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兒厭食症,是指較長期的食慾減退或消失、每次進食的食物量減少為主要症狀,是現今小兒中常見的病症。嚴重者可造成營養不良及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影響小兒生長髮育,造成小兒“面黃肌瘦、個子矮小”,是當今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
- 本病在小兒時期非常常見,暫無準確的流行病學資料。
- 小兒厭食症的病因多種多樣,常見病因包括多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急慢性腸炎、膽囊炎等)、不良用藥、缺乏鐵鋅等微量元素、天氣炎熱、不合適的餵養、過度進食零食及食物溫度不合適(過熱或者過於冰涼),亂新增“蛋白粉、營養粉”等“營養食品”,精神方面因素等。本病的危險因素有進食不定量不定時,挑食偏食,食用肉類、魚蝦類食物的頻率少及進食時訓斥兒童等。
- 小兒厭食症根據是否由於精神因素引起的,可分為神經性厭食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厭食。
- 小兒厭食症主要症狀表現為較長期的不願意進食,對食物不感興趣,每日進食量減少,典型表現是面色蒼黃,身高比同齡兒童矮小,即“面黃肌瘦,身材矮小”。
- 小兒厭食症主要治療方法是合適的餵養,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定時、按頓進食,飯前不吃零食,可使用口服胃酶合劑等幫助消化的藥物及多潘立酮等促進胃蠕動的藥物,從而增加食慾。鍼灸治療與捏脊治療有一定效果,治療重點在於針對不同的原發病進行積極病因治療。治療難點在於對於精神因素導致的厭食,首先應積極去除引起患兒驚醒、害怕或者不適應的各種精神刺激方面的原因。
- 小兒厭食症嚴重者可造成營養不良及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影響小兒體重、身高等的正常生長髮育,造成小兒“面黃肌瘦、個子矮小”。
- 小兒厭食症首要的是正確合理的餵養和培養良好的進食習慣,積極防治各種感染性疾病,避免不合理用藥及其他濫用藥物,多進行戶外活動,如散步、跑步等,保障小兒身心健康成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食慾減退、食慾消失:對食物興趣小或者不感興趣,不願意進食;
- 飲食量逐漸下降;
- 挑食明顯;
- 體型消瘦,面色蒼黃。
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暈厥
- 抽搐
- 有自傷行為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 兒童保健科
- 精神心理科
- 小兒消化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厭食症?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厭食症時,醫生會全面仔細詢問病史,作詳細的體格檢查(如測量身高、體重、胸圍、腹圍及上臂圍等)及必要的化驗(如微量元素、血常規、肝功能、腎臟功能、心肌酶譜、腹部彩超、胸片、心電圖等),一般認為,14 歲以下兒童,食量小,厭食時間持續 6 月及以上時,每日蛋白質、能量攝入量不足供給量標準的 70%-75%,身高體重均低於同年齡小兒正常平均水平,味覺敏銳度降低,即可確認本病。但需詳細檢查,進一步分清是否由於全身或消化系統疾病引起,是否由不良用藥而導致,有沒有微量元素的缺乏,還要調查患兒所在家庭的經濟情況、託兒所緩解及學校環境,仔細詢問有無不良精神刺激與不合理的進食衛生習慣,從而進一步確定疾病原因。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測量:測身高、體重、胸圍、腹圍、上臂圍,醫生使用體重秤測量兒童體重,使用皮尺測量患兒身高、胸圍、腹圍、上臂圍,血壓計測量兒童血壓,聽診器聽診心臟及雙肺,初步判斷兒童目前的身體發育情況及心臟、雙肺等身體內臟器情況,是否比相同年齡兒童落後及消瘦,以上所有操作過程簡單,均無疼痛及不舒服,基本 10 分鐘左右即可測量完畢,測量時家屬需要配合醫生給患兒脫一側衣袖及脫上衣,儘可能穿較容易脫的寬鬆衣服,尤其是衣袖不能太緊,方便醫生測量上臂圍或者血壓,儘快安撫患兒保持安靜,以便於醫生聽診心率或肺部。
- 血常規:血常規檢查可發現貧血,測血常規可採用指尖採血或者上臂靜脈採血,較小患兒如果採血困難,會在頸部(脖子)靜脈採血,但通常較少在本部位採血。
- 血生化(包括肝功、腎功、心肌酶、電解質、血糖、血脂):目的是檢視是否有因進食過少營養不良導致的重要臟器損傷,有沒有低血糖或電解質紊亂。方法是空腹採血,一般多於晨起空腹採血(兒童空腹 8 小時,1 歲以下空腹至少 3 小時),肝功能中可以看到血漿蛋白下降,是由長期進食不足而導致。
- 微量元素:採取指尖血採血,明確有沒有微量元素缺乏(缺鐵、鈣、鋅等),患兒儘量空腹(兒童空腹 8 小時,1 歲以下空腹至少 3 小時)使結果準確。
- 胸部 X 線檢查:主要檢查肺部是否有炎症及感染,排除肺部結核、腫瘤等疾病。
- 腹部彩超:明確有無肝脾膽囊等臟器異常(如肝囊腫、膽囊結石、腸道息肉)及初步排除有無腸道腫塊。
- 心電圖:初步排除心臟疾病,檢視心率是否在正常範圍之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食慾減退或進食量少持續時間有多久?
