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異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血脂異常,顧名思義,就是血液中的脂質成分含量異常,可能是一種或幾種脂質成分增加,也可能是某種脂質成分減少。
- 2012年調查顯示,我國成人中,血脂異常的比例高達 40.4%,其中,被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血癥者分別佔 4.9%、13.1%、33.9%[1] 。
- 多數血脂異常是遺傳與年齡增長、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部分血脂異常由一些疾病所致,例如腎病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有些還與服用某些藥物有關,例如使用利尿劑、某些 β 受體阻滯劑、糖皮質激素等。
- 血脂異常包括高脂血症和低脂血癥兩類,其中高脂血症更常見,一般指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或)膽固醇水平升高,可以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和兩者皆有(混合性高脂血症)。
- 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有些患者可能會在眼瞼出現瞼黃色瘤,不同部位的動脈粥樣硬化可能會導致胸痛、頭暈、言語不清、腳步不穩、小腿疼痛等,有患者還可能會出現背痛、腹痛等急性胰腺炎的表現。
- 改善生活方式是調脂的基礎,有些患者可能需要藥物治療,血脂異常一般可以得到控制。此外,有些患者還可能需要血漿置換、外科治療,這些方法對於改善血脂確實有一定效果,但也有弊端,選擇這些方法前務必充分諮詢醫生意見。
- 血脂異常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肪肝、黃色瘤、急性胰腺炎等,其中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引起卒中、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等嚴重疾病。所以,早期對血脂進行干預很重要。
- 預防主要以均衡營養、保持正常體重、適當鍛鍊、戒菸限酒為主,高危人群如年齡>45歲、肥胖、有家族史、精神高度緊張、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壓者,建議每年檢查一次血脂。
- 通過治療導致血脂異常的基礎疾病或調整用藥,一些血脂異常可能被治癒。即便由於遺傳、年齡問題,一些血脂異常不能被治癒,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及必要的藥物治療,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
血脂異常最主要的危害就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因此,發現血脂異常後,應及時就診,以查明原因。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體檢時發現血脂指標異常。
- 眼瞼靠近內眼角的面板上長出米粒大小的隆起,圓形或橢圓形,質地柔軟,呈黃色、邊界清晰。
- 出現胸痛、頭暈、言語不清、腳步不穩、小腿疼痛等症狀。
- 角膜(黑眼球)周圍出現灰白色的環,尤其是<45 歲者。
- 反覆出現腹痛、背痛等,平時吃飯較油膩。
- 勃起功能障礙。
建議就診科室
通常可以選擇普通內科、心內科就診,有時進一步檢查後可能還要就診內分泌科、神經內科、風溼免疫科、血管外科、腎臟科等。
醫生如何診斷?
血脂異常可能由其他疾病引起,並且其最重要的危害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引發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等。因此,就診後可能需要接受一系列檢查,目的是排除可能導致血脂升高的其他疾病,以及瞭解併發症。
除詢問病史、查體、可能抽血複查血脂外,針對具體情況,醫生通常還可能建議進行以下部分檢查。
- 懷疑甲狀腺功能減退時,可能建議做甲狀腺功能檢查。
- 懷疑腎病綜合徵時,可能建議查血、查尿蛋白水平。
- 懷疑血脂異常與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關時,可能會建議抽血檢查抗核抗體譜(ANA)、類風溼因子等免疫指標。
- 有頭暈懷疑頸動脈狹窄時,可能要做頸動脈血管超聲、經顱多普勒超聲、頭顱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檢查。
- 有胸痛等表現懷疑冠心病時,可能要做冠脈 CTA(俗稱心臟 CT)、運動平板試驗等。
- 有間歇性跛行時,也就是走一段路就會出現腿疼、麻木,不得不停下來休息一會兒,醫生會懷疑有腿部血管病變,因此可能建議做下肢動脈彩超和下肢血管 CTA 檢查。
- 餐後出現腹痛者,醫生可能建議做腸繫膜動脈血管超聲或 CTA,以排除腸繫膜動脈狹窄等。
- 如果沒有任何症狀,醫生也可能安排進行頸動脈超聲或者脈搏波傳導速度等,用以判斷有無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
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檢查方法,請聽從醫生的指導,儘量配合。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一般醫生首先會問:“您這次就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或者“您哪兒不舒服?”等,待就診者充分描述病情後,會提問,可能會問到如下問題,可以提前思考並儘量給出準確答案。
- 有何症狀,出現了多久?例如,是否頭暈、胸痛,出現了多久。
- 家族中其他成員是否也有血脂異常?
