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骨裂: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胸骨裂(sternal cleft)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胸壁畸形,是由於胸骨中線融合失敗造成的。在妊娠的第六到第十週,胸骨兩半之間不能融合在一起,導致胸骨完全或部分的缺陷,臨床上可見明顯的前胸壁缺損,有時與矛盾呼吸有關。

  • 胸骨裂國內外均少見,發病率少於 1/10 萬,好發於女性,多為散發病例,少數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胸骨裂的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其並不具有家族性,通常認為是妊娠第六到第十週胸骨板發育或融合失敗所致。
  • 本病臨床上通常分為三種類型:胸骨上段裂、胸骨全裂和胸骨下段裂,胸骨上段裂最為常見,胸骨全裂、胸骨下段裂與嚴重的發育缺陷有關,特別是心臟異位和 Cantrell 五聯症(①胸骨下部裂或缺損;②膈肌前部缺損;③心包壁層缺失,心包腔與腹腔相通;④臍上腹壁中線缺如伴分開存在或連續的臍膨出;⑤多發心自管畸形)。本病常合併顱面部血管瘤、臍疝、臍膨出、心血管畸形等。
  • 臨床上可見明顯的前胸壁缺損,小兒哭鬧、屏氣、咳嗽、叫喊或劇烈活動時腫塊增大並跳動劇烈,上腹部亦可有圓形腫塊,臍膨出等;平時在飽餐後極易嘔吐,易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患兒可表現為反常呼吸運動、呼吸困難、面板青紫等;生長髮育情況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
  • 需要先通過臨床檢查排除相關異常如心臟異常、非面板內臟血管瘤、眼後窩異常和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不典型增生等,因為可能這些異常需要更早注意,而不是著急於胸骨裂的修復。在新生兒期診斷時,胸骨裂應儘早修復,此時缺損最易被簡單閉合,且治療後恢復良好,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增加修復的難度。治療會根據各類畸形而定,治療原則是先將脫出內臟復位,再合攏裂開的胸骨。
  • 家長應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日常生活中注意給孩子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室內應通風良好,並保持一定溼度,以患兒舒適為宜。並注意補充患兒所需的營養,多吃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由於胸骨裂影響美觀,部分患兒會感覺自卑,家屬應儘量開導患兒,使患兒保持愉快,有助於病情恢復。

何時就醫?

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有胸骨裂,都要及時就醫,及早確診、評估病情並制定可行的治療方案。

就診科室

  • 兒科
  • 胸外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是否為先天性胸骨裂,並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平常患兒都有些什麼症狀,症狀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通常什麼情況下會誘發相應的症狀,症狀出現後多長時間能夠緩解,怎麼緩解的,是否曾經接受過診治。
  • 是否經常感冒甚至發生肺炎。
  • 患兒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有自卑等心理問題。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胸骨裂並明確病情的嚴重程度、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通常會用肉眼觀察患兒胸骨區的上、下部或全部有軟組織裂隙,並可觸及血管搏動,可初步判定是否有胸骨裂。
  • 胸部 CT 平掃與 3D 重建:可以幫助評估缺陷和制定手術計劃。
  • 超聲心動圖:協助診斷是否伴有心血管畸形以及心血管畸形的程度、型別等。胎兒心臟超聲還可以協助產前診斷心臟異位。
  • MRI:協助診斷胸骨裂,胎兒 MRI 診斷技術的應用也使產前診斷心臟異位成為可能。

治療原則

根據各類畸形而定,治療原則先將脫出內臟復位,再合攏裂開的胸骨。

在出生後 1 個月內的新生兒有望將胸骨直接合攏,大於 1 個月的患兒需要應用自體骨移植或人工材料作胸壁重建,伴有心血管畸形者需施行體外迴圈心內直視術矯治。

胸骨裂修補方法有肋骨重建,大塊髂骨移植重建和人工材料替代等方法。手術治療應達到以下要求:

  • 使心臟復位到胸腔正常位置;
  • 糾正伴發的心血管畸形;
  • 胸骨缺損修補;
  • 膈肌缺如修補;
  • 腹直肌修復和臍膨出或臍疝的修補。

早期新生兒外科手術:手術重建的技術和時機取決於患者的年齡、缺陷的型別和是否有相關異常的存在,初次手術閉合一般是可行的。在胸骨廣泛分離或胸壁閉合不順利的情況下,可用的輔助閉合的替代技術包括胸腺切除、骨膜瓣、胸骨肌瓣、鎖骨脫位、滑行或旋轉軟骨切開術、遊離鬆質骨移植和人工或生物假體植入。

