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營養不良是指,由不平衡飲食所造成的營養素缺乏、過剩、或比例失調。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是由於嚴重缺乏能量所導致的一種營養缺乏症。
- 得病的人多嗎?本病多發於 5 歲以下的兒童,據 2002 年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調查顯示,我國 5 歲以下兒童低體重率為 7.8%,農村地區和經濟不發達地區兒童低體重率高,其中農村為 9.3%,是城市的 3 倍。
- 病因是什麼?本病最主要的病因是長期餵養不當,造成熱量攝入不足導致。較大兒童的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營養不良的繼續。此外攝入食物減少,嚴重腹瀉、消耗性疾病均會導致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
- 有哪些型別?根據營養不良的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 有什麼症狀?本病最早起的症狀是體重不增,隨病情加重,體重逐漸下降,皮下脂肪層逐漸減少甚至消失,面板乾燥、彈性較差,額部出現皺紋,肌肉鬆弛、萎縮。嚴重時會引起各系統功能紊亂、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 該如何治療?主要治療方法是對症處理,改善腸道功能,調整飲食,加強營養。治療的難點在於要同時處理各種併發症。
- 有什麼危害?如果不及時接受治療,會導致兒童生長障礙、抵抗力下降、智力發育遲緩。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易患各種感染,發生其他嚴重併發症時會危及生命。
- 還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力提倡母乳餵養,及時新增輔助食品,糾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均可預防本病發生。定期測量體重,如發現體重增長緩慢或不增,應及時查明原因予以糾正。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現嬰幼兒體重不增或下降時,應儘早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突然出現體溫不升、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脈搏減慢、呼吸暫停。
建議就診科室
- 小兒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時,通常先詢問病史、餵養史、進行體格檢查,在有實驗室檢查結果後,進一步通過 X 片、心電圖等檢查予以協診。
- 體格檢查:為兒科評估生長髮育常規檢查,通過測量患兒身高(長)、體重,與平均標準相比較,進行營養狀況的評估。
- 實驗室檢查:目的是確定消瘦嚴重程度,以及是否有重要臟器損害,為明確病情及指導治療常用檢查。通過靜脈採血測血糖、血紅蛋白和血液塗片、電解質、血清白蛋白值,與看是否有低血糖,貧血,電解質紊亂以及低蛋白血癥。
- 尿液鏡檢、糞便鏡檢和培養:目的是瞭解是否有其他感染,有沒有引起營養不良的其他原因,如寄生蟲、尿路感染等。如果糞常規持續發現隱血,就是肉眼看不到的血液,可能是因為患兒不能承受當前的食物。可幫助醫生進一步瞭解病情並監測恢復情況。
- 血漿胰島素生長因子 1(IGF-1):可以在早期發現疾病,認為是早期診斷靈敏可靠的指標。
- X 線片:可用於判斷患兒骨骼生長情況,是診斷壞血病和佝僂病的早期證據。
- 心電圖檢查:明確是否有心臟損害,可以協助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症狀有多久了?最主要的症狀是什麼?
- 出生以後是如何餵養的?以前是否有過別的疾病?
- 孩子平時吃飯怎麼樣?挑食偏食嗎?
- 曾到別的醫院就診了嗎?
- 有沒有給予治療和干預?療效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孩子的病情嚴重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沒有合併其他併發症?
- 這種疾病如何治療?治療方案是怎樣的?
- 治療效果如何?
- 影響後期的生長髮育嗎?
