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幕切跡疝: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小腦幕切跡疝是由於幕上一側的病變,使顳葉內側的海馬鉤迴向下移位,擠入小腦幕裂孔,壓迫小腦幕切跡內的中腦、動眼神經、大腦後動脈和中腦導水管,由此產生一系列臨床症狀、體徵和後果,即小腦幕切跡疝,或顳葉鉤回疝。

  • 小腦幕切跡疝是小腦幕前緣的遊離緣形成的切跡,其與鞍背圍成一前寬後窄的裂孔。當幕上一側佔位性病變不斷增長引起顱內壓增高時,腦幹和患側大腦半球向對側移位。
  • 當形成小腦幕切跡疝時,可以使位於此處的動眼神經、腦幹、後交通動脈及大腦後動脈受到擠壓和牽拉。其主要的臨床症狀有顱內壓增高、意識障礙、瞳孔變化、錐體束徵,當疾病嚴重時,可發生生命體徵的改變。
  •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特別是單側瞳孔的變化、小腦幕切跡疝的診斷並不困難。但臨床上由於發現不及時或處理不當而釀成嚴重後果甚至死亡者,並不鮮見。
  • 由於疝氣對大腦的某些部位施加了極大的壓力,從而切斷了大腦各部位的血液供應,因此通常是致命的。因此,在醫院環境中採取極端措施以通過降低顱內壓或減壓,對區域性施加區域性壓力的血腫來預防該病症。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小腦幕切跡疝一旦形成十分危險,所以一旦有症狀部分描述的情況出現,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腦幕切跡疝?

醫生根據患者出現的典型症狀,診斷小腦幕切跡疝並不困難。

  • 有引起顱內壓增高的原發疾病,腦挫裂傷、腦水腫、顱內血腫、各種顱內佔位性病變(如腫瘤、膿腫等)。
  • 有上述典型臨床表現。
  • CT 或磁共振檢查(MRI)可見相應部位的腦組織移位、受壓可確診。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持續多長時間了?症狀在什麼情況下加重或者緩解?
  • 有無頭部外傷、腫瘤等病史?

患者(家屬)可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的小腦幕切跡疝?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目前有哪些治療方法?

儘量避免顱內壓升高。

關鍵在於預防小腦幕切跡疝形成。一旦有腦疝表現,應求早期診斷。根據其出現的典型症狀,診斷並不困難。由於腦疝晚期腦幹受損嚴重,雖經積極搶救,但預後不良。

  • 對有顱內壓增高的患者,著重解除病因,如手術清除顱內血腫,切除腦瘤。
  • 梗阻性腦積水,應立即進行腦室穿刺,並同時經靜脈推注甘露醇溶液,脫水治療。
  • 腦疝患者在病灶被切除後,疝出的腦組織大多可以自行還納,表現為散大的瞳孔已縮小,病人意識情況有好轉,當估計腦疝已發生嵌頓,術中可以從顱中窩底,用腦壓板輕柔地抬起顳葉,或剪開小腦幕到切跡緣,使嵌頓的腦組織得到緩解,並解除其對腦幹的壓迫。

當幕上一側佔位病變增長不斷引起顱內壓增高時,患側大腦半球內壓力高於其他部位,首先是向對側移位,但受大腦鐮的限制,其移位受阻,而半球底部近中線結構如鉤回和海馬迴等則向下移位,且較明顯,並且壓迫腦幹向對側移位,腦幹與小腦幕切跡緣之間的間隙增大,故顳葉鉤回疝易於形成並疝人腳間池中。

小腦幕切跡疝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外傷所致顱內幕上血腫,如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及腦內血。
  • 感染,如顱內膿腫。
  • 顱內腫瘤尤其是顱後窩、中線部位及大腦半球的腫瘤。
  • 顱內寄生蟲病及各種肉芽腫性病變。

小腦幕切跡疝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腦幕切跡疝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症狀如下:

早期

  • 顱內壓增高,患者在原有病變基礎上,出現頭痛加劇、嘔吐頻繁、躁動不安等顱內壓增 高加重的表現。
  • 意識障礙,患者由意識清醒逐漸發生嗜睡或意識朦朧。
  • 瞳孔變化,最初動眼神經受刺激,興奮性增高,這一過程可能為時較短,只有在早期,注意觀察可有短暫時間的瞳孔縮小。以後患側瞳孔即逐漸開始散大,對光反射遲鈍。
  • 錐體束徵,一般表現為輕度的對側上下肢肌力稍弱和肌張力增高等。
  • 生命體徵改變,輕微的脈搏、呼吸減慢。

中期

出現顳葉鉤回疝的典型症狀。

  • 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由嗜睡轉入半昏迷狀態,眼球內斜,對呼喚已無反應,但強刺激尚有反應。
  • 瞳孔改變:腦疝同側的瞳孔明顯散大,對光反射消失。此時對側瞳孔大小仍可正常,但對光反射多已減弱,眼球尚能左右擺動。
  • 生命體徵:出現明顯庫欣病(Cushing)反應變化,表現為:呼吸深而慢,脈搏慢而有力,血壓升高,體溫稍上升。
  • 錐體束徵:由於同側大腦腳受壓,出現對側上下肢癱瘓包括中樞性面癱、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和病理反射陽性。
  • 有時由於腦幹被推擠向對側移位,致使對側大腦腳與對側小腦幕遊離緣相擠,造成腦疝同側的偏癱。

晚期,又稱中樞衰竭期

  • 患者意識呈深昏迷狀態,對一切刺激均無反應。
  • 兩側瞳孔均明顯散大,對光反射消失,眼球固定不動,並多呈去腦強直狀態。
  • 生命中樞開始衰竭,出現潮式或嘆息樣呼吸,脈搏頻而微弱,血壓和體溫下降,最後呼吸先停止。此時進行心臟按摩使之復跳,輔助呼吸和給予升壓藥物,則心跳與血壓仍可維持一段時間。

本病無法預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