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胸椎病是常見的退行性病變之一,易引起多種疾病。胸椎病包括胸椎骨質增生、胸椎軟組織增生或纖維化、胸椎滑脫異位及椎間盤突出等,其中以胸椎間盤突出和骨質增生多見。
- 胸椎病的發生部位,以下部胸椎居多,發病年齡為 20~60 歲,但 10~12 歲兒童亦有發生,以中年勞動者發病較多。有症狀的胸椎間盤突出的患病率約為百萬分之一,佔脊柱所有椎間盤突出的 0.15%~4.00%。
- 一般屬於退行性病變,但與不良坐姿、部分人的生活習慣等密切相關。
- 胸椎間盤突出的型別有中央型和側後方型,大約各佔一半。
- 胸背痛為本病的主要症狀。在彎曲坐位時,胸痛加重,平時或過勞後常感到下背隱痛,有時在胸椎旁存在深在性壓痛,呈鈍痛或灼痛以及胸部重墜感。上段胸椎增生產生的疼痛可放射到胸部;下段胸椎增生可引起類似急腹症性質的腹痛。
- 目前尚沒有有效的藥物或其他辦法,能夠緩解脊髓壓迫的症狀。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過度負重,如搬運重物、劇烈體育活動等;注意自身保護,避免外傷等。定期隨訪,若症狀繼續發展或加重,建議手術治療。
- 病變直接刺激脊神經根,引起脊神經前支中支配腹部肌肉的神經興奮,出現腹肌痙攣、腹壁疼痛;病變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刺激脊神經前支中支配腹腔的分支、腹交感幹以及交感神經節,通過腹腔自主神經興奮,引起反射性腹痛。
該病的症狀主要是腰腿痛、間歇性跛行、咳嗽、打噴嚏、大便時疼痛加重;體徵是病變椎間盤壓痛,放射痛、牽涉痛至臀部、大腿外側,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疼痛:如區域性痛、根性放射痛、下肢痛(非典型根性放射痛);
- 步態障礙:因無力和/或疼痛而步行功能障礙;
- 下肢、會陰區感覺障礙;
- 運動障礙。
建議就診科室
- 骨傷科
- 骨關節科
- 脊柱科
醫生如何診斷?
本病多見於成人,因胸壁放射痛、串痛和刀割樣刺痛,常被誤認為心、肺、肝、脾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或癌症。治療前,醫生會將其與引起胸壁疼痛的其他疾病相鑑別,如肋骨骨折、胸部帶狀皰疹、滲出性胸膜炎、冠心病的心絞痛、肺癌、乳腺癌、十二指腸潰瘍的背部牽涉痛等。以下情況提示可能存在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
- 胸背部、大腿前方或腹股溝疼痛;
- 下肢痛廣泛且模糊,難以定位;
- 步態障礙,但腰椎檢查難以解釋;
- 膝反射亢進和(或)踝陣攣,即使輕度異常也要注意;
- 明顯腰骶神經根病變的表現,但腰骶部影像學表現又難以解釋臨床表現。
胸椎骨質增生可分為三度,如下:
- 輕度:增生骨脣在關節面的一側緣;
- 中度:骨脣在 2~3 個側緣;
- 重度:關節面的四周緣均有骨脣,或關節面增厚粗糙且不光滑。
常用相關檢查如下:
- 血液檢查: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肝腎功能、血清蛋白等的情況,反映有無基礎疾病的危險因素,以及基礎疾病的控制情況。
- 影像學檢查:懷疑結核或呼吸系統感染時,醫生會建議行胸片、胸部 CT 檢查,以篩查感染源;X 線平片高度懷疑為胸腰段椎間盤突出時,醫生會建議進一步做磁共振成像(MRI)檢查以確診。但經 MRI 檢查顯示有胸椎間盤突出的病例,高達 15% 的患者沒有神經症狀與體徵,所以醫生會結合臨床症狀綜合考慮,才能確診。
- 完善胃鏡、結腸鏡、上腹部 CT、上腹部 MRI 等檢查,可排除消化道疾病。
- 常規術前檢查:如心電圖、心臟超聲、胸片、肝腎功能等,用於排除手術禁忌證、用藥禁忌證。
- 皮試:確定抗生素治療方案前,需對某些特殊抗生素進行皮試,排除抗生素過敏。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不適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出現多久了?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外傷史?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工作性質?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
- 現在正在服用哪些藥?
