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血色病(HHC)又叫遺傳性血色病,屬於常見的慢性鐵負荷過多的疾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於腸道鐵吸收的不適當增加,導致過多的鐵儲存於肝臟、心臟和胰腺等實質性細胞中,導致組織器官退行性變、瀰漫性纖維化、代謝和功能失常。

  • 血色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原發性血色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男性多見。
  • 原發性血色病是隱形遺傳病,其發病與第 6 號染色體上短臂 HLA(人類白細胞抗原)Ⅰ 類複合物緊密相關。繼發性血色病,主要由於嚴重的慢性貧血 (重型 β 海洋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長期大量輸血(一般在輸血 100 次以上)以後,造成體內鐵貯積過多所致,也有少數患者,因多年攝入大量藥物性鐵或飲食中的鐵而發生病變。
  • 常見症狀包括面板色素沉著、繼發性糖尿病、肝臟病變、心臟病變、內分泌腺功能減退、關節病變等。
  • 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法,常用的治療措施包括去除體內多餘的鐵,和對受損器官進行支援療法。一旦確診為血色病的患者,應立即進行治療,儘快減輕體內鐵負荷,使體內鐵含量達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這是延長生存期,逆轉組織損害最好的方法。
  • 血色病能導致嚴重的多器官功能損傷,這些併發症是難以逆轉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早期確診和及時治療尤為關鍵。

早期診斷及治療對提高預後、延長生命至關重要,如出現疑似血色病症狀,即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面板出現青紫色或暗褐色色素沉著。
  • 多飲、多食、消瘦等類糖尿病症狀。
  • 上腹部不適、腹脹、食慾減退。
  • 心慌、氣促、雙下肢水腫。
  • 心前區疼痛、大汗。
  • 夜間呼吸困難、咳嗽、咯血。
  • 多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
  • 兒童生長髮育受限、個頭矮小。
  • 精神不振、情感淡漠。
  • 不孕不育、月經不調(女)、陽萎(男)。

建議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血液科
  • 內分泌科

醫生如何診斷?

當出現典型症狀時,診斷應不困難,但不應當等待以至出現器官損傷的證據(如關節炎,糖尿病或肝硬化等),才做出診斷。這些併發症是難以逆轉的,及早做出診斷對於預防嚴重的併發症,尤其是預防肝癌的發生是很重要的。

但目前尚無最有效的方法及早做出診斷。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血常規:多正常,晚期合併嚴重肝硬化可出現貧血、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
  • 尿沉渣:可見含鐵血黃素顆粒增多。
  • 血清鐵:早晨空腹血清鐵在正常人為 60~180 μg/dL(11~30 μmol/L),而血色病患者在 180~300 μg/dL(32~54 μmol/L)。血清鐵水平的升高還可見於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鐵對篩查血色病沒有轉鐵蛋白飽和度可靠,但是可以用於檢測放血療法效果。
  • 血清鐵蛋白:血清鐵蛋白水平每增加 1 μg/L,反映體內鐵儲存增加約 65 mg。血清鐵蛋白在正常男性為 20~200 μg/L(ng/ml),在正常女性為 15~150 μg/L(ng/ml)。男性血色病病人為 300~3000 μg/L,女性血色病患者為 250~3000 μg/L。血清鐵蛋白升高還可見於炎症感染、惡性腫瘤、甲亢、慢性肝病。
  • 轉鐵蛋白飽和度:是一項反映鐵增加的敏感、特異性指標,早期可發現生化異常。正常人為 20%~35%,而血色病可以達到 55%~100%。其升高還可見於各種壞死炎症性肝病(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某些腫瘤等。聯合血清鐵蛋白和轉鐵蛋白飽和度檢測,是檢測血色病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的方法。
  • 肝臟組織檢查:可觀察到肝組織纖維化與肝硬化的程度,並可用化學方法測定肝鐵濃度。這是診斷血色病肯定的診斷方法。用普魯士藍染色觀察可染的含鐵血黃素,應作為肝活檢的常規方法。
  • 骨髓塗片:可見含鐵血黃素顆粒增多。
  • 面板病理切片:可見黑色素和含鐵血黃素顆粒,約多數患者見到表皮基底細胞,及汗腺中有繼發於鐵沉積的灰色素。
  • 去鐵草醯胺試驗:去鐵草醯胺是一種鐵螯合劑,能與鐵結合,並促使鐵從尿中排出。先給予患者維生素 C,每日 200 毫克,連服 7 天,然後肌肉注射去鐵草醯胺,每公斤體重 10 毫克,再測定 24 小時尿中鐵的排洩量,常超過 5 毫克或 10 毫克(正常值不超過 2 毫克)。
  • 基因檢測:隨著基因檢測的出現,血色病在無症狀個體中得到診斷將會非常常見。可以進行的基因檢測有 C282Y、H63D 等,用於基因型臨床診斷和一級親屬篩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發病有多久了?症狀是有所反覆還是進行性加重?
  • 有沒有家族遺傳病史?
  • 有沒有嚴重貧血、輸血史?
  • 是否大量服用含鐵藥物或食物?
  • 有無大量飲酒等個人史?
  • 曾經用過哪些治療,有沒有好轉?
  • 有沒有監測血糖?是否有異常?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
  • 有沒有治療辦法?應該怎樣治療?
  • 需要吃哪些藥?有沒有嚴重的副作用?
  • 這個病對身體危害大嗎?會引起什麼嚴重後果嗎?
  • 這個病有傳染性嗎?
  • 平時應該如何護理或預防?
  • 是否需要忌口?

