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又稱為壞血病,是小兒由於長期缺乏維生素 C 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 本病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多見於 2 歲以下的嬰幼兒。在缺少新鮮蔬菜、水果的地區,如北方牧區,或人工餵養嬰幼兒缺乏輔食新增以致發病。
  • 本病的主要病因,是嬰幼兒未及時新增輔食,或輔食中缺少富含維生素 C 的水果蔬菜。本病的危險因素包括未及時新增輔食、慢性疾病史等。
  • 本病無分期分型。
  • 本病的主要症狀,表現為全身任何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面板表面出現鮮紅色或紫紅色的瘀點,或瘀斑)及小腿部腫脹。
  • 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及時補充適量維生素 C。治療的關鍵點及難點,都在於嚴重缺乏者可導致壞血病伴營養不良,容易繼發出血、感染導致死亡,因此要及時補充營養,控制出血和感染。
  • 本病可出現全身性不同程度毛細血管出血,以及骨折,嚴重者可導致營養不良、出血、感染或死亡。
  • 本病若積極治療,預後良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面色蒼白、易疲乏勞累;
  • 發熱;
  • 嘔吐、食慾減退、體重減輕;
  • 面板可見出血點;
  • 牙齦出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關節腫脹;
  • 全身出血;
  • 骨折或不能行走。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小兒血液科
  • 小兒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時,醫生通過詢問餵養史,典型症狀診斷較易,但在發病早期因缺乏特異性症狀診斷較難,應結合餵養史和實驗室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餵養史和症狀表現:人工餵養未新增含維生素 C 的輔食,或母乳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或水果,或母乳習慣只吃醃菜等。壞血病的好發年齡(3~18 個月),結合某些非特異性症狀和餵養史,可提供早期壞血病診斷的線索,如本病已發展到一定階段或晚期,可根據肢體腫脹,蛙形腿,牙齦及黏膜出血等症狀診斷。
  • X 線檢查:四肢長骨的 X 線檢查,用於檢查骨骼發育情況,檢查是否有病變。對本病診斷極為重要。
  • 血漿維生素 C 含量:用於測定維生素 C 含量,進一步明確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24 小時尿液維生素 C 定量:間接反應體內維生素 C 是否缺乏。
  • 維生素 C 耐受實驗:目的是明確診斷,常用本指標排除維生素 C 缺乏病。
  • 白細胞中維生素 C 測定:目的是用於檢查患者是否存在隱性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用於檢測患者毛細血管發育情況,間接反映是否存在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實驗性治療:壞血病時用維生素 C 治療有特效,也可以協助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生活習慣及飲食情況?
  • 有倦怠、軟弱、激動、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及面色蒼白症狀?
  • 近期身上有無出血點、瘀斑等?
  • 近期行走是否正常,關節處有無腫脹等?
  • 既往有何病史?
  • 家族中有無類似情況發生?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發病原因是什麼?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哪些治療方法?治療效果如何?
  • 能否治癒?會不會復發?
  • 治療過程中有什麼注意事項?
  • 怎樣預防本病再次發生?

及時補充維生素 C,多食用富含維生素 C 食物,是治療和預防本病主要方法。

  • 用藥注意事項:合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者,給予維生素 C 治療同時,另給適量葉酸和維生素 B12。如治療期間出現腹瀉、噁心、腹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7~10 天后症狀消失後可複查體內維生素 C 水平,如有骨骼病變等嚴重者需治療數月。
  • 飲食:
    • 改變挑食習慣,新鮮蔬菜、水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維生素 C。如蘋果、西紅柿、蘿蔔汁、草莓、菠菜等含有豐富維生素 C。
    • 嬰兒提倡母乳餵養,母乳餵養生後 4 個月需新增含維生素 C 豐富的食物。
  • 運動:應安靜少動,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脫位。
  • 其他:注意口腔衛生,嬰幼兒養成早晚刷牙、勤洗手習慣,避免口腔感染。