- 日常飲食狀況,例如是否愛吃油炸食品。
- 運動情況,例如是否經常運動。
- 是否抽菸喝酒?
- 既往是否患有其他疾病?治療情況如何?是否做過手術?
- 目前是否患有其他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血脂異常有哪些危害?會發展成其他疾病嗎?
- 哪些因素會導致血脂異常?是遺傳的嗎?
- 為了降低血脂,可以在家裡或生活中採取哪些對策?
- 必須服藥嗎?有替代療法嗎?
- 如果必須服藥,藥物會有何作用?
- 藥物需要服用多久?有什麼副作用?長期服用有害嗎?
- 要對飲食方式做出哪些改變?
- 要多久檢查一次血脂水平?
血脂異常患者強化生活方式干預非常重要,要在滿足每天必需營養和總能量需要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幾點。
-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肥肉、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等高油脂食物,適當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合併高血壓者,減少食鹽攝入,炒菜時少放鹽,少吃醃製食品等高鹽食物;合併糖尿病者,控制甜食、糕點、米麵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攝入。
- 控制體重。減少每天攝入食物的總能量,可以減少 300~500 卡,改善飲食結構,增加活動,可以使超重或肥胖者的體重減少 10% 以上。維持健康體重,建議男性的腰圍小於 85 釐米,女性腰圍小於 80 釐米。
- 活動。建議每週 5~7 天、每天進行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或快走等,一般認為適宜的強度為心率達到 170-年齡。但也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有的患者因服用 β 受體阻滯劑而心率有一定減慢,不一定能達到上述標準。
- 戒菸。建議完全戒菸和避免吸入二手菸。
- 限制飲酒。男性每天攝入 20~30 克酒精、女性每天攝入 10~20 克酒精屬於中等量飲酒,有助於升高“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水平。但是,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進一步升高。所以,建議限制飲酒。
血脂異常如果是由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或者使用的藥物導致的,在治療這些疾病或調整藥物後,血脂異常可能被治癒。但多數血脂異常是遺傳與年齡增長、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醫生會進行鍼對性處理,首要的是建議調整生活方式,有時需要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有些患者經生活方式控制後效果欠佳,或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極高,醫生會考慮予以藥物治療。依據作用機制以及主要降低膽固醇還是甘油三酯,主要分為以下兩類藥物。
- 主要降低膽固醇的藥物。這類藥物包括他汀類、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普羅布考、膽酸螯合劑、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劑及其他調脂藥(脂必泰、多廿烷醇)等。其中他汀類藥物使用最廣泛、臨床研究證據最充分,調脂的同時還可以降低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改善治療轉歸。
- 主要降低甘油三酯的藥物,例如貝特類、煙酸類和高純度魚油製劑。
部分既有膽固醇增高,又有甘油三酯增高的混合血脂異常患者,可能需要聯合使用上述兩類藥物。
非藥物治療手段
如果藥物治療無效,主要是對於一些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醫生可能考慮採用一些輔助的非藥物治療手段,例如脂蛋白血漿置換、肝移植、部分迴腸旁路手術和門腔靜脈分流術等。
- 血漿置換最佳治療頻率是每週 1 次,但目前多采用每 2 周進行 1 次。
- 肝移植雖然可以使 LDL-C 明顯改善,但由於移植術後併發症多、死亡率高、供體缺乏、患者需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等,目前在血脂異常的治療中極少被應用。
- 部分迴腸旁路手術和門腔靜脈分流術,術後可能出現吻合口潰瘍、切口疝、肝昏迷、營養不良等併發症,一般也不被推薦。
- 對於由單個基因缺陷所致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基因治療是一種有希望的治療方法,但目前技術尚不成熟,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效果並不令人滿意。
疾病發展和轉歸
多數血脂異常是遺傳與年齡增長、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部分血脂異常通常不能被治癒。但通過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必要的藥物治療,一般可以得到控制。
有些血脂異常由一些疾病所致,還有些與服用某些藥物有關,治療這些基礎疾病或停服上述藥物後,血脂異常是可能被治癒的。
長期高糖、高脂、高熱量飲食,超重或肥胖,吸菸,飲酒,年齡較大,女性在絕經後,家族中多發高脂血症,這些人發生血脂異常的風險較高,要注意篩查血脂。患有糖尿病、腎病綜合徵、甲減等疾病,或者服用利尿劑、激素等藥物也可能出現血脂異常,但疾病好轉或停藥後常可恢復。
血脂異常是如何引起的?