避免危險因素,減少鐵劑攝入,延緩疾病發生髮展。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多食魚類和家禽,少食或不食肉類和海產品。
  • 仔細清洗炊具和海產品。
  • 海產品充分加工。
  • 適量飲用茶和咖啡。
  • 儘量不飲酒或者少飲酒。
  • 避免補充鐵離子、含鐵複合維生素。
  • 不要補充鋅和止咳糖漿。
  • 避免進餐時補充維生素 C。
  • 用玻璃或者陶瓷餐具,而不用鐵鍋及不鏽鋼炊具。

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的根治療法,常用的治療措施包括去除體內多餘的鐵,和對受損器官進行支援療法。

一旦確定為本病的患者應立即進行治療,儘快減輕體內鐵負荷,使體內鐵含量達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這是延長生存期,使組織損害逆轉的最好方法。

飲食方面

  • 多進食各種蔬菜水果、豆類、穀物、低脂奶製品。
  • 減少高鐵食品攝入量,多食魚類和家禽,少食或不食肉類和海產品。
  • 飲用茶和咖啡可以減少鐵攝入量。
  • 儘量不飲酒或者少飲酒。
  • 避免補充鐵離子、含鐵複合維生素,不要補充鋅和止咳糖漿。
  • 避免進餐時補充維生素 C,可以在餐間飲用橙汁等維生素豐富果汁。

靜脈放血

減輕體內鐵負荷是最主要的,有效措施是靜脈放血療法。一般每次可放血 400~500 ml,每週 1~2 次。每次放血約能去除 200~300 mg 鐵,每次排鐵量以血中血紅蛋白水平而異,每排出 1 g 血紅蛋白等於排鐵 3.4 mg。1 年中約可放血 100 單位(每單位 200 ml)。

具體放血方案應視患者體內鐵負荷程度不同而不同,每次放血前後,監測血清鐵、血清鐵蛋白與轉鐵蛋白飽和度。一般鐵逐漸移除後血清鐵蛋白會隨之下降,而轉鐵蛋白飽和度仍維持高水平。當血紅蛋白降到<100 g/L,血清鐵蛋白<12 g/L時應暫停靜脈放血,以後可每 3~4 個月放血 500 ml 維持治療。

鐵螯合劑

鐵螯合劑或去鐵劑,是一種藥物性防止或去除鐵積聚的治療方法,現已有 100 多種鐵螯合劑,經體內及體外試驗,其中臨床上最常用的是去鐵胺,靜脈、肌內或皮下注射。口服吸收差,也可與靜脈放血同用。

併發症的治療

  • 糖尿病:部分病例通過放血治療可減輕症狀。通過減肥,飲食控制,口服降糖藥物及用胰島素等綜合治療可取得療效,但有時療效較差。
  • 心臟病變:有報道部分伴有左心功能不全和快速心律失常者,去鐵後可得到心臟症狀可得到改善。但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特別是室性心動過速將是致命的。治療方法與標準治療方法相同。
  • 性腺功能低下:多數患者由於腺垂體纖維化,所導致的性功能低下是不可逆的。性功能不全用睪酮治療可減輕症狀,少數伴有貧血的男性患者用睪酮替代治療後,貧血改善。其他內分泌異常可視病情給予替代治療。
  • 關節病變:用靜脈放血和非皮質激素藥物治療後,1/3 患者的關節痛好轉,無變化或惡化者各佔 1/3。關節炎性改變仍持續存在。一些患者關節功能退化持續進展,需行全膝關節或全腰關節成形術。

支援療法

肝功能衰竭、心力衰竭、糖尿病、陽痿和其他繼發性疾病的治療,類似於這些疾病常規的治療方法。對於糖尿病宜使用胰島素治療,口服降糖藥效果不佳。

終末期肝病可用原位肝移植進行治療。但是,除非首先糾正過多的鐵儲存,否則肝移植的結果不很樂觀。已經有的資料表明,與其他原因的肝移植相比,終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死亡率高,原因與肝外鐵離子沉積有關,肝移植後的死亡原因為感染和心血管併發症。

疾病發展和轉歸

血色病經及時確診及治療後,可有效延長生存期及生活質量,若治療不及時,導致器官發生不可逆損害,可導致多種內科疾病,危及生命。

血色病主要因體內各種原因導致的鐵貯積過多所致,過多的鐵儲存於肝臟、心臟和胰腺等實質性細胞中,導致組織器官退行性變化和瀰漫性纖維化、代謝和功能失常。

血色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遺傳因素:原發性血色素病,已被證實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本病的發生與第 6 號染色體上短臂 HLAⅠ 類複合物緊密相關。
  • 嚴重貧血及大量輸血:繼發性血色病,主要由於嚴重的慢性貧血(重型 β 海洋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長期大量輸血(一般在輸血 100 次以上)以後,造成體內鐵貯積過多所致。
  • 藥物及飲食:少數患者因多年攝入大量藥物性鐵或飲食中的鐵而發生。
  • 酗酒:某些酒中鐵含量較高,酒精又能刺激鐵的吸收,長期酗酒者肝功能損害也能增加鐵的吸收。

哪些人容易患血色病?

