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軟組織肉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定義:指發生在兒童結締組織(如皮下組織、肌肉、肌腱、血管、結締組織間隙以及空腔器官等支撐組織)的惡性腫瘤,但不包括髮生在骨骼、網狀內皮系統、神經膠質等部位的軟組織肉瘤。
  • 患病情況如何?小兒軟組織肉瘤是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約佔所有兒童惡性腫瘤的 7%,其發病率約為 11.3/100 萬人,男性發病率稍高於女性,發病年齡介於 0~19 歲之間。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尚無確切病因,可能與遺傳、創傷、接觸毒性物質(如苯、石棉、二氧化釷、二噁英等)、放射線、電離輻射等密切相關。
  • 分型分期:按發病率不同分為:橫紋肌肉瘤和非橫紋肌肉瘤。前者源於能分化為骨骼肌的胚胎間質,而後者源於不能分化為骨骼肌的胚胎間質。
  • 這個病有哪些症狀?主要以逐漸增大的腫塊及全身症狀為主:
    • 逐漸增大的腫塊,特點是邊界清晰、能動度差、有壓痛;
    • 皮下結節,特點是質地堅韌、色青如瘀斑;
    • 全身症狀,如吞嚥或呼吸困難、肢體活動障礙、惡病質等。
  • 如何治療這個病?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化療、分子靶向治療等。治療關鍵是儘可能早期、完全切除病灶,防止轉移和復發。治療難點在於如何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質量。
  • 這個病有哪些危害?部分患兒需要截肢治療,影響患兒正常生活;本病多數為惡性腫瘤,可因遠處轉移、全身惡病質等而導致患兒死亡。
  • 其他:該病為惡性腫瘤,經過正規治療後,能明顯減少轉移和併發症的發生,能明顯提高 5 年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身體腫塊增大;
  • 皮下結節;
  • 呼吸困難;
  • 吞嚥困難、胸悶氣短、胸痛;
  • 肢體活動障礙。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惡病質表現: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形如骷髏、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極度痛苦,全身衰竭。

建議就診科室

  • 小兒外科
  • 小兒腫瘤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軟組織肉瘤?

醫生根據疾病症狀,結合 CT、磁共振、超聲等輔助檢查可初步診斷本病,再進行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本病。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為常規檢查專案。目的是評估患兒生命體徵(呼吸、心率、體溫、血壓)及發育情況,評估腫塊的部位、大小、質地、動度、邊界、有無壓痛等。用於初步診斷本病。
  • CT 檢查:作用是顯示重要血管、腫塊來源及相應空間關係,確定腫瘤的範圍和解剖位置。可用於制定正確的手術方案,有利於在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肢體及其正常功能。
  • 磁共振檢查:作用與 CT 相似,但其軟組織解析度更高,並能進行多方位觀察,能更好地顯示神經、血管、腫塊性質及周圍浸潤情況。
  • 血常規檢查:抽取外周血化驗後,可明確有無感染及有無貧血等,如白細胞計數升高常提示繼發感染。
  • 凝血功能檢測:作用是明確有無凝血功能異常,常作為術前常規檢查。
  • 腹部 B 超檢查:作用是發現肝、膽、胰、脾等重要臟器有無異常情況。
  • 胸部 X 線檢查:目的是明確有無肺部感染,排除其他疾病。
  • 基因學分析:目的是明確分子及基因學型別,協助制定綜合治療方案,如確定需要採取哪種分子靶向治療等。
  • 病理學檢查:作用是明確病理性型別,用於確診本病及提示相應治療方案。該檢查為有創傷性的檢查方法,常見針吸活檢和切開活檢。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無遺傳病家族史?
  • 曾患哪些疾病?是否治療?
  • 患兒餵養及發育情況?
  • 症狀出現多久?有無變化?
  • 曾到別的醫院就診了嗎?治療了嗎?療效如何?
  • 自己買藥治療了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主要病因是什麼?
  • 病情嚴重嗎?
  • 如何治療?能治癒嗎?
  • 需要做什麼檢查?
  • 有無併發症?
  • 生存率有多高?
  • 平時需要注意哪些?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首先要鼓勵患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家長應講解疾病有關的病因和防治知識,消除其緊張情緒、緩解心理壓力,如給患兒講勵志故事,鼓勵參與集體活動,在身體條件允許情況下參與競賽、做遊戲等。
  • 手術治療後一般需常規禁飲食,按醫生要求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宜以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飲食為主(如肉、蛋、奶)。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徵變化,注意觀察手術部位有無滲血滲液,面板溫度、色澤有無變化,觀察引流是否通暢,如出現手術部位滲血、引流管堵塞或引流紅色液體增多等,要及時告知醫生。
  • 化療患兒由於消化道反應重,食慾差,故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如雞湯、牛奶等,還應該多吃一些紅棗、花生、枸杞子、菠菜、排骨、棒骨湯等。
  • 對於放療患兒,可多吃新鮮蔬菜、百合、蘋果、西瓜等食物,有利於減輕疾病症狀。
  • 須按醫囑服用藥物,不能更改藥物劑量、種類及用法等,防止發生嚴重併發症,如藥物中毒、遠處轉移、復發等。需要自行購買藥物者,勿購買醫囑以外的藥物,且需要觀察用藥後的情況,如只出現輕微噁心、嘔吐、胃部不適等症狀時,家長應該給予安慰、講解(這是藥物的副作用)。若症狀加重,需要及時就醫。按醫生要求或 1 月後複查。
  • 保持患兒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不要熬夜。在身體條件允許條件下,可適度鍛鍊,宜以慢跑為主,每日 30 分鐘。避免接觸傳染病患者,減少到人群密集地方去,適時增減衣物,避免繼發感染,如感冒。
  • 飲食宜清淡,可攝入富含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鮮魚類、肉蛋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

