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細菌,它感染人體後,主要存在於消化道的胃部並引起胃部的疾病。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源存在於被感染者的唾液、胃液和糞便中,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唾液傳播(“人-人”傳播);或者是通過被感染者的糞便排出體外,汙染環境,然後又進入人體消化道感染人(“糞-口”傳播)。
- 什麼是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小兒感染幽門螺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細菌感染性疾病。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多種消化道疾病相關,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甚至胃癌等疾病。
- 患病情況如何?我國小兒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率較高,且平均每年增長 0.5%~1%。
- 病因是什麼?病因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目前公認的主要傳播途徑為“人-人”、“糞-口”傳播,也可通過內鏡檢查傳播。家庭成員多、衛生條件差等,是危險因素。
- 主要症狀是什麼?多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可自行緩解,位置不固定,可持續數週甚至數年,可有反覆發生的噁心、嘔吐,可有嘔血或便血,生長髮育遲緩、慢性蕁麻疹等。
- 如何治療?
- 目前多采用三聯療法:
- 鉍劑為主的方案:鉍劑聯合兩種抗生素。抗生素一般使用阿莫西林聯合甲硝唑,療程 2 周。
- 質子泵抑制劑為主的方案:質子泵抑制劑(PPI)種抗生素。
- 抗生素一般使用阿莫西林聯合克拉黴素。選擇敏感抗生素是本病治療的關鍵。治療的難點在於本病易復發。
- 目前多采用三聯療法:
- 主要危害是什麼?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小兒多種疾病相關,胃炎、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可引起患兒消化不良、厭食,導致營養物質吸收減少,影響患兒生長髮育。
- 如何預防?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具有侷限性,且治療後易復發,因此做好預防工作很重要。教育兒童從小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改善居住環境,儘量分餐進食,改變母親嚼食物喂孩子的習慣,避免交叉感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上腹和臍周疼痛;
- 噁心、嘔吐;
- 飽脹、厭食;
- 消瘦。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血或黑便;
- 突發劇烈腹痛。
建議就診科室
- 小兒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
當醫生懷疑是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時,通常進行碳 13 呼氣試驗,檢測血清幽門螺桿菌免疫球蛋白 G、幽門螺桿菌培養、快速尿激酶實驗,任意兩項陽性結果可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碳 13 呼氣試驗:該檢查結果準確,是診斷小兒 HP 感染,以及評估療效的良好方法。
- 血清幽門螺桿菌免疫球蛋白 G:可於該病的診斷。
- 幽門螺桿菌培養:胃黏膜活檢組織細菌培養,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診斷性檢測的金標準。但兒童難於接受內鏡活檢,費時、費用大,不常用。
- 快速尿激酶實驗:胃黏膜活檢組織的快速尿素酶試驗,主要應用於成人幽門螺桿菌感染感染的診斷,小兒檢測結果可能出現漏診,因此應用較少。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孩子腹部什麼位置疼痛?
- 腹痛是持續還是間斷的?
- 是否有噁心、嘔吐症狀?
- 是否有嘔血或黑便?
- 近期食慾怎樣?體重有無下降?
- 家裡其他人有無胃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是否嚴重?
- 有無合併貧血、營養不良等情況?
- 如何治療?療程多久?
- 治療效果如何?預後如何?
- 治療多久後複診?
