病因。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病毒名稱來源於病毒標本編號)。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

  • 手部衛生習慣不良,具體表現為飯前便後不愛洗手,且喜吸吮、啃咬手指或其他物品的兒童。
  • 與成人共用餐具和飯菜的兒童。
  • 與患者密切接觸。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

  • 患有某些疾病而導致免疫力低下或免疫力缺陷的人。
  • 2~10 歲學齡兒童。
  • 孕婦感染的胎兒。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的典型過程開始多為感冒症狀,2~5 天后出現皮疹,約 1 周後,皮疹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不留痕跡;期間可有關節疼痛,位置集中於大關節區域。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症狀最初期表現為咽痛、咳嗽,腹瀉或嘔吐等感冒症狀。
  • 皮疹:又稱傳染性紅斑,是最典型的症狀。皮疹先從面部出現,形似“面頰被拍打後”,伴有口周蒼白,此後皮疹形態各異,可為斑丘疹、皰疹樣、麻疹樣或紫癜樣,一般網狀紅斑多見(外觀似花邊樣),可伴瘙癢。從面部到軀幹再到四肢按順序出現,出現皮疹後 1 周按出疹順序逐漸消退。
  • 關節疼痛,一般集中於手腕、膝關節或(和)踝關節,對稱性出現,一般在 3 周消退,對骨質沒有破壞,極少數患者可持續時間較長,數月甚至數年。
  • 先天性感染:孕婦感染細小病毒 B19 後,胎兒可出現水腫或死胎,一些新生兒可倖存,但可出現難以糾正的貧血及低丙種球蛋白血癥,具體表現為口脣、四肢蒼白、容易感冒,易於死亡。
  • 疲勞乏力感,全身痠痛,持續低熱。

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肌炎;
  • 腦水腫;
  • 再生障礙性貧血危象,出現嚴重貧血,危及生命;
  • 純紅細胞再生障礙。

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小兒人類細小病毒 B19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本病的疫苗正在研製中。

針對可變因素的人群:

  • 勤洗手,採用“七(六)步洗手法”洗手。
  • 不與患者接觸,交談時可戴上口罩。
  • 成人不與兒童共用同一餐具和飯菜。

針對不可變因素的人群:

  • 注意培養良好衛生習慣,不吃手,飯前便後洗手,注意鍛鍊身體,多帶孩子在室外活動,以增強體質,儘量給予孩子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
  • 對於本身有免疫缺陷或血液系統疾病的患者,可按照醫院的接診醫生的所開具的醫囑使用免疫球蛋白預防感染。
  • 孕婦需要及時進行產檢,聽診發現胎兒的心率、B 超發現胎兒活動異常時應該及時送醫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