晚期診治病例:晚期胸骨裂修補術要求外科醫生熟悉各種創新技術,以達到橋接和保護胸髒、恢復胸壁完整性的目的。

常見原因

胸骨裂不具有家族性,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為何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也未知。

通常認為,在胚胎髮育過程中,胸骨胸大肌起源於同一中胚葉側板,在胚胎第六週時胸骨分離為兩側胸骨索;在第七至第十週時,兩側胸骨索中線,自上而下互相融合成骨軟骨;在生後該軟骨有多個骨化中心,發展成為數塊胸骨節,最終融合成為胸骨,若胸骨中線在融合過程中發生障礙,即形成胸骨裂。

臨床表現

臨床上常見的有三種類型:胸骨上段裂、胸骨全裂和胸骨下段裂,胸骨上段裂最為常見,胸骨全裂、胸骨下段裂與嚴重的發育缺陷有關,特別是心臟異位和 Cantrell 五聯症,本病常合併顱面部血管瘤、臍疝、臍膨出、心血管畸形等,此外,本病還常伴有胸骨骨化延遲。

臨床上可見明顯的前胸壁缺損,小兒哭鬧、屏氣、咳嗽、叫喊或劇烈活動時腫塊增大並跳動劇烈,上腹部亦可有圓形腫塊,臍膨出等;平時在飽餐後極易嘔吐,易反覆發生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患兒可表現為反常呼吸運動、呼吸困難、發紺等;生長髮育情況明顯落後於同齡兒童,因懼怕損傷外露的皮下心臟,因此小兒不敢戶外活動及上學。

  • 胸骨上段裂:臨床大多數病例屬此種類型。胸骨上部未融合,胸骨裂隙呈 U 形或 V 形,向下延伸到第 4 肋軟骨,縱膈的上部無骨覆蓋,可見心臟搏動,在患兒哭吵時更為明顯,過去常被誤診為異位心。
  • 胸骨全裂:極其罕見,其又可分為兩種型別,一種是胸骨全裂但劍突不分離,此種很少併發其他畸形;另一種則是是胸骨與劍突全部裂開,常伴有胸肌缺損、心包缺如及肺膨出等多發畸形。
  • 胸骨下裂:常有 5 種畸形同時存在,故有 Cantrell 五聯之稱:
    • 胸骨下部裂或缺損。
    • 膈肌前部缺損。
    • 心包壁層缺失,心包腔與腹腔相通。
    • 臍上腹壁中線缺如伴分開存在或連續的臍膨出。
    • 多發心自管畸形。

術後護理

  • 胸廓重建手術後,需要進行心肺監測,最好在重症監護場所進行監測。充分的術後鎮痛、維持液體平衡和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是必不可少的。並且應該根據疼痛評分,靜脈注射類阿片,隨後可以轉為抗炎藥物。
  • 手術後 48~72 小時內取出縱隔引流管,並在可行的情況下儘快刺激兒童活動,有助於病情的恢復。術後需做胸部 X 線檢查以排除手術後併發症如氣胸。
  • 一旦在重症監護病房內拔管後,病人即可經口進食,一般情況下,對於病情簡單的病例,3~5 天內可以出院。
  • 對這些患者進行隨訪是判斷重建效果的關鍵。胸部正位和側位 X 先檢查可以觀察解剖復位及患兒胸廓外觀恢復的情況,若重建手術是通過植骨完成的,應考慮 CT 三維掃描。在年齡較大的兒童,需要做肺功能測試以顯示肺功能的恢復情況。

日常護理

  • 密切觀察患兒的呼吸情況。
  •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 室內應通風良好,並保持一定溼度,以患兒舒適為宜。
  • 補充患兒所需的營養,應根據需要進食高蛋白、高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瘦肉、豆類、魚類等,根據需要補充維生素,多吃蔬菜水果,保持營養均衡。
  • 胸骨裂影響美觀,部分患兒會感覺自卑,家屬應儘量開導患兒,使患兒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助於病情恢復。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