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嘔血和便血: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新生兒嘔血和便血?新生兒是指出生 28 天以內的嬰兒。嘔血和便血是新生兒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症狀,常為危重病症的併發症。嘔血是指患兒嘔吐出血液;便血是指患兒大便中帶血,顏色呈鮮紅、暗紅。
  • 患病情況如何?本病暫無確切的流行病學資料。
  • 病因是什麼?主要病因包括全身出血性因素、消化道疾病。全身因素如維生素 K 缺乏、血小板減少或凝血因子缺乏、嚴重感染所致等;消化道疾病指由於胃腸粘膜破潰、壞死或畸形所導致的出血。危險因素有胎兒發育不全、某些傳染性疾病(如出血熱)、先天畸形(如巨結腸)。
  • 有哪些型別?可根據症狀不同可分三類:慢性隱性出血、慢性顯性出血、急性大量出血。
  • 有什麼症狀?輕症患兒沒有其他表現,僅有黑便。出血多時主要表現為嘔血、黑便;出血量更多,同時患有迴圈衰竭時,患兒四肢端發紫、發涼、血壓下降、心率增快(常超過 120 次/分)、哭鬧不止或精神萎靡、身體紫青、甚至昏迷。
  • 如何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其次是輸液、輸血、抑酸、保護胃黏膜等對症支援治療。關鍵在判斷失血量以及明確病因。治療難點是針對病因不明且內科治療無效患兒的處理。
  • 有什麼危害?如果不接受正規治療,消化道出血較多,會導致失血性休克,危及患兒生命;若慢性少量出血,常導致患兒發育不良,體重不增,併發感染等;如果還有其他疾病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會危及生命。接受正規治療後,絕大部分患兒都能痊癒。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新生兒大便帶血,或大便顏色鮮紅、暗紅或柏油樣大便等。
  • 出生後出現腹脹、嘔吐,嘔吐物含膽汁或為咖啡樣物,後出現腹瀉、黑便、果醬樣便或鮮血便等。
  • 新生兒少量嘔血、排黑便、面板見散在出血點、瘀斑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新生兒嘔血、拒乳(不吃奶)、反應低下、面板蒼白、四肢發涼等。
  • 新生兒大量嘔血,排鮮血便、面板瘀斑、鼻出血不止等嚴重出血傾向。

建議就診科室

  • 小兒外科
  • 新生兒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新生兒嘔血和便血?