主要包括手術、放療、化療以及分子靶向治療。

藥物治療

  • 化學治療:常用藥物如氨甲喋呤、順鉑、長春新鹼和環磷醯胺等。可提高腫瘤切除率,減少區域性復發和遠處轉移,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延長總生存期等。常用方法有誘導化療、輔助化療以及姑息性化療等。
  • 免疫增強劑:常用胸腺肽、細胞因子等,可啟用多種免疫活性細胞,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恢復免疫功能,具有抗感染,糾正免疫缺陷等功能。
  • 抗生素:常見藥物如阿莫西林、頭孢菌素、阿奇黴素等;作用是抑制細菌增殖,防止感染擴散,減輕症狀等。

手術治療

軟組織肉瘤切除:常作為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目的是切除原發病灶,降低腫瘤擴散和遠處轉移,降低腫瘤復發風險以及提高生存率等。

其他治療方法

  • 放射治療:是軟組織肉瘤有效的輔助治療手段。在術前放療可降低分期、縮小腫瘤體積、降低手術難度、減少腫瘤復發風險、顯著提高腫瘤區域性控制率等。常用方法包括基於光子射線的外放射治療(外照射)、質子重離子放射治療、近距離放射治療等。
  • 腫瘤分子靶向治療:指在細胞分子水平上設計藥物,特異性導致腫瘤細胞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故又被稱為“生物導彈”。目的是殺死腫瘤細胞、縮小腫瘤體積、減少遠處轉移及併發症,提高生存率等。目前常用如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用於治療胃腸道間質瘤;索拉非尼、舒尼替尼和貝伐珠單抗。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大多數患兒均會由於遠處轉移、惡性腫瘤致全身消耗,進而導致患兒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能明顯減少轉移和併發症的發生,提高 5 年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軟組織肉瘤?

  • 接觸毒性物質,如苯、石棉、二氧化釷、二噁英等。
  • 接觸放射線如 X 線、電離輻射、放療等。
  • 免疫缺陷患兒發生病毒感染,如 Epstein-Barr 病毒。
  • 長期慢性損傷,如慢性炎症遷延不治。
  • 有惡性間皮瘤家族史。

主要以逐漸增大的腫塊及全身症狀為主。

小兒軟組織肉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逐漸增大的腫塊:大部分腫塊增長速度快,可在 2~3 周內增長 1 倍;多數邊界清楚,質地硬,能動度差,無壓痛,部分呈紅色,位於淺表者易出血和破潰,可見於全身各個部位。
  • 皮下結節:特點是質地堅韌,高出皮面,色青如瘀斑,可伴疼痛或壓痛。
  • 吞嚥困難:吞入東西時有哽噎感、不順暢等。
  • 呼吸困難:表現為喘憋、呼吸不暢、感覺氣不夠用等,或伴胸痛、胸悶氣短等。
  • 肢體活動障礙:表現為關節不能活動、伸展範圍小或伴疼痛等。
  • 惡病質表現: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形如骷髏、完全臥床、生活不能自理、極度痛苦,全身衰竭等。

小兒軟組織肉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燒傷瘢痕
  • 視網膜母細胞瘤
  • 霍奇金淋巴瘤

本病病因不清,可能遺傳和接觸毒物、放射性相關。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接觸毒性物質,如苯、石棉、二氧化釷、二噁英等。
  • 避免長時間接觸放射線如 X 線、電離輻射等。
  • 患病(如骨折)需接受正規治療,避免慢性炎性損傷。
  • 按國家疫苗接種計劃接種疫苗。
  • 做好婚前、孕前、產前檢查,生育健康寶寶。
  • 禁止近親結婚,避免嬰兒出現先天遺傳性疾病。
  • 避免高齡生育,孕婦年齡儘量不要大於 35 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