- 近期有沒有發熱、咳嗽等感染症狀?
- 有沒有經常說肚子疼?
- 有沒有使用什麼藥物?
- 之前有什麼病?
- 飲食習慣怎麼樣,是不是合理進食,有沒有經常進食零食?
- 患兒情緒怎麼樣?在學校和小朋友相處的怎麼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該病病因有哪些?
- 會不會影響智力發育?
- 有沒有快速增加食慾的藥物?
- 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母乳餵養:4 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採用純母乳餵養,純母乳餵養的小兒很少有厭食。
- 按順序合理新增輔食,如 5 月齡開始新增含鐵米粉,不能一次新增過多,第一種輔食適應後開始新增第二種輔食,如菜泥,需緩慢新增,比如蛋黃,先加 1/4,適應 3~4 天后改為 1/2,再適應 3~4 天后開始 3/4,繼續適應 3~4 天改為一個蛋黃,需緩慢少量過度,另外不亂加額外的“營養食品”(市場上推銷的蛋白粉之類)。
- 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規定時間、按頓進食,飯前不吃零食(包括飲料)。
- 家長配合:經常變換飲食的花樣品種、加強患兒食慾,比如饅頭可以做成小貓咪、小狗、小熊等動物形狀或者做成小花朵、圓形、柱形、五角星等形狀,還可以將蔬菜汁在發麵時加入麵粉中,增加麵粉顏色,增加兒童食慾。
- 飲食習慣訓練:葷素搭配、不要偏食:蔬菜、水果及麵食、肉類等營養需均衡,不能讓兒童挑食。
- 情緒管理:要保持輕鬆愉快的進食情緒:兒童進食中避免打罵患兒或者訓斥患兒,若一次未進食或者進食少,不要額外用零食補充,本頓進食少,下頓患兒會自動增加飲食。
- 避免濫用藥物,如果進藥期間出現噁心、嘔吐、皮疹等應該及時就醫。
- 增強體質,適當室外活動,可帶患兒每日於公園或者家裡小區裡面走路、散步、跑步,做遊戲、玩滑滑梯等,加強患兒鍛鍊,增強患兒體質。
- 定期兒科就診評價生長髮育及營養情況,讓醫生綜合評價身高、體重、上臂圍等發育情況。
小兒厭食症目前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找出病因後,具體根據不同病因進行鍼對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有合理餵養、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定時、按頓進食,飯前不吃零食、停用引起胃腸反應的抗生素及其他藥物、糾正微量元素缺乏、使用助消化劑、胃動力藥及鍼灸治療等等。
藥物治療
- 助消化劑:具有一定增加食慾的作用,一般口服胃酶合劑或乾酵母片。
- 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能提高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促進胃蠕動,加快胃排空,能減輕腹脹、制止噁心、嘔吐,對胃腸動力障礙引起的厭食有較好的作用,療程 4 周。
- 潑尼鬆(強的鬆):為糖皮質激素的一種,對嚴重頑固性厭食症可考慮應用,具有一定效果,能增加食慾,一般口服時間為 4 周。
- 小劑量胰島素:對嚴重頑固性厭食症可考慮使用胰島素靜脈點滴(1 單位胰島素至少給葡萄糖 4 克),具有一定效果,能夠增加食慾,增加食物進食量。
其他治療方法
- 飲食衛生習慣訓練:定時、按頓進食,變換飲食的花樣品種,若做成小動物形狀、水果形狀、五角星等形狀,葷素搭配、不要偏食,要保持輕鬆愉快的進食情緒,不要乞求小兒進食,一餐不吃、不必顧慮,也不要再用零食補充。
- 鍼灸與捏脊療法:可促進患兒食慾。
疾病發展和轉歸
- 一般有明確病因,針對病因治療後(如有感染疾病積極抗感染治療,如氣候過熱,可使用風扇、空調等降低氣溫),大多可徹底治療好。對伴有明顯營養不良患兒或頑固性精神厭食症患兒,應採用中西結合、綜合治療方法。
- 對於小兒厭食症若不接受治療或家長未重視,患兒隨著長期食慾不佳,進食減少,會逐漸出現全身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身體反覆感染,嚴重影響患兒生活治療。
小兒厭食症的病因多種多樣,常見病因包括消化道疾病等多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不正規用藥、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內分泌素不足、氣候影響(如夏天炎熱)、不合理餵養及精神因素等等。
小兒厭食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全身性疾病的影響:許多急、慢性感染性疾病都有厭食的表現,其中消化道疾病尤為明顯,如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腸炎、長期便祕等都可引起厭食。
- 藥物因素:
- 許多藥物尤其是抗生素容易引起噁心、嘔吐,如紅黴素、氯黴素、磺胺類藥物等;
- 維生素 A 或維生素 D 中毒可表現有厭食;
- 一些抗癌藥物更容易引起厭食。
