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胸腺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心包,是包裹心臟和出入心臟的大血管根部的膜狀囊。心包胸腺瘤是位於心包的胸腺瘤,可由縱隔胸腺瘤(一種離心包很近的腫瘤)轉移或種植而來。所謂“種植”其實是一種形象說法,腫瘤細胞可以脫落,像播種一樣種植在體腔內其他器官的表面,形成轉移性腫瘤。此外,還有一種雖然發生於心包、但位於非前上縱隔,又稱為“異位胸腺瘤”。前上縱隔是縱隔分割槽中位於前上方的部分,胸腺位於此區;除前上縱隔外的縱隔其他區域,稱為非前上縱隔。

  • 目前缺乏心包胸腺瘤的具體發病統計資料。心包活檢中診斷的轉移性心包腫瘤中,胸腺瘤佔 6%。異位胸腺瘤僅佔胸腺瘤的 2%~4%,多異位於頸部、肺部、胸膜、甲狀腺、心包及中後縱隔(縱隔的中部和後部)。異位心包胸腺瘤的發病率非常低,截止 2016 年只有 8 例報道,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是 60 歲。
  • 心包胸腺瘤病因尚不明確。心包異位胸腺瘤可能與胚胎髮育過程中胸腺異位(胸腺出現在其他位置)有關,心包轉移性或種植性胸腺瘤是由縱隔胸腺瘤轉移或種植到心包所致。
  • 心包胸腺瘤可以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生長,患者可出現胸痛、體重減輕、發熱、呼吸困難、心悸、胸悶氣短、呼吸困難、肌肉無力、上腹部疼痛、面頸部及上肢腫脹、下肢腫脹、暈厥等。
  •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治療的關鍵點在於根據腫瘤的侵犯範圍和心臟受壓情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治療的難點在於轉移性或種植性腫瘤分期晚、治療困難。
  • 本病可壓迫心臟引起很多不舒適的症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可減損壽命。
  • 由於很少見,目前缺乏預後資料。根據已有文獻,經手術切除的腫瘤,術後近幾年治療效果較好,少見覆發。轉移性或種植性腫瘤治療效果較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發腫瘤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存期的關鍵。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明顯原因出現胸痛、心悸、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咳嗽、面頸部及上肢腫脹、下肢腫脹、肌肉無力、體重減輕等。如果上述症狀較嚴重或呈持續性,更應儘快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暈厥,劇烈胸痛,嚴重呼吸困難。

建議就診科室

  • 心外科
  • 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心包胸腺瘤?

當醫生懷疑心包腫瘤時,通常進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 X 線、胸部 CT、心臟磁共振成像等檢查明確診斷,確診依賴於病理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心電圖檢查:是心臟疾病最基礎的檢查專案。通過此項檢查,可以初步判斷有無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
  • 超聲心動圖:超聲心動圖是心臟腫瘤最常用的檢查,可以發現心包積液,判斷腫瘤的大小、形態、部位,可判斷心臟功能的改變。
  • 胸部 X 線檢查:為胸部疾病常用的檢查,可發現心包積液或心影增大。
  • 胸部 CT 檢查:通過 CT(其是增強 CT)檢查,可顯示腫瘤的部位、大小、邊界和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並可明確胸腔內其他部位病變情況,是心臟腫瘤的重要檢查之一。
  • 心臟磁共振成像:心臟磁共振成像檢查可清楚地顯示心臟腫瘤的位置、大小、侵犯部位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是心臟腫瘤的重要檢查之一。
  • 病理檢查:確診依賴於病理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以前得過什麼疾病?
  • 是否有惡性腫瘤史?
  • 本次就診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 出現症狀有多久了?
  • 曾就診嗎?曾治療嗎?療效如何?
  • 曾接受哪些檢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惡性腫瘤嗎?
  • 病情嚴重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接受了手術,術後注意勤活動四肢,避免靜脈血栓形成。注意保護胸腔引流管,避免脫出,避免碰倒胸腔引流瓶。注意切口敷料是否滲血,保持區域性清潔。術後加強肺功能鍛鍊,例如可嘗試咳嗽以咳出痰液。
  • 化療和(或)放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接受化療和(或)放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血白細胞或血小板下降,以及肝腎功能異常,患者應定期化驗血常規及肝腎功能,如果出現異常,需及時諮詢經治醫師或及時到醫院就診。
  • 術後、用藥複查:在治療後應按醫囑嚴密隨訪複查。一般術後 1 個月、3 個月、半年、1 年複查一次,根據病情之後可每年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超聲心動圖或胸部 CT 等專案以評估腫瘤是否復發。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當天一般會禁止飲食,根據術後恢復情況決定何時開始進食,開始進食後先吃流質飲食,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
    • 若為非手術患者,飲食無特殊禁忌。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當日需臥床休息,一般次日可以開始床上或下床活動,逐漸增加活動量。
    • 若為非手術患者,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進行運動,避免勞累。