醫生根據症狀:嘔血、便血,或進行糞便隱血試驗,常可明確診斷,但是還需進一步檢查明確病因,如血常規、纖維胃、腸鏡、凝血等。

  • 體格檢查:全身檢查可用於評估患兒生命體徵(如體溫、脈搏、血壓等)、精神狀況、神志改變、面色、活動等情況。腹部檢查有助於發現導致出血的腸道外原因,明確或排除如腸梗阻、小腸壞死等急腹症等。
  • 血常規:作用是評估紅細胞、血紅蛋白及血小板計數情況,判斷有無感染、貧血,協助診斷本病,以及初步判定出血量多少等。
  • 凝血功能檢查:作用是瞭解患兒的凝血功能,協助辨別出血的病因。
  • 糞便檢查:包括便常規、便隱血等。作用是發現糞便中紅細胞,協助診斷消化道出血,還可作為消化道惡性腫瘤早期篩查手段。
  • 出血症(Apt)試驗:作用是鑑別嘔吐或排出的血液,究竟是母血還是新生兒自身的血。若試液由粉紅色轉變成黃棕色,說明血液為母血;如為粉紅色則血液來自新生兒。
  • 超聲檢查:作用是發現腹腔積液、明確腹部包塊性質。
  • 腹部 X 線平片:採取仰臥、直立或側臥位腹部平片。作用是發現腹部腸道疾病,如腸梗阻和腸穿孔、新生兒小腸扭轉、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
  • 鋇劑造影:作用是發現消化道病變,如腸套疊、十二指腸畸形等,協助明確本病病因。
  • 纖維胃、腸鏡:作用是發現出血病因、出血情況及出血位置,還能在直視下進行活檢和止血。
  • 核素掃描:作用是明確間斷反覆的消化道出血病因,如胃黏膜異位而致潰瘍出血的疾病,如美克爾憩室、腸重複畸形,有重要的診斷價值。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懷孕及出生時情況?
  • 有無拒乳(不吃奶)、反應低下、面板蒼白、四肢發涼?
  • 症狀出現多久?
  • 有無進一步加重?
  • 是否到外院就診?診療情況?
  • 有無凝血功能異常的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因是什麼?
  • 病情有多嚴重?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有無併發症?
  • 平時護理需要注意哪些?
  • 術後注意事項:對於進行了腹部探查術患兒,家屬需要注意觀察引流管是否通暢、有沒有脫落,以及引流尿的量、顏色改變,如發現引流血性液體突然增多,及時告知醫生。遵醫生要求拔除引流管。遵醫囑保持傷口乾燥、清潔,按時給傷口換藥、消毒。
  • 餵奶注意事項:
    • 嚴重嘔吐或嘔血、血便患兒,先禁食 8~24 小時,勿給患兒餵奶、喂水。
    • 對於已行腹部手術患兒,術後先禁飲食,按醫生要求恢復給患兒餵奶、喂水。
    • 平時鼓勵母乳餵養,母嬰同室,母親按需哺乳。母親應多吃高蛋白、富維生素飲食,如精肉、豬肝、新鮮魚、雞蛋、新鮮水果蔬菜等。
    • 但如情況不允許母乳餵養,可用高溫消毒後的溫開水沖泡奶粉,保持溫度在 40 攝氏度左右,以不燙手背為準。
    • 哺乳或餵奶時,應細心觀察嬰兒有無返流、嘔吐、腹脹等現象,嚴防奶液誤吸入氣管,引起窒息。對於有吐奶患兒,可適當抬高肢體,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
  • 用藥注意事項:出院後需要口服藥物治療患兒,必須按醫囑定時、定量用藥,不能隨意增減藥量或更換藥物,不能使用醫囑以外的其他藥物。應嚴密觀察用藥後,是否有高熱、精神萎靡、面板嘴脣變紫、臍殘端出血不止等症狀,如有上述症狀出現,應該及時就診。
  • 定期複查:按醫生要求或滿月後到醫院複查,主要複查肝腎功能、尿常規、血常規、便常規等。
  • 症狀監測:患兒家屬應密切觀察嘔血、黑便的量及性狀、次數;伴隨症狀、體溫、脈搏、呼吸、面色、意識狀態的變化,做好記錄及時報告醫師(按醫生要求)。
  • 其他:
    • 家屬應儘量使患兒安靜,減少哭鬧;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噪音和強光刺激等;嘔血時應使患兒半臥位或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
    • 根據季節溫度變化,給患兒增減衣物,注意保暖,防止感冒等繼發感染。
    • 要多晒太陽(每日至少 20 分鐘),補充維生素 A、D 等。
    • 新生兒體溫調節能力差,注意保溫、保暖;可使室內溫度穩定在 27℃~28℃,溼度在 70% 左右,防止受涼,預防繼發感染。
    •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如每日開窗通風 3 次,每次 5 分鐘)。
    • 儘量每日更換衣物,每日洗澡 1 次,保持患兒身體清潔衛生。
    • 避免與感染病人接觸,不宜抱到人群密集地方去,防止繼發感染。

主要是針對病因治療。

藥物治療

  • 止血藥物:,常用藥物如止血芳酸、維生素 K、凝血酶複合物等,用於止血治療。
  • 抗酸藥:常見如碳酸氫鈉、鋁碳酸鎂、碳酸鈣等,作用有中和胃酸、降低胃內容物酸度,保護黏膜等。
  • 抑酸藥:常用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奧美拉唑、丙古胺等,作用都是抑制胃酸分泌,促進潰瘍預後,保護胃、十二指腸黏膜等。
  • 胃粘膜保護劑:常見如米索前列醇、枸櫞酸鉍鉀、蒙脫石粉等,作用是保護胃、十二指腸粘膜,減少胃液、胃酸分泌,吸附或抑制胃液中蛋白水解酶的活性,促進潰瘍癒合。