- 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內分泌素不足:鋅缺乏常表現有厭食,某些內分泌素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上腺皮質激素相對不足也可表現厭食。
- 氣候影響:如夏天炎熱也是引起厭食的原因。
- 餵養不當:亂吃零食,食物溫度不合適,食用過涼食物或冷飲,亂給“蛋白粉、營養粉”等“營養食品”,一些高蛋白、高糖食品(如威化餅、巧克力等)。
- 精神因素:孩子可出現神經性厭食:發病因素與症狀表現如下:
- 精神刺激:如小兒日間接觸過陌生人,被陌生人強行過久哄抱,陌生人大聲與小孩說話、吼叫,離開母親等親人及離開之前熟悉的環境進入托兒所或其他新環境時;
- 錯誤教育的影響:家長過度關注兒童的進食問題,反覆討好或者威脅恐嚇兒童進食,導致產生逆反心理而不願意進食,食慾降低;
- 頑固性神經性厭食:少數女孩精神因素導致的厭食特別嚴重,導致兒童十分消瘦,全身乏力,容易疲勞,與嚴重營養不良有類似之處。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厭食症?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兒厭食症:
- 年齡:雖然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均可發生小兒厭食症,但原因不同,1 歲以下,合併有嚴重感染、結核病、佝僂病的嬰兒更容易患本病;幼兒因有各種不良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容易患本病,年長兒主要是精神因素、情緒問題而導致該疾病;
- 疾病:合併有嚴重感染、結核病、佝僂病、先天性遺傳代謝病、免疫功能缺陷、嚴重營養不良及腫瘤等惡性疾病的兒童更易患本病;
- 女性:女孩更易於出現因精神因素導致的厭食。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小兒厭食症:
- 家庭條件較好的子女:因過分溺愛及進食零食較多,影響食慾,比如過度進食巧克力、威化餅、糖果等;
- 衛生習慣不好,飯前飯後不洗手,具有喜歡吃手等不良習慣。
長期的食慾減退或消失、食量減少為小兒厭食症最主要症狀,嚴重者可造成營養不良及多種維生素與微量元素缺乏,影響小兒生長髮育,造成小兒“面黃肌瘦、個子矮小”。
小兒厭食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厭食症的常見症狀包括:
- 食慾減退、食慾消失及食量減少:是最主要的症狀,不願意進食,對食物進食慾望小甚至無進食慾望,對任何食物都不感興趣,少量進食後即不願意繼續進食;
- 貧血、乏力、多汗、易受驚;
- 抽搐:可能由於進食太少導致機體電解質紊亂如低鈉、低鈣、低鎂或低血糖造成抽搐;
- 面板乾燥、面板彈性消失;
- 眼部不適如夜盲(夜晚時視力下降)、乾眼症(淚液減少、眼睛乾澀、疼痛)等;
- 面色蒼黃;
- 身材矮小;
- 易於感染:經常反覆出現發熱、流涕、咳嗽等。
小兒厭食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營養缺乏;
- 生長障礙;
- 免疫力下降,常併發各種感染性疾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4 個月以內的嬰兒最好採用純母乳餵養,純母乳餵養的小兒很少有厭食,按順序合理新增輔食,不亂加額外的“營養食品”。
- 對於幼兒需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按規定時間進食、按頓進食,不吃巧克力、糖果等零食(包括飲料),平時進餐中經常變換飲食的花樣品種及外觀,增加其對食物的興趣。
- 對於精神因素導致的年長兒厭食問題,應在平時生活中多與患兒交流、溝通,多開導患兒,瞭解患兒心理需要及生活中的煩惱,保持其愉悅的心情。
- 加強衛生,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飯後要洗手,進食食物前洗手,外出回家後及時洗手,糾正喜歡吃手等不良習慣。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兒童及青少年:合理膳食,培養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家長平時生活中多與患兒交流、溝通。
- 女孩:平時生活中多與患兒交流、溝通,瞭解患兒心理需要及生活中的煩惱。
- 對於合併有免疫功能缺陷患兒,出生後應加強護理,勤洗手,衣物保持乾淨,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感染,儘量避免前往超市、商場等人多相對封閉空氣流通差的環境;對於佝僂病:預防方面應每日補充維生素 D,同時尊醫囑/按照兒童保健手冊規定的時間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於合併有嚴重感染、結核病:患兒應避免接觸生病人群,加強護理,避免感染,出現症狀後早期就診。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