心包胸腺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及化療。

藥物治療

化療:手術不能徹底切除者或不能手術的胸腺瘤患者,一般需要接受含鉑類藥物的化療,以殺死腫瘤細胞。化療藥物都是處方藥,並且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應嚴格遵醫囑使用。

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醫生會盡可能完全切除腫瘤,避免術後復發。
  • 傳統的手術方式,通過正中開胸切除腫瘤,手術切口較大,恢復較慢。
  • 胸腔鏡及機器人手術,能夠減少手術創傷,加快術後恢復。

其他治療方法

  • 心包穿刺引流:能夠迅速緩解因大量心包積液引起的症狀,並且能夠向心包腔內注射化療藥物減少積液的產生。
  • 區域性放療:對於手術未完全切除的腫瘤或未手術者,區域性放療可減少心包積液的產生,減輕症狀、縮小腫瘤、減少術後復發風險。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者症狀會迅速加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減損壽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以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本病通常伴有心包積液,可損害心功能,影響生活質量。由於本病很少見,目前還沒有關於疾病最終痊癒或死亡情況的資料。經手術切除的腫瘤、早期治療效果較好,少見覆發。轉移性或種植性腫瘤治療效果較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原發腫瘤是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延長壽命的關鍵。

心包胸腺瘤病因尚不明確。

心包胸腺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病因尚不明確。心包異位胸腺瘤可能與胚胎髮育過程中胸腺異位有關,心包轉移性或種植性胸腺瘤,是由縱隔胸腺瘤轉移或種植到心包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心包胸腺瘤?

縱隔胸腺瘤患者。

心包胸腺瘤可以沒有明顯症狀。隨著腫瘤生長,患者可出現胸痛、心跳的不舒服(心悸)、胸悶氣短、呼吸困難、咳嗽、面頸部及上肢腫脹、下肢腫脹、肌肉無力、體重減輕、暈厥等。

心包胸腺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胸痛:腫瘤侵犯心包可引起胸痛,侵犯或壓迫冠狀動脈(心臟的供血動脈)導致心肌缺血可引起心絞痛。
  • 心悸及胸悶氣短:是心包胸腺瘤常見的症狀之一,與腫瘤侵犯心包導致心包積液、腫瘤壓迫心臟致心功能損害有關。
  • 呼吸困難:大量心包積液、腫瘤壓迫心腔可導致心功能不全,表現為呼吸困難。
  • 咳嗽:腫瘤壓迫呼吸道可產生咳嗽,腫瘤影響心功能導致肺淤血也可引起咳嗽。
  • 面頸部及上肢腫脹:腫瘤導致大量心包積液可使靜脈迴流受阻,引起面頸部及上肢腫脹。
  • 下肢腫脹:大量心包積液或腫瘤壓迫可導致心功能不全,引起下腔靜脈迴流受阻,患者出現雙下肢腫脹。
  • 肌肉無力:患者可伴有重症肌無力,表現為上眼瞼下垂、肢體無力或呼吸困難。
  • 體重減輕:腫瘤引起機體消耗或攝入不足,導致體重下降。
  • 暈厥:大量心包積液導致心臟壓塞,患者可出現暈厥。

心包胸腺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心包積液:腫瘤侵犯心包可引起心包積液,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的表現,出現勞累後胸悶氣短,嚴重時可有明顯呼吸困難。
  • 心絞痛:腫瘤侵犯或壓迫冠狀動脈導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絞痛。
  • 心力衰竭:大量心包積液、腫瘤壓迫心腔均可導致心臟功能不全,最終發生心功能衰竭。
  • 上腔靜脈綜合徵:腫瘤導致大量心包積液,出現上腔靜脈綜合徵,患者出現面部、頸部、軀幹上部和雙上肢水腫,頸靜脈及胸部淺表靜脈充盈,並可有頭暈、頭沉等症狀。
  • 重症肌無力:心包胸腺瘤可併發重症肌無力,患者表現為上眼瞼下垂或肢體無力或呼吸困難。
  • 低丙種球蛋白血癥:表現為血清球蛋白水平下降,患者可出現反覆感染,免疫力低下。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因此沒有確切的預防措施。對於心包轉移性或種植性胸腺瘤,早期發現和治療縱隔胸腺瘤是提高治癒率、改善生活質量的關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