血脂是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等成分的總稱。身體以兩種方式獲取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一種是肝臟產生;一種是自食物中攝取。血脂中的成分被運輸至組織進行代謝,參與形成細胞膜、合成膽汁酸等重要的生理功能。
血脂異常實際上是血脂生成、攝入和代謝失衡的結果。正常情況下,血脂的生成和代謝處於平衡狀態,由於某些原因使得合成過多、分解過少、攝入過多等,會使血脂升高。血脂異常通常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只是比重不同而已。種族、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甚至患某些疾病等都會影響血脂水平。
哪些人易患血脂異常?
- 高糖、高脂、高熱量飲食者:飲食中攝入過多膽固醇、飽和脂肪酸,會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攝入過多碳水化合物,會使肝臟轉化甘油三酯的量增多,並且會影響胰島素分泌,造成代謝紊亂,出現血脂異常。
- 超重/肥胖,少活動者:這部分人群往往吃得更多,腸道吸收來源的血脂水平也就相應升高。並且,這些人常不愛運動,導致消耗減少,脂質易蓄積,造成血脂異常。另外,由於脂質的運輸載體脂蛋白的活性異常,肥胖者的血脂通常無法在體內正常代謝,因此發生血脂異常的風險更高。
- 吸菸、飲酒者:菸草中的有害成分(比如尼古丁、一氧化碳)可能刺激肝細胞大量合成不良血脂成分,並且抑制肝臟合成“好”膽固醇[3]。大量飲酒會影響血脂代謝,干擾負責運送血脂的脂蛋白的分泌,因此,會導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升高。
- 患有其他疾病或服用藥物者:患有一些疾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可能影響血脂代謝的途徑,導致血脂在人體內蓄積,這稱為繼發性血脂異常。可能引起血脂異常的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腎病綜合徵、甲狀腺功能減退症(即甲減)、腎功能衰竭、肝臟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骨髓瘤、多囊卵巢綜合徵等。此外,某些藥物,如利尿劑、一些用於治療心臟病的 β 受體阻滯劑、糖皮質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繼發性血脂異常。
- 年齡較大者:隨年齡增長,人們發生血脂異常的機率隨之升高。
- 更年期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後更可能出現血脂異常。
- 家人中有人患高脂血症:血脂異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就是遺傳。有些人遺傳有一個或多個基因突變,導致血脂代謝困難,出現蓄積。
此外,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例如冠心病的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的患者;有早發性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有面板或肌腱黃色瘤,或者跟腱增厚者等,也要警惕血脂異常,定期篩查。
血脂異常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因此也被稱為“沉默的殺手”。但是,血脂異常也並非完全“無跡可尋”,長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表現出相應症狀。
可能引起哪些症狀或併發症?