- 平時生活中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治療後應注意調整飲食,由少到多、由稀到幹、由單一到多樣化;提供良好的感官刺激和情感上的支援,給與患兒溫柔的呵護,在症狀好轉的前提下儘早開始身體活動和遊戲,每週測體重 1 次,每月測身高 1 次,定期兒保門診複查。
- 飲食注意:保證供給足夠的能量和蛋白質,嬰兒儘量母乳餵養,對於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餵養者,採用混合餵養或人工餵養,及時進行食物轉換,合理新增輔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學齡前兒童 1 日 3 餐應均衡合理搭配,糾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習慣。
- 生活管理:精心護理患兒,創造良好的、快樂的環境,居室陽光充足,清潔並衛生,每日進行 15~30 分鐘結構化的遊戲治療,例如拼圖、積木等,在症狀好轉的前提下儘早開始身體活動。
- 監測:要求每週定期測量體重,並標註在生長髮育監測圖上,遵從醫囑定期去兒保門診複查,確保每 6 個月給予 1 次維生素 A。
- 按疫苗接種本要求,及時帶孩子接種疫苗。
主要治療方法是加強營養支援,改善腸道功能。
藥物治療
補液支援治療:一般是使用葡萄糖、氯化鈉以及口服補液鹽,還可能用靜脈高營養包,一種多種微量元素注射液,多維鐵、甘草鋅、葡萄糖酸鈣、碳酸鈣、維生素 D)等。治療通常分為 3 個階段,即初始期(1~7 天)、恢復期(2~6 周)、隨訪期(7~26 周)。
手術治療
本病無需手術治療,若原發病,就是引起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的病,需要手術治療,如幽門梗阻、惡性腫瘤等,根據原發病進行相應手術。
其他治療方法
如果患者同時患有慢性感染、腸道疾病、結核、惡性腫瘤等疾病,需根據原發病進行相應的治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如果不及時接受正規治療,患病兒童死亡率高達 40%。接受正規治療後,絕大多數患兒可以痊癒。
- 有些兒童會遺留胃腸吸收功能障礙,智力神經發育也可能會受到影響,中等程度的精神障礙可能持續到學齡期甚至更長。
本病主要病因包括:長期餵養、嚴重腹瀉、慢性感染、消耗性疾病。
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攝入食物減少:食物短缺、餵養方式不當、挑食偏食、有意或無意抵制進食、厭食症等。
- 能量吸收障礙和丟失:長期腹瀉、幽門痙攣或梗阻,即胃內容物不能順利入腸、腸道疾病、胰液分泌不足、肝功異常等。
- 能量需要量增加:慢性感染、結核、艾滋病、惡性腫瘤等。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
- 餵養不合理嬰幼兒,有挑食偏食、厭食症、各種原因導致攝入能量不足的兒童;
- 貧困地區兒童;
- 胃腸功能吸收不良的兒童;
- 患有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患兒。
本病早期表現為體重不增,還會極易生氣、激動、憤怒,這種情況叫做易激惹。隨著病情加重,出現體重下降、皮下脂肪層減少甚至消失等,嚴重時會伴有各系統功能紊亂、重要臟器功能損害。
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早期表現:活動減少、沒有精神、疲憊無力、體重逐漸下降。
- 逐漸消瘦,皮下脂肪逐漸減少。脂肪按以下部位順序減少:腹部、軀幹、臀部、四肢、面頰。
- 面板乾燥、蒼白,出現皺紋,肌張力降低,肌肉鬆弛,萎縮。
小兒營養不良性消瘦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感染:患兒容易發生感染,如支氣管肺炎、腹瀉、結核、尿路感染及敗血症,常伴有電解質紊亂,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形成惡性迴圈。
- 自發性低血糖:症狀是體溫不升、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脈搏減慢、呼吸暫停,但無抽搐,若不及時診治,會因呼吸暫停而死亡。
- 心動過緩、低血壓和體溫過低:可能是因為皮下脂肪過薄導致散熱快、氧耗量低、脈率和周圍血迴圈量減少。
- 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精神抑鬱、表情淡漠、反應遲鈍、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記憶力減退、學習能力下降,有時表現為煩躁不安。
- 大力提倡母乳餵養,及時合理新增輔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學齡期兒童均衡合理搭配1日3餐,定期到兒保科進行發育和營養監測。
- 貧困地區食物短缺,所以兒童患病率高,解決貧困可以減少本病發生。
- 胃腸功能吸收不良的兒童,應當在醫生或營養師的指導下科學合理進餐,必要時需要使用一些營養補充劑。
- 患有慢性感染、惡性腫瘤等消耗性疾病患兒,應當及時就醫。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