  • 有血色病家族史者。
  • 重型 β 海洋性貧血和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
  • 長期服用鐵劑者。
  • 飲食攝入鐵過多者。
  • 大量酗酒者。

血色病患者,因體內許多組織中鐵的沉積過多,加上纖維組織增生,以至損害臟器的功能,臨床表現為面板色素沉著、肥大性肝硬變和肝功能不正常、糖尿病、心功能紊亂和男性性功能不全等。多數病人能耐受過多的鐵貯積,而沒有臨床症狀。

血色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本病常見症狀涉及多個器官系統,如面板色素沉著、繼發性糖尿病、肝臟病變、心臟病、內分泌腺功能減退、關節病變等。

血色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面板色素沉著

  • 90%~100% 的病人有面板色素沉著。
  • 特徵性的金屬顏色或石板灰色,有時被描述為青銅色或暗褐色,這是由於黑色素增多(導致青銅色)和鐵沉積(導致灰色色素)沉著在真皮中。
  • 面板乾燥,表面光滑、變薄、彈性差,毛髮稀疏脫落。
  • 色素沉著通常為全身性,但面板暴露部位、腋下、外陰部、乳頭、瘢痕等部位,可能更為明顯。
  • 口腔黏膜及牙齦亦有色素沉著。

繼發性糖尿病

  • 見於 50%~80% 的患者,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中更可能發生。
  • 早期輕度受損者可無典型症狀,中、後期胰島受損嚴重者,則可有典型症狀。
  • 晚期併發症與其他原因引起的糖尿病相同。
  • 未及時治療者可發生急性代謝紊亂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滲糖尿病昏迷等。

肝臟病變

  • 是血色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 肝腫大可先於症狀或肝功異常出現,有症狀的患者中 90% 以上都可出現肝腫大,其中部分患者幾乎沒有肝功能受損的實驗室證據。
  • 轉氨酶輕度升高見於 30%~50% 病人,晚期出現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嚴重者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及肝昏迷。
  • 長期肝硬化患者中 10%~30% 會發生癌變,脾大見於大約半數的有症狀的患者中。

心臟病變

  • 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見,見於約 10% 的年輕患者,尤其是青少年血色病患者。
  •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狀可能突然出現,若未經治療可迅速發展,直至死亡。
  • 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塞較為少見。
  • 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過早搏動、陣發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心房撲動、心房顫動、房室傳導阻滯、心室顫動。

內分泌腺功能減退

  • 最常見的為性腺功能減退,可能早於其他臨床症狀。
  • 男性表現為陽痿、性慾消失、睪丸萎縮、精子稀少、不育、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有月經紊亂稀少、閉經、不孕、體毛脫落等表現。
  • 還可能出現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和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
  • 兒童起病者可有生長髮育障礙,嚴重時可導致侏儒。

關節病變

  • 關節病變發生於 25%~50% 的患者中,通常在 50 歲以後出現,但可為首發臨床表現或在治療很長時間後才發生。
  • 手關節,尤其是第 2、3 掌指關節通常最先受累,隨後還可累及腕、髖、踝,膝關節等。
  • 關節受累後出現關節炎症狀,如關節疼痛、活動不靈、僵硬感等,但無紅腫與畸形。

其他臨床表現

  • 有胰腺外分泌障礙時可出現消化不良、脂肪瀉(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以致營養物質不能完全吸收,而從糞便中排出,引起營養缺乏的臨床綜合徵群)、上腹部隱痛不適等與慢性胰腺炎相似的表現。
  • 患者抗感染能力一般下降,易發生細菌性感染,如肺炎、敗血症、腹膜炎等。

血色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血色病累及多個器官系統,如未經及時治療,隨體內鐵沉積的增多,可導致器官功能不可逆損害,引起多種嚴重疾病。常見併發症包括:

  • 糖尿病晚期併發症:糖尿病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足等。
  • 急性代謝紊亂併發症:酮症酸中毒、高滲性糖尿病昏迷等。
  • 肝硬化及其相關併發症:低蛋白血癥、門脈高壓、脾大、食管胃底靜脈曲張、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腦病、肝癌等。
  •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
  • 心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 性腺功能不全。
  • 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
  • 垂體前葉功能不全。
  • 甲狀腺功能減退。
  • 甲狀旁腺功能減退。
  • 兒童侏儒症。
  • 多關節炎。
  • 消化不良、脂肪瀉。
  • 細菌性感染如肺炎、敗血症、腹膜炎等。

保持良好的飲食結構,規避風險,能有效預防疾病發生。

  • 平衡飲食。
  • 避免不良嗜好。
  • 適量鍛鍊。
  • 定期體檢。

感謝湖南省人民醫院面板科 肖瀟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