本病若及時補充適量的維生素 C,可取得較好療效。

藥物治療

  • 維生素 C:包括維生素 C 片、維生素 C 泡騰片和維生素 C 注射液。補充體內維生素 C 缺乏。
  • 維生素 D:在補充維生素 C 同時,應注意補充,防止機體骨骼發育異常,促進骨骼發育。
  • 葉酸和維生素 B12:合併貧血者,給予維生素 C 治療。同時,另給適量葉酸和維生素 B12,可以預防及改善機體貧血症狀。

疾病發展與轉歸

  • 本病經過治療後,預後良好,輕度症狀一般在 1~2 天緩解,食慾好轉。1 周左右下肢症狀可緩解或消失。積極治療後,即使骨骼病變很重,也容易恢復。
  • 如不及時治療,壞血病兒可併發營養不良、出血或感染而死亡。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的常見病因,包括維生素 C 缺乏攝入減少、需要量增加和其他因素。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常見的原因有哪些?

  • 攝入不足:孕婦在孕期內飲食如果缺乏維生素 C,可導致新生兒維生素 C 缺乏病。新生兒如果未及時新增輔食或用牛乳、羊乳或普通乳粉、奶製品、麵糊等餵養嬰兒。同時,未按需新增補充維生素 C、新鮮水果蔬菜,則容易發生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需要量增加:當人體新陳代謝率增高增快或機體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瀉、肺炎、痢疾、結核病等,維生素 C 需要量會相應增加,如果未及時增加維生素 C 攝入,容易導致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其他因素:長期攝入大量維生素 C,突然停用大量維生素 C,可導致維生素 C 缺乏病。另外在孕期長期使用大量維生素 C,如果新生兒不能及時新增足夠維生素 C,也可能導致維生素 C 缺乏病發生。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

  • 母乳餵養的嬰兒,當乳母攝入維生素 C 不足時,嬰兒容易患該病。
  • 人工餵養的嬰兒,飲食習慣不良或飲食單一。
  • 兒童,快速生長髮育階段,且飲食缺乏新鮮蔬菜、水果等。
  • 慢性疾病,如腹瀉,痢疾、肺炎、結核等。

毛細血管出血(表現為在舌、脣、顎、手掌、面部、鼻黏膜、手背、足底、陰囊等部位面板出現鮮紅色或紫紅色瘀點,或瘀斑)、小腿腫脹疼痛是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的主要表現。多見於 6~24 個月小兒。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全身症狀:面色蒼白、食慾不振、易疲乏勞累,體態瘦弱等。同時也可伴有腹瀉、嘔吐等消化系統症狀。
  • 區域性病變:小腿部位腫脹疼痛較為常見,腫脹部位發熱,有壓痛。到疾病較晚階段,可出現假性癱瘓(表現為兩腿外展、小腿內彎形如蛙狀)。在肋骨與肋軟骨交接處,可摸到串珠樣凸起(像觸控一串珠子),在凸起地方的內側可以摸得凹陷。
  • 出血:在全身不同部位均可出現不同程度,不同大小的出血。在骨骼病變附近的面板常出現瘀點和瘀斑,以膝蓋部位和足踝部多見。也可見牙齦出血、腫脹。牙齦繼發感染時出現牙齦組織壞死、腐爛、牙齒脫落。

小兒維生素 C 缺乏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體溫會明顯升高,脈搏變快。
  • 感染:如中耳炎、肺炎、面板感染等。
  • 骨折。
  • 出血:易導致全身性不同程度、不同部位出血,發生顱內出血較危險。

及時補充維生素 C,是預防本病最重要方法。

針對可變因素:

  • 孕婦及乳母。孕母及乳婦多食含維生素 C 豐富的食物,如新鮮水果蔬菜(西紅柿、橘子、蘋果、草莓、菠菜等)。
  • 科學合理餵養。母乳餵養時,應及時新增含維生素 C 豐富的食物。人工餵養嬰兒食物應含有豐富維生素 C。
  • 兒童應改變挑食習慣,多食用含維生素 C 高的食物,在生長髮育階段,及時補充足量維生素 C。

針對不可變因素:

  • 及時新增含維生素 C 輔食,如蘋果汁、橙汁、菠菜汁、草莓汁等,也可以新增富含維生素 C 的配方奶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