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悶: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胸悶(chest tightness)是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常見症狀,是病人的主觀感覺,常表現為呼吸費力甚至呼吸困難,可伴有胸痛、心悸、咳嗽、嘔吐等。

  • 胸悶是人的一種主觀感覺,即感覺呼吸費力或氣不夠用。症狀輕者一般沒有感覺,或僅僅略感不適,容易忽略;症狀重者會覺得呼吸費力,有如被石頭壓住胸部般的難受,甚至發生呼吸困難。
  • 胸悶根據是否有器質性病變分為功能性胸悶和病理性胸悶,功能性胸悶常發生在長時間逗留於空氣不流通的環境、與人激勵爭論後、低氣壓環境中,經過短時間的休息、呼吸新鮮空氣就可以自行緩解;病理性胸悶是由於身體內某些器官發生疾病而引起,常見於肺部疾病、心臟疾病,可能是人體發生疾病的最早症狀之一。
  • 在不同年齡段發生胸悶的常見原因有所不同,但多為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系統疾病。胸悶發生在兒童時常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縱隔腫瘤;發生在青年多提示患有縱隔腫瘤、自發性氣胸、風溼性心臟瓣膜病等;發生在老年多提示患有肺氣腫、冠心病等。
  • 胸悶無法緩解應及時就醫,既往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的患者出現胸悶時更應提高警惕。如果屢次發生胸悶,即便維持時間不長,可自行恢復,也應主動就醫。醫生常通過詢問患者的病史,觀察患者的併發症狀,進行常規化驗、心電圖、胸片等輔助檢查以發現引起胸悶的原因,並針對引起胸悶的病因進行治療。
  • 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同時注意生活環境的空氣流通。並注意調整心情,避免情緒起伏過大、鬱悶、焦慮,防止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胸悶。

何時就醫?

如果出現胸悶,且休息、呼吸新鮮空氣後仍無法緩解,或伴有發熱、胸痛等症狀,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呼吸內科
  • 心內科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準備好既往病史資料及用藥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的判斷病情:

  • 您最近胸悶症狀發作幾次?持續多久?
  • 您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史?
  • 您最近胸部曾受到外傷碰撞?
  • 您是否有不慎吞服異物?
  • 您是否常在飯後發生胸悶?
  • 您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心臟病?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進行下列檢查以判斷導致胸悶的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生活環境以及家族患病情況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通常會觀察患者的胸廓外型;聽患者肺部的呼吸音是否正常,有無囉音,聽患者心音是否正常,有無心臟雜音、血管雜音;通過叩診判斷患者肺界、心界是否正常。可通過體格檢查初步判斷有無自發性氣胸。
  • 血常規:初步判斷患者是否出現感染症狀,幫助診斷胸悶的病因。
  • 心電圖:輔助診斷各類心臟疾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
  • 心臟超聲:可以發現心臟結構和血流的異常,如心臟瓣膜病、心臟腫瘤等。
  • 胸部 X 片:可以診斷是否有肺部疾病,如氣胸、肺炎、支氣管炎等疾病。
  • 肺功能檢查:通過檢測呼吸道的通暢程度、肺容量的大小,可早期檢出肺、氣道病變,發現哮喘等疾病。

治療原則/方法

輕微的胸悶症狀可能無需治療,通過平復心情、休息、呼吸新鮮空氣,通常可以有效緩解。如果是疾病引起的胸悶,醫生會根據病因採取相應的治療。

一些常見病因的治療如下:

  • 自發性氣胸:輕者可通過保守治療自愈,而大量氣胸患者需要通過胸腔穿刺抽氣盡早將氣排出,以減輕積氣對肺和縱隔的壓迫,促進肺儘早膨脹。
  • 冠心病: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這是治療的第一步,也是其他治療的基礎。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手術和搭橋手術。如果沒有禁忌證,要堅持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他汀等藥物。對於血管狹窄或者心肌缺血已經達到一定程度者,介入手術或搭橋手術是恢復血流的重要手段。
  • 肺炎:治療細菌性肺炎的常用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並用退燒藥、止痛藥輔助治療。病毒性肺炎通常以對症治療為主。
  • 支氣管哮喘:治療主要包括抗氣道炎症的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等)、支氣管擴張藥(如沙丁胺醇氣霧劑等)和特異免疫治療等。
  • 急性心肌梗死:需要緊急治療,確診後可立即採取冠脈介入、溶栓治療或搭橋手術治療。遵醫囑服用抗血小板藥、調脂藥、降壓藥、降糖藥等藥物有助於預防再次發作。
  • 神經官能症: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一般是以心理疏導為主,醫生可能會酌情給予一些藥物,以減輕不適症狀。

常見原因

引起胸悶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由肺部疾病和心臟統疾病引起。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環境中氣體成分差:門窗密閉、空氣不流通的房間內氧氣含量低,在此類房間內逗留較長時間,會由於有輕微的缺氧症狀,導致胸悶。
  • 劇烈的爭吵:與別人發生口角、爭執時,往往換氣不足,容易產生胸悶、疲勞的感覺。
  • 低氣壓環境。
  • 呼吸道受阻:呼吸道受阻時氣體不能順利進入肺部,導致氣體交換不足,引起胸悶。常見病因有氣管及支氣管內腫瘤阻塞、先天性氣管發育不良導致氣管狹窄,氣管受外壓如甲狀腺腫大、縱隔腫瘤或食管腫瘤等疾病導致狹窄。
  • 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可能導致肺部不能正常的收縮擴張,以至氣體無法正常進入肺部,或氣體雖然能夠進入肺部,但無法與血液進行正常的氣體交換,這些都會引起患者胸悶的症狀。常見引起胸悶的肺部疾病有肺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不張、肺氣腫、肺梗塞、自發性氣胸、胸腔積液等。
  • 心臟疾病:心臟疾病可導致肺部血流灌注不足,氣體與血液交換不足,引起患者胸悶。常見疾病有先天性心臟病、心臟瓣膜病、冠心病、急性心梗、心臟腫瘤、心肌炎等。
  • 膈肌病變:如膈肌膨升症、膈肌麻痺症,膈肌病變導致膈肌不能正常上抬和下降,肺部無法正常的收縮,進行氣體交換。
  • 其他病因:體液代謝和酸鹼平衡失調,腸胃病等。

此外,部分患者自覺胸悶,但沒有發現相關器質性疾病,可診斷為神經官能症,即一種精神心理方面疾病,並無真正的器質性的改變。常見於女性,主要由鬱悶、心情不舒暢等不愉快的情緒引起。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胸悶症狀:

  • 高血壓;
  • 糖尿病;
  • 心臟病;
  • 細菌或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或肺炎;
  • 哮喘;
  • 先天氣管發育不良;
  • 長期心情低落、鬱悶、焦慮。

臨床表現

  • 輕度的胸悶錶現為呼吸稍感不適、氣不夠用,出現喘氣、大口呼吸,待休息、呼吸新鮮空氣後即可緩解;
  • 重度胸悶錶現為感覺呼吸費力、呼吸困難,患者可出現端坐呼吸等強迫體位,需就醫治療引起胸悶的病因才能緩解;
  • 間歇性胸悶常提示患有隱匿性疾病,如慢性心梗,一般針對原發病因進行治療後,症狀緩解。

伴隨症狀

胸悶通常可能伴有一些其他症狀,不同的伴隨症狀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

  • 胸悶伴胸痛:常見於冠心病、心肌炎、自發性氣胸、肺梗塞等。
  • 胸悶伴發熱:多見於肺炎、支氣管炎、心肌炎等。
  • 胸悶伴呼吸困難:常見於肺不張、肺氣腫、肺梗塞、自發性氣胸等。
  • 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同時注意生活環境的空氣流通。
  • 患者需調整自己的心情,避免情緒起伏過大、鬱悶、焦慮,防止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胸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