血脂指標異常本身的影響是輕微的,通常沒有任何症狀,但有時可能會有一些表現,長期發展下會導致一些併發症。
- 動脈粥樣硬化:這是血脂異常最常見也最危險的危害,會引發各種併發症。發生在身體不同部位時,會引起相應部位的缺血表現。
- 粥樣硬化發生在冠狀動脈,可導致冠脈狹窄或堵塞,引發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甚至猝死。
- 粥樣硬化發生在腦動脈,會引起腦缺血,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長期慢性缺血可導致腦萎縮;造成腦動脈狹窄伴血栓形成時,會出現偏癱或腦血栓;部分患者的腦血管會發生破裂導致腦出血。
- 粥樣硬化發生在腎動脈時,會引起夜尿增多、頑固性血壓升高,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腎功能不全。
- 粥樣硬化發生在為腸道供血的腸繫膜動脈時,可表現為飽餐後腹痛、消化不良、便祕等,嚴重時可能發生腸壁壞死,引起便血、腸梗阻等症狀。
- 粥樣硬化發生在下肢動脈時,可能引起血管腔嚴重狹窄,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在行走一段距離後出現腿痛,放慢速度或站立休息後疼痛緩解,繼續行走到一定程度後疼痛再次出現。更嚴重時足背的動脈搏動會消失,甚至部分組織會發生壞死、感染(壞疽)。
- 粥樣硬化發生在主動脈(體內粗大的動脈主幹)時,一般沒有特異性表現,但嚴重者可能發生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瘤等併發症,可能致死。
- 粥樣硬化發生在眼底動脈時,可能出現眼底出血甚至導致失明。
- 脂肪肝:血脂異常者出現脂肪肝的機率較一般人明顯升高。如果不進行合理的干預或者大量飲酒,會進一步促進脂肪肝向肝硬化進展,最終可能出現黃疸、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嚴重併發症。
- 黃色瘤:是脂質代謝障礙伴隨的面板病,僅影響美觀,不危及生命。好發於眼瞼,少數出現在手掌、指縫、臀溝、肘部和膕窩部。發生在眼瞼的黃色瘤稱瞼黃色瘤,典型特徵是,在上下眼瞼靠近內眼角的面板上有黃色、質軟的隆起,可逐漸增大,從米粒大小到佔據大半眼瞼不等。
- 角膜環:表現為角膜(黑眼球)周圍出現一圈灰白色的環,可能是圓環或者弧形的半圓環。<45 歲者出現角膜環,是提示嚴重血脂異常——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重要臨床指標[2]。
- 急性胰腺炎:主要由甘油三酯升高引起。目前認為,血中甘油三酯超過 11.25 mmol/L 時,易引發急性胰腺炎,患者常出現反覆的腹痛、背痛等。
- 勃起功能障礙:也就是俗稱的“陽痿”,40 歲以上男性的血脂異常與勃起功能障礙關係更為密切。
綜上,血脂異常雖然經常“沉默”,但任其進展可能引起一系列嚴重併發症。所以,要聽從醫生建議早期對血脂進行合理干預。
改善生活方式是預防血脂異常的重要舉措,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定期檢查:建議20~40 歲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測量 1 次血脂,血脂檢查專案應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甘油三酯。40 歲以上男性和已經絕經的女性,每年檢測血脂。已經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建議每 3~6 個月檢測 1 次血脂。
- 合理飲食:調整飲食種類及結構,注意攝入的食物量以及搭配的比例。推薦在飲食中把握一個總原則,即儘量少油,多吃蔬菜,食物品種多樣,但每樣不宜過多。日常要儘量控制飲食的總量,不要吃得過飽。
- 加強運動:運動不僅對調節血脂有幫助,對於血糖、血壓、心肺功能等多方面也都有益處。我國指南建議的每週運動頻率是 5~7 天,每次運動時間至少 30 分鐘[1]。運動最好是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若已經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應去醫院請醫生評價心肺功能以及從事體育運動的安全性,遵醫囑循序漸進的、從少量開始進行運動,避免一開始就大運動量運動。
- 減重:控制體重有助於控制血脂水平。減少每天攝入的食物總能量,可以減少 300~500 卡,並改善飲食結構,增加活動,這樣可以使超重或肥胖者的體重減輕 10% 以上。建議把體重維持在健康水平,一般是體質指數(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保持在 20~23.9kg/m2,男性腰圍一般要小於 85 釐米,女性腰圍小於 80 釐米。
- 戒菸、限酒:我國指南指出,完全戒菸和有效避免吸入二手菸,有利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並且可以升高 HDL-C 水平。由於飲酒對於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尚無確切證據,提倡限制飲酒[1]。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