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痠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小腿痠痛(Crus aches)是指膝蓋以下,踝關節以上部位出現的疼痛,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疼痛相關問題之一。可見於多種疾病,大部分並無特殊意義,例如慢性運動損傷後往往伴有肌肉痠痛。但反覆發作或持續的小腿疼痛,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例如動脈或靜脈栓塞)的訊號,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 小腿疼痛的病因一般可分為血管性(動脈或靜脈)、神經源性及骨骼肌肉性 3 類。
  • 外周動脈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患病率在 40 歲後開始隨著年齡增長而進行性上升。因此,PAD 正發展成為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所致的臨床問題。PAD 的危險因素與促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因素相似,即高脂血症、吸菸、高血壓和糖尿病。
  • 神經源性疼痛的原因主要是脊髓神經性病因(如,椎間盤疾病、椎管狹窄、腫瘤)或神經病性病因(如,糖尿病、酗酒)。神經源性跛行是指腰椎椎管壓迫脊髓神經引起的疼痛綜合徵,其原因通常是神經脊髓椎管骨贅性狹窄。
  • 臨床症狀常常有助於區分血管性跛行(即真跛行)和假性跛行。真跛行在行走時出現疼痛,停止行走則疼痛緩解;而假性跛行在直立姿勢(腰椎前凸)出現疼痛,坐下或躺下後症狀緩解。
  • 下肢骨骼肌肉疼痛來自於下肢骨骼、關節、韌帶、肌腱和筋膜因素。
  • 年紀較大和體弱患者的夜間腿部痛性痙攣與運動無關,不同於跛行。這種症狀可能來自神經肌肉,而非血管。
  • 小腿壓力增高和緊繃主要見於運動員,且通常與長期運動有關。其原因可能是筋膜室壓力增加,且可在休息後持續。
  • 慢性靜脈疾病可引起“靜脈性跛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或靜脈曲張及肢體下垂時不適感增加,因此容易與動脈性跛行區分。

何時就醫?

久坐或劇烈運動後出現小腿痠痛,休息後一般均可緩解。

出現間歇性加重的小腿痠痛或者出現跛行,以及持續性的小腿痠痛,或下肢靜脈曲張等情況,都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外科
  • 脊柱外科
  • 骨科
  • 血管外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小腿痠痛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症狀開始時間、持續時間、疼痛加重與緩解的因素。
  • 是否第一次出現此症狀,如果不是,是否曾經接受過診治(包括服用的藥物和接受的手術)。
  • 您的職業及生活飲食習慣。
  • 近期及長期服用的藥物和保健品:包括感冒藥物、結核藥物、帕金森藥物和各類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劑等。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並明確小腿痠痛的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吸菸飲酒史、詢問您的職業習慣、症狀以及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通常會進行疼痛部位的檢查評估,按壓小腿並觸控足部動脈的波動,檢查是否存在靜脈曲張,並可能檢查腰部兩側及正中,明確是否為腰椎疾病導致小腿痠痛。
  • 其他檢查:若醫生懷疑可能為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小腿痠痛,可能會安排其他檢查:
    • 下肢血管彩超:包括動靜脈的血管彩超,將有助於明確或者排除是否存在外周血管閉塞或者靜脈血栓等病變。
    • 腰椎 CT 或 MRI: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腰椎間盤突出或者腰椎管狹窄症。
    • 肌電圖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神經肌肉源性導致的疼痛。
    • 血液生化等檢查:有助於判斷是否存在高血脂、高血糖等血管閉塞的高危因素。
    • 下肢血管造影(DSA):醫生如懷疑下肢動脈閉塞性病變,可能需要通過血管造影檢查來證實。

治療原則

醫生會通過尋找小腿痠痛的潛在病因來選擇最佳的治療方式。若小腿疼痛並非由嚴重疾病導致,患者通常無需治療。針對不同的病因及嚴重程度,醫生可能會採取不同方式的治療。

外周動脈性疾病的治療

除了行走計劃和控制好軀體疾病外,部分 PAD 患者還會接受藥物治療。治療 PAD 的藥物可減輕症狀,增加腿部血流量,以及幫助增加患者的無痛行走距離。大多數醫生會要求其患者嘗試一種叫西洛他唑的藥物。但是,有某些心臟問題的患者無法使用西洛他唑,而必須使用其他藥物。