- 之前做過哪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了胸椎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注意哪些事項?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可以進行慢跑、游泳、體操活動、肌力訓練等,保持良好的肌肉力量;減少易造成腰背、頸部肌肉拉傷的劇烈運動,如滑冰、舞蹈、武術、搏擊等。若開始運動,需提前做好熱身運動及必要的保護措施。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消除致病因素,糾正不正確的工作習慣及體位等,如大多數辦公室工作者長期久坐電腦前,低頭彎腰工作時間長時,需間斷性起立活動頸部、腰部,可通過轉動頭部及腰部來緩解疲勞;也可在腰背部墊軟墊,坐姿擺正、直立或稍後仰坐。
- 臥床休息,避免彎腰勞作:臥床休息時,最好選擇偏硬床墊,腰部墊高、頸部後仰,來放鬆肌肉,緩解壓力。長時間彎腰活動時,腰部、頸部肌肉長時間緊張,不利於肌纖維織炎病情恢復。
- 腰背肌鍛鍊、增加肌肉強度:肌纖維織炎患者,表現為區域性的肌肉疼痛及活動障礙,因此,腰背肌肉鍛鍊時可能增加疼痛,不正確的腰背肌肉鍛鍊,會加重腰椎病病情。因此,腰背肌鍛鍊應從簡到易、逐漸增加。
- 對腰部進行按摩、熱敷、理療等康復治療。
非手術治療
目前尚沒有有效的藥物或其他辦法,能夠緩解脊髓壓迫的症狀。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過度負重,如搬運重物、劇烈體育活動等;注意自身保護,避免外傷;定期隨訪,若症狀繼續發展或加重,建議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
- 經非手術治療 3 個月症狀無緩解或加重;
- 症狀發展迅速;
- 肌力減退、肌肉出現萎縮;
- 括約肌功能障礙;
- 影像學證實椎間盤突出巨大、脊髓壓迫明顯。
手術方式
- 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及椎間盤切除術:該手術方法操作簡單,但容易損傷脊髓。
- 側後方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由於手術入路的侷限性,只適用於極外側椎間盤突出患者。對於中央型或旁中央型椎間盤突出患者,仍要牽拉脊髓,才能徹底減壓。
- 側前方入路胸椎間盤切除術:該手術術野清晰,可於脊髓的腹側進行減壓,對脊髓的干擾較小,相對安全。
- 經胸腔鏡胸椎間盤切除術:近年來,有人藉助胸腔鏡切除椎間盤,雖然減小了創傷,但該手術技術要求高,目前尚未被廣泛採用。
其他治療方法
- 俯臥按肋法:是治療胸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專用於矯正肋骨小頭關節、肋橫突關節錯位的復位手法。但鬆解、理筋、正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損傷少量毛細血管,引起新的充血、水腫。
- 牽引療法:適用於胸椎間盤突出者,可把腰椎牽引裝置改為胸椎牽引。年齡較大、體質較弱者,可行頭低腳高位的自身體重牽引,重量為體重的 1/3,每次 40 分鐘,1 天 1 次,10 次為 1 療程。大部分患者牽引後症狀即刻減輕。亦可配合區域性熱敷或口服鎮痛劑。
疾病發展和轉歸
大部分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起病緩慢,病史較長,逐漸加重。最突出的表現是下肢無力和麻木,有的患者表現為下肢僵硬、不靈活,常訴整個下肢麻木。此外,疼痛和大小便困難也較常見。極少數患者,甚至表現為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神經根性損害相關症狀。
由於可能累及脊髓腰膨大、脊髓圓錐或馬尾神經,使得胸腰段椎間盤突出症的表現複雜多樣。當椎間盤突出位於 T10~11 節段時,主要表現為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即下肢的生理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肌張力增高等;當椎間盤突出位於 T11~12 或 T12~ L1 節段時,則可同時出現上、下運動神經元損害的表現。
脊柱後凸與椎間盤突出發生的先後關係尚不能確定,目前推斷,當脊柱後凸時,相對區域性的脊柱負重線前移,即相對椎間盤前方承受壓力加大,後方承受牽張力加大,使後方椎間盤纖維環容易發生撕裂,而導致或加速椎間盤突出。此外,多數胸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椎體都有楔形改變,從形態上看主要是在發育期形成,或已經存在很長時間,因而推論,很可能是椎體發育欠佳、楔形改變,導致脊柱後凸並加速了椎間盤的退變。
常見原因有哪些?
- 胸椎骨質增生:北方冬天氣溫低,因此,北方人更易出現骨質增生。骨質增生同樣可發生在胸椎。如果發生在胸椎椎體後緣,會