手術治療

剖腹探查:作用是明確消化道出血病因和消除病因。適用於急性大量消化道出血,可危及患兒生命,且內科治療無效,診斷不明時。

其他治療方法

輸血:常用洗滌紅細胞、血小板及血漿等,甚至全血,作用都是快速補充所失血量,維持迴圈血容量,減少併發症。缺點是有被病毒傳播感染可能,如肝炎病毒。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消化道出血量大,常會引發失血性休克,導致患兒死亡;若出血少、時間長,導致患兒慢性失血,可引起患兒發育不良、體重不增,併發感染等。還可能因為引起嘔血、便血的疾病的惡化,危及患兒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多數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兒治療效果良好,不影響患兒生長髮育。但是有些原發病所致消化道出血,如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病亡率高,後遺症多,如腸道狹窄、吸收功能不良,需要積極預防和治療。

主要病因是,消化道病變和全身各種疾病導致的出血。

新生兒嘔血和便血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消化道出血性病變,常見如潰瘍、壞死、先天性腸道畸形、腸道梗阻、血管畸形,如血管瘤、動靜脈瘻等。
  • 全身性疾病導致的出血傾向,如維生素 K 缺乏、嚴重感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減少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等。
  • 某些急性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如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等。
  • 假性因素,如分娩時或母乳餵養時吞入的母親血液、口鼻腔損傷後出血,口服某些藥物如鐵劑、鉍劑、炭末、巴比妥、水楊酸等。

哪些人容易患新生兒嘔血和便血?

  • 肺透明膜病新生兒。
  • 流行性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病患兒。
  • 嚴重感染,如重症肺炎。
  • 新生兒維生素 K 缺乏。
  • 新生兒出現應激性潰瘍、急性胃腸炎、過敏性腸炎等。
  • 新生兒消化道畸形,如先天性巨結腸、腸道的血管瘤、動靜脈瘻等。
  • 先天性血小板減少。
  • 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常見症狀是便血、嘔血。

新生兒嘔血和便血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便血:表現為大便帶血,或全為血便,色鮮紅、暗紅或柏油樣等;為本病最常見的症狀;
  • 嘔血:指血液從口嘔出,其顏色取決於出血的量和速度,少而緩慢的出血,呈暗褐色或咖啡色,量大則呈鮮紅色;
  • 心率增快,大於 120 次/分;
  • 四肢末端發紫發涼、面板花斑;
  • 精神萎靡和煩躁交替出現、甚至昏迷等;
  • 面色蒼白、餵養困難、不吃奶、體重不增;
  • 面板黏膜多發出血點、瘀斑;
  • 其他表現,如高熱、抽搐、咳嗽等。

新生兒嘔血和便血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貧血
  • 失血性休克
  • 全身多臟器功能衰竭
  • 積極治療各種原發病,即引發嘔血和便血的疾病,如感染、急性胃腸炎、過敏性腸炎等。
  • 預防新生兒出血,可在產前給孕婦口服維生素 K。
  • 促進胎兒肺組織成熟,可在產前給予母親地塞米松。
  • 禁止接觸出血熱、鉤端螺旋體、結核等病患。
  • 出生後按計劃做好預防接種。
  • 注意給新生兒保暖,預防感冒等感染。
  • 保持適宜室溫,需多開窗通風。
  • 禁止近親結婚,減少遺傳疾病或發育異常胎兒出生。
  • 婦女勿高齡生育,年齡最好不要大於 36 歲,防止胎兒發育不良或畸形。
  • 孕早期不能接觸放射線,如拍 X 線片,和毒物,如有毒煙霧、農藥等。
  • 注意保護胎兒,防止早產。如發現有前置胎盤、胎兒胎位不正時,應遵醫囑採取剖腹產,不要強行自然生產。
  • 做好婚前、孕前及產前檢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