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是一種神經系統疾病,是由於神經髓鞘代謝障礙,從而引起神經系統功能逐漸減退。
- 患病情況如何?發病率低,男女患病率無顯著差異。
- 病因是什麼?本病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體內一種酶缺陷所致。遺傳因素是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常見引起本病的基因為 ARSA 基因和 SAP-B 基因。家族中有類似病史或早夭病史者,為患病危險因素。
- 分為哪些型別?根據本病發病年齡不同,分為三個型別:
- 晚嬰型:臨床最常見,症狀最重,多在 1~2 歲起病;
- 青少年型:兒童期至青少年期起病;
- 成人型:多在 21 歲後發病,病情較輕。
- 有哪些症狀?該病引起神經系統退化,並且是逐漸進展的。病情隨時間進展而逐漸加重,出現共濟失調(走路步態不穩,如醉酒樣步態)、智力低下、癲癇(抽搐發作)、失明、癱瘓等為主要表現。
- 如何治療?本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僅能對症治療。骨髓移植可延緩或抑制疾病程序。
- 可以造成哪些危害?本病的預後不良,部分患者可早期夭折,存活者遺留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
- 如何預防?產前診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因素。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育倒退:發育呈逐漸落後趨勢,原來已掌握的技能逐漸喪失。
- 共濟失調:走路不穩,呈醉酒步態,抓握物品時手抖無法正常抓握等情況。
- 抽搐發作:全身或區域性出現抽搐症狀,伴或不伴意識喪失。
- 視力下降:視力進行性下降,甚至出現失明等症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抽搐時間過長:抽搐持續超過 5 分鐘以上,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重症感染:若合併感染時,可出現精神差、發熱、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重症感染表現,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建議就診科室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時,將通常進行尿生化、頭顱影像學(頭顱 CT 或磁共振)、周圍神經傳導速度、腦幹誘發電位、腦脊液等檢查,在尿沉渣發現異染顆粒、頭顱影像學發現顱內病灶,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減慢、腦幹誘發電位潛伏期延長後,可能進一步通過酶學檢查、組織活檢、基因檢測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尿生化檢查:患者留取尿液,醫生通過儀器對尿液進行檢查。如果發現大量異染顆粒,則提示本病。
- 頭顱影像學檢查:磁共振較頭顱 CT 更具診斷價值,可見大腦多發異常訊號,提示本病可能。
- 周圍神經傳導速度:對患兒進行四肢周圍神經電生理檢查,可見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提示本病可能性。
- 腦幹誘發電位:對患兒通過儀器進行腦幹誘發電位檢查,可發現潛伏期延長,提示大腦或脊髓病變。
- 酶學檢查:對患兒採血,檢測血中白細胞的芳基硫酸酯酶 A 活性,若活性降低,或無活力,可診斷本病。
- 組織活檢:取周圍神經、腦組織等處部分組織,進行特殊處理,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特殊病理改變,可確診本病。
- 基因檢測:對患兒採血,進行基因檢測,可發現兩條染色體上均有 ARSA 或 SAP-B 基因突變,確診本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何時發現異常?具體表現是什麼?
- 是否有發育倒退?
- 是否有行走不穩或共濟失調?
- 是否出現過抽搐發作?具體表現是什麼?
- 視力是否進行性下降?
- 是否存在情緒、性格改變?
- 是否曾進行檢查?什麼檢查?結果如何?
- 家族中有沒有類似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患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 如何治療?
- 預後如何?是不是會有後遺症?
- 如何保證再次懷孕能生育正常子女?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
日常注意護理,避免磕碰,加強家庭訓練;骨髓移植患兒應注意口服抗排異藥物,同時注意加強護理,避免感染。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骨髓移植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骨髓移植手術,術後應注意按醫囑口服抗排異藥物,同時加強護理:勤洗手、勤消毒,避免接觸感染人群,外出應戴口罩,避免感染。
- 定期複查:骨髓移植術後 1~3 個月需要到醫院複查 1 次,主要複查血常規、生化等專案。
- 運動:
- 患兒活動時,應有專人陪同,避免行走不穩導致跌倒摔傷。
- 癱瘓的患者,應有專人幫助進行四肢按摩及活動,避免出現肌肉萎縮。
- 失明的患兒,活動時需有人陪同,避免磕碰。
- 其他:
- 注意衛生習慣,勤洗手、勤消毒,減少發生感染的機會。
- 加強家庭訓練:在家庭中,應對患兒進行適度運動(如扶走、蹬車等),延緩病情。
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僅能對症治療。骨髓移植可延緩或抑制疾病程序。
手術治療
骨髓移植:對於晚嬰型症狀出現前或青少年型的早期患兒,可考慮進行骨髓移植治療,延緩疾病進展。
其他治療方法
- 對症治療:針對發育落後,可進行康復訓練等治療,儘量延緩疾病進展。針對癲癇等併發症,可口服抗癲癇藥物(如丙戊酸、左乙拉西坦、奧卡西平等)進行治療。針對發作形式不同,選用不同藥物。
- 酶替代治療:應用動物腦中提取的 ARSA 進行治療,但該種酶無法通過血腦屏障(無法通過靜脈注射等方法作用於大腦),目前尚在研究和探索階段。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兒預後不良,部分患者可早期夭折,存活者遺留嚴重神經系統後遺症。
- 經過早期正規治療後,可延緩或阻止疾病進展,提高智力和運動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是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相應的酶發生缺陷,從而引起本病。遺傳因素是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基因突變: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即父母為攜帶者,子女有 1/4 概率發病,常見致病基因為 ARSA 基因和 SAP-B 基因。
- 酶缺陷:基因異常導致體內相應的酶發生缺陷(參與體內代謝的物質),從而影響神經髓鞘的形成,導致疾病逐漸加重。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
有如下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病:
- 近親結婚:父母為近親者,子代患遺傳病風險更大。
- 家族遺傳病史:家族中有類似疾病病史者,或兄弟姐妹中有本病者,易患本病。
行走困難、智力低下、情緒易激惹等,是本病最早出現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共濟失調(行走不穩,如醉酒樣步態)、癱瘓、抽搐發作、失明、失語等表現。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的常見症狀包括:
- 晚嬰型:早期出現行走困難、智力低下等表現,肌張力低(肌肉鬆軟、腱反射減弱),隨後出現肌肉萎縮、四肢癱瘓。疾病加重可出現抽搐發作、視力逐漸下降甚至失明、語言倒退,甚至無法言語等表現。
- 晚髮型(青少年型及成人型):初期表現為共濟失調(走路步態不穩,如醉酒樣步態)、智力低下、情感淡漠,隨之出現抽搐發作、失明、癱瘓等。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小兒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的進展過程,患兒可能因感染等原因而死亡,存活者神經發育進行性倒退,出現學習、工作困難、行為異常等。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神經發育倒退:晚嬰型患兒症狀更重,出現抽搐發作、痴呆等症狀,合併感染患兒可能因長期臥床、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導致死亡。
- 晚髮型患者智力進行性倒退,與人交流困難,甚至出現異常行為,同時出現運動障礙,甚至癱瘓臥床等情況。
產前診斷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禁止近親結婚:減少遺傳病患病風險。
- 對於有家族遺傳病史的人群:孕期需進行胎兒絨毛或羊水穿刺,對其進行基因檢查,從而進行產前診斷,必要時需終止妊娠。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