如果在嘗試用藥後仍有嚴重症狀,醫生會考慮手術治療:

  • 血管成形術或支架術:醫生會將一根末端帶有球囊的細導管插入阻塞的動脈段。然後,給球囊充氣以撐開阻塞部位。常採用一種叫支架的微小網狀導管來維持動脈的開放,該導管會被留置於體內。
  • 血管旁路手術:進行血管旁路手術時,醫生會從患者身體的其他部位取一段靜脈血管。隨後,將這段血管(稱為靜脈移植物)重新接在堵塞區域的上下兩端。這會讓血液繞過堵塞處,到達之前未獲得充足血液的腿部區域。有時,醫生不會從患者的身體其他部位獲取移植物,而是採用人造移植物。

靜脈性疾病的治療

醫生可採用不同的療法來治療症狀和減輕腫脹。其中可包括:

  • 特殊的襪子、繃帶或裝置。
  • 敷在開放性潰瘍上以幫助其癒合的特殊敷料。
  • 藥物:面板感染患者可能需要抗生素,皮膚髮癢的患者可能需要處方類乳膏或軟膏。
  • 手術:可去除或破壞受損的靜脈。

神經肌肉源性疼痛的治療

需要根據引起症狀的原發病進行治療,輕症可對症止痛治療,嚴重的需要藥物干預或手術。

常見原因

小腿痠痛的病因複雜多樣。按病因可分為 3 大類。

血管性

  • 動脈性:任何導致動脈狹窄或閉塞的疾病都可引起下肢缺血的症狀。
    • 動脈瘤:在由動脈瘤血栓形成引起下肢缺血癥狀的周圍動脈瘤中,膕動脈瘤最常見。若存在一個周圍動脈瘤,應評估其他部位有無動脈瘤。
    • 動脈夾層:動脈夾層可導致下肢缺血;但急性動脈夾層通常伴有受累動脈部位的突發性區域性疼痛。胸主動脈夾層的疼痛常以胸部為開始,隨著夾層進展而向腹部或骨盆擴充套件。
    • 動脈栓塞:來自近心端的碎片可栓塞遠至腳趾或較近端的血管,引起急性肢體缺血。其一般可通過缺血癥狀更加急促和 PAD 相鑑別。
    • 膕動脈陷迫綜合徵:該病也可出現間歇性跛行,年輕患者有跛行症狀但缺乏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時,應懷疑該病。膕動脈陷迫綜合徵的原因是骨骼肌附著異常或膕動脈走行,導致膕動脈在活動時受壓。
    • 動脈外膜囊性疾病:外膜囊性疾病是一種罕見疾病,可導致動脈黏液樣變性相關的動脈阻塞。當其發生在股動脈或膕動脈時,其跛行症狀與動脈粥樣硬化性膕動脈疾病無法區分。這類患者往往比較年輕,且通常沒有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 病):該病是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的節段性炎症性疾病,最常累及肢體的中小動脈和靜脈。患者比典型的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疾病患者年輕,且為重度吸菸者。指/趾缺血是最常見的表現,大動脈受累不常見,但可發生跛行,不過跛行幾乎都伴有遠端缺血體徵。
  • 靜脈性:慢性靜脈疾病和瓣膜功能不全以及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原因可引起“靜脈性跛行”,但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或靜脈曲張及肢體下垂時,不適感增加,因此容易與動脈性跛行區分。

神經源性

引起小腿痠痛的神經源性病變包括:

  • 椎間盤疾病
  • 椎管狹窄
  • 腫瘤
  • 糖尿病
  • 酗酒

骨骼肌肉性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 夜間腿部疼痛性痙攣
  • 慢性勞累性骨筋膜室綜合徵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小腿痠痛:

  • 吸菸者
  • 酗酒者
  • 糖尿病患者
  • 高膽固醇患者
  • 高血壓患者
  • 需長期站立工作或行走的職業(教師、外科醫生、運動員等)
  • 長期久坐的人群
  • 孕婦
  • 肥胖

臨床表現

小腿痠痛由於病因不同,臨床表現各有特點。

血管性

動脈性疾病可有下列表現:

  • 下肢疼痛:
    • 動脈性跛行:典型的跛行症狀表現為,行走一段距離後開始出現勞累性疼痛,導致患者停止行走,休息 10 分鐘內緩解,可使患者重新恢復行走,通常行走同樣距離後再次出現疼痛。
    • 非典型肢體疼痛:由於共存疾病、鍛鍊不足和疼痛感覺改變等因素,非典型症狀可能比典型跛行較常見。
    • 缺血性靜息痛:缺血性靜息痛通常位於前足和足趾,難以通過鎮痛藥緩解。抬高患肢會使缺血性靜息痛發生或加重,且患者躺下時疼痛常常加重。
    • 嚴重瀰漫性疼痛:瀰漫性急性肢體缺血的特徵為,從突發性的肢體疼痛進展為麻木和最終出現肢體癱瘓,並伴有蒼白、感覺異常、發涼和無脈。
  • 傷口/潰瘍不愈:缺血性潰瘍常始於輕微創傷傷口,隨後因血供不能滿足組織癒合的需求而發生傷口不愈。
  • 面板變色/壞疽:肢體缺血可改變面板外觀。在腳抬高和降低時,區域性區域變色或面板顏色改變,抬高時為蒼白或白色,降低時變紅。如果血供不能滿足代謝的最低需求,那麼以面板變色為初始表現的區域性缺血區域,就可進展為全層面板壞死,並進一步發展至深層組織壞死。

靜脈性疾病可有下列表現:

  • 慢性下肢靜脈疾病最常見的症狀為下肢不適(即,腿部乏力、沉重感)、疼痛及下肢腫脹。
  • 靜脈疾病相關疼痛通常在患者站立或雙足懸垂久坐時加重,而在下肢抬高和行走時緩解(也叫靜脈性跛行)。

神經源性

神經源性跛行(一種累及腿部、症狀呈雙側但常不對稱的包括疼痛、感覺喪失和/或無力在內的綜合徵),可因行走或以直立姿勢長時間站立而產生或加重。

骨骼肌肉性

  •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疼痛在運動後不會立即消失,並且可能與天氣變化有關,且每日的疼痛程度也不盡相同(常常在早晨或醒來時疼痛更嚴重)。
  • 夜間腿部疼痛性痙攣:夜間腿部痛性痙攣可引起腿和/或足疼痛和肌肉突然緊張。痛性痙攣可使您從睡眠中醒來。它可能持續數分鐘或僅持續數秒鐘。夜間腿部痛性痙攣在成人和兒童中均較常見,但隨著年齡增長,發生該病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大於 50 歲的人群中,約半數存在夜間腿部痛性痙攣。
  • 慢性勞累性骨筋膜室(chronic exertional compartment syndrome,CECS):CECS 可引起運動時肌肉疼痛。該疼痛通常累及兩腿,開始於運動 20~30 分鐘內。疼痛可能表現為鈍痛、壓迫感、痙攣或肌肉緊繃。疼痛可在休息後消退,通常在停止運動後 15~30 分鐘內消退。除了疼痛以外,CECS 還可引起麻木或麻刺感、肌無力綜合徵。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小腿痠痛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小腿痠痛伴真性跛行,常提示動脈相關性疾病。
  • 小腿痠痛伴假性跛行,常提示椎間盤疾病、椎管狹窄等脊髓神經源性疼痛。
  • 小腿痠痛伴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或靜脈曲張及肢體下垂時不適感增加,常提示慢性下肢靜脈性疾病。
  • 小腿痠痛與天氣變化有關,且每日的疼痛程度也不盡相同,可能為骨性關節炎。
  • 夜間腿部痛性痙攣,常為特發性神經肌肉性疼痛,無特異性治療。
  • 戒菸。
  • 控制好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如果您有這些疾病的話)。
  • 四處走動,儘量不要在一個地方久坐或久站。
  • 每日抬高腿部 3~4 次,每次 30 分鐘。
  • 腳部及腳趾做向上和向下的運動,每日數次。
  • 穿寬鬆舒適的衣物。
  • 久坐期間變換姿勢,並經常活動雙腿和雙足。
  • 多喝水。
  • 穿著及膝的加壓襪。
  • 避免飲酒和服用安眠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