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頭顱血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新生兒頭顱血腫,又稱骨膜下血腫,多由分娩時損傷使骨膜下血管破裂,導致血液集聚並侷限在骨膜下,一般邊界清晰,不超過骨縫,有波動感。
- 新生兒頭顱血腫發生率在 1%~2%,但隨著產前診斷、產前監護及手術方式的改進,發生率已明顯降低。
- 新生兒頭顱血腫是由於胎兒頭顱在產道受壓、牽拉、機械助產等因素所致,常見於胎頭吸引、產鉗助產等情況。
- 頭顱血腫多見於頂骨和枕骨部位,以出現侷限性邊界清晰的腫塊為表現,一般不跨越顱縫,區域性有波動感,區域性面板顏色一般無改變。
- 頭顱血腫一般生後數週可緩慢自行吸收。巨大頭顱血腫可引起貧血及病理性黃疸,需輸血或光療治療;合併顱骨骨折時需外科矯形;合併感染時,可能感染會播散全身,需及時引流及全身性使用抗生素。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