- 日常生活有什麼注意事項?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應注意正規用藥,並調整飲食習慣、加強運動、養成良好衛生習慣。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複查:經正規足療程治療後,停藥 1 個月需複查碳 13 呼氣試驗、檢測血清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IgG、幽門螺桿菌培養或快速尿激酶實驗。
- 飲食:家庭內有感染的患者要分餐進食,杜絕母親或其他家屬嚼食物喂孩子進食,避免交叉感染,杜絕喝生水的陋習。
- 運動:需合理鍛鍊增強體質,保證每天半小時運動時間,可進行一些簡單的運動,如跑步、跳繩、打球等。
- 其他:教育兒童從小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玩具定期清洗消毒,注意口腔衛生,按時刷牙,戒掉咬手指等惡習。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目前主要採用 2~3 種藥物聯合治療。
藥物治療
- 鉍劑:如膠體次枸櫞酸鉍,可保護胃黏膜,同時協助清除幽門螺桿菌。
- 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等,目的是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同時協助清除幽門螺桿菌。
- H2受體阻滯藥: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等,口服或靜脈注射。目的是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
- 抗生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黴素,作用是殺滅幽門螺桿菌。
治療方案:
- 以鉍劑為主的方案:鉍劑聯合兩種抗生素。較常用的三聯療法為,鉍劑聯合阿莫西林、甲硝唑,療程 2 周。
- 以 PPI 為主的方案:PPI 聯合兩種抗生素。常用的方法:PPI 聯合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療程 1~2 周。
手術治療
- 微創胃出血手術:目的是止血。對反覆或大量胃出血,經內科治療效果差的患者,可行微創胃出血手術止血。
- 胃根治性或非根治性手術:目的是去除出血病因,防止惡變。
其他治療方法
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療:
- 輸血:消化道出血量大時可給予輸血。
- 介入手術:可行腹腔動脈造影,找到出血部位,通過介入手術栓塞治療止血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幽門螺桿菌感染常常引起慢性胃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等,若不及時正規治療,症狀可能進一步加重,增加患胃癌風險。
- 經過正規治療後,一般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預後良好,但容易復發、拖延病情,影響小兒營養狀況和生長髮育。目前,該菌的感染已被公認為是胃癌的始發因素,因此,自小兒期即開始控制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不僅可防治胃炎、胃潰瘍等良性上消化道疾病,也有望降低胃癌的發生率。
幽門螺桿菌有傳染性,主要傳播途徑為“人-人”、“糞-口”傳播,也可通過內鏡傳播。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人-人”傳播:亦稱“口-口”傳播,如與患者共用餐具、共同進餐,餐具消毒不過關,或感染該菌的母親嚼食物喂孩子進食等。
- “糞-口”傳播:如便後不洗手,蔬菜清洗不乾淨等。
- 內鏡傳播:患者在醫院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或活檢時,如胃鏡及活檢鉗清潔、消毒不合格,也可造成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但此種途徑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概率較低。
哪些人容易患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
有如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
- 貧困地區兒童,衛生條件差,有利於幽門螺桿菌傳播。
- 集體生活兒童,互相之間傳染概率大。
- 汙染水源或食物地區。
- 親近家屬中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兒童。
- 吃飯時共用碗筷,易造成該病傳播。
- 胃鏡檢查或活檢時,可能通過器械傳播。
- 兒童自身免疫力差及胃黏膜保護屏障弱,感染小兒幽門螺桿菌後很難自己恢復。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無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多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可自行緩解,位置不固定,可持續數週甚至數年,可有反覆發生的噁心、嘔吐。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腹痛:部分急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小兒,有上腹和臍周疼痛,疼痛無明顯規律,程度不等。
- 飽脹、厭食:可有上腹部不適,食慾減退,一吃就飽,易於嘆氣,進而引起營養不良、貧血,主要表現為頭暈、乏力等。
- 噁心、嘔吐:可反覆發作,尤其在進食生、冷、硬、辛辣食物後明顯。
- 生長髮育遲緩:體重較同齡兒童低,身材矮小。
小兒幽門螺桿菌感染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營養不良。
- 貧血。
- 消化道出血、穿孔。
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分餐等措施,可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如果家庭內有該菌感染的患者,要分開餐具,杜絕母親或其他人嚼食物喂孩子進食,避免交叉感染。
- 集體生活的兒童,要分餐具進食,一人一套餐具,注意飲食衛生。
- 杜絕喝生水的陋習,飲用開水。
- 飯前、便後要洗手。
- 如因消化道疾病需進行內鏡檢查或活檢時,選擇正規醫院,避免器械傳播。
- 由於兒童自身免疫力差及胃黏膜保護屏障弱,應注意孩子的生活習慣,從孩童預防做起。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