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多發生於巖骨後面和內聽道內側的腦膜上,常與巖上、下竇或乙狀竇相連,臨床表現多為腦神經損害、小腦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等。
  • 該病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約佔該部位腫瘤的 3%~4%,佔顱內腦膜瘤的 10%。
  • 該病主要與基因突變和環境因素有關。
  • 該病分為三種類型:
    • Ⅰ 型腫瘤:位於內聽道附近。
    • Ⅱ 型腫瘤:位於巖尖或巖上竇、斜坡、乙狀竇。
    • Ⅲ 型腫瘤:位於斜坡、乙狀竇下部及頸靜脈孔附近。
  • 該病的主要症狀包括腦神經損害、小腦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三叉神經損害等。
  • 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切除,治療難點是腫瘤位置可能較為隱蔽,無法直接通過手術進行全切除。
  • 該病會損害腦神經、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及迷走神經,進而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如癲癇、偏癱、腦水腫,最終導致小腦功能障礙。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聽力減退、耳鳴、眩暈;
  • 面肌癱瘓、面肌痙攣;
  • 肌陣攣、構音障礙;
  • 角膜潰瘍、角膜炎;
  • 飲水嗆咳、聲音嘶啞。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癲癇;
  • 偏癱;
  • 全身強直、抽搐、頭痛、嘔吐、神志模糊。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 神經內科
  • 急診內科
  • 腫瘤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當醫生懷疑是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時,將通常進行體格檢查、X 片攝片檢查、CT 檢查,在有腫瘤具體的大小、位置的結果後,可能進一步通過腦血管造影、MRI 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檢查患者是否存在腫瘤壓迫、損傷神經的病理徵。
  • X 線檢查:可明確觀察到腫瘤的位置,與周圍組織的關係,並觀察腫瘤是否病變。
  • CT 檢查:該檢查可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形態。
  • MRI 檢查:該檢查可明確腫瘤是否鈣化、是否存在巖骨骨質破壞或增生。
  • 腦血管造影檢查:該檢查可判斷腫瘤與周圍重要血管之間的關係。該檢查可明確顯示大腦後動脈或小腦上動脈是否向上移動。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以前有無類似的症狀發生?
  •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症狀?症狀持續多長時間?
  • 你所處於怎樣的工作環境或是生活環境?
  • 身體還有其他不適感嗎?
  • 這次是復發還是第一次?
  • 來醫院之前是否服用過藥物?若服用了藥物,那麼具體服用了哪些藥物?
  • 你們家族中有什麼病的遺傳史?
  • 是否接受過中藥治療,化療,放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是腫瘤嗎?
  • 該病是否在醫保的範圍內?
  • 這個病嚴重嗎?治癒率如何?複發率如何?
  • 我會出現哪些併發症?
  • 需要多長時間才可以康復?
  • 現在是否出現惡變,惡變是否嚴重,是否會威脅到生命?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術後注意如敷料、引流管等。敷料一天應更換兩次,注意保持衛生,引流管應保持暢通。
  • 放療、化療注意事項:放療/化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接受放療/化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噁心、嘔吐、脫髮等異常,患者應與醫生及時溝通,謹遵醫囑,不可隨意改變藥物的劑量、停藥等。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面板過敏、脫髮、厭食、牙齦增生等不良反應症狀,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3 個月或半年需要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 CT 檢查、MRI 檢查等專案。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1~3 天需要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兩週後可正常飲食。患者應多吃些營養價值高、易消化的食物,如豆製品、牛奶、魚類、瘦肉等;
    • 若為非手術患者,多吃些增強免疫力、膳食纖維類的食物,如蘆筍、牛奶、冬瓜;避免吃些致癌類食物,如桂皮、米粉等。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需要臥床休息 1 周左右、1 周後根據恢復情況可適當下床活動、活動度要小。
    • 若為非手術患者,是可以運動,運動強度適中,每次運動 20 分鐘左右,一週運動 1~3 次即可(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 其他: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傷口感染。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勞累等。

藥物治療

  • 降顱內壓類藥物:該類藥物的作用為降低顱內壓,緩解患者的頭疼、眩暈 、嘔吐等症狀。常用的藥物有氫氯噻嗪、乙醯唑胺、氨苯喋啶等。
  • 抗癲癇類藥物:該類藥物的作用是抑制患者抽搐,預防癲癇發作。常用的藥物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等。
  • 營養神經類藥物:該類藥物的作用為增強腦血管的張力、增加腦血管流量、改善腦代謝,從而營養神經、緩解患者的腦神經損害症狀。常用藥物有腺苷鈷胺、維生素 B1、維生素 B12 等。
  • 抗病毒類藥物:該類藥物的作用是可解決病毒性腦膜炎。常用的藥物有金剛烷胺、利巴韋林、雙密達莫等。

手術治療

  • 手術切除:該方法直接將腫瘤切除。
    • 枕下入路:該方法可避免牽拉小腦也可暴露和保護後組腦神經。
    • 顳下入路:該方法可更為明確顯示 Ⅲ、Ⅳ、Ⅴ 腦神經。
    • 枕下入路和顳下入路聯合:該方法可更充分的暴露出腫瘤,為全切腫瘤提供便利的條件。

其他治療方法

放療:該方法適用於年齡較大,全身情況差,不適宜做手術的患者;適用於無法進行手術全切除腫瘤的患者;適用於直徑小於等於 3 釐米的腦膜瘤的患者。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如偏癱、癲癇、腦水腫等,對患者生活質量有極大的影響,嚴重時,會直接縮短壽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治癒率較高,複發率一般,生活質量是會受影響,但不會很大;若不復發則不會對壽命有影響,若復發會對壽命有一定的影響。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基因突變:先天基因發生改變。
  • 環境因素:
    • 物理方面:患者長期暴露於強輻射的環境內,如 X 射線、電磁場等。
    • 化學方面 :患者接觸致癌物質,如黃麴黴毒素,可增加患者的病發率。
    • 生物方面:患者接觸過病毒、細菌、寄生蟲等,也會增加患者的致癌率。
    • 食物方面:患者服用過期、發黴變質的食物。

哪些人容易患小腦腦橋角腦膜瘤?

  • 物理因素:患者經常處於放射線等輻射強的環境。
  • 化學因素:患者長期接觸致癌物質,如黃麴黴毒素。
  • 生物因素:患者長期工作於存在病菌、寄生蟲的環境內。
  • 食物因素:患者常使用熏製、醃製、過期發黴的食物。
  • 先天因素:先天基因發生改變。
  • 女性: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可患病,但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

腦神經損害、小腦功能障礙、顱內壓增高等症狀是小腦腦橋角腦膜瘤最常見的症狀。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腦神經損害:其中聽力損害最為常見,常表現為聽力減退、耳鳴、眩暈。其次會有輕度面神經損害、常表現為面肌癱瘓、面肌痙攣等。
  • 小腦功能障礙:表現為肌陣攣、構音障礙、意向性震顫、癲癇發作。
  • 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疼、眩暈、嘔吐、意識喪失、眼球震顫等。
  • 三叉神經損害:面部麻木、感覺減退、角膜反射(即用細棉籤毛輕觸角膜外緣)遲鈍或消失。

小腦腦橋角腦膜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癲癇;
  • 偏癱;
  • 腦膜炎;
  • 後組腦神經損傷;
  • 腦幹損傷;
  • 三叉神經、面神經損傷;
  • 腦水腫。

該病目前還沒有特異有效的預防措施,但下列措施有助於預防發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有害物質侵襲,儘量少接觸有害物質,不要長期處於有有害物質的環境內。
  • 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如經常鍛鍊身體,合理飲食,不可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態。
  • 基因診斷:母親在懷孕期間做好各項檢查,避免胎兒出現基因突變導致患病。應根據實際情況,配合醫生,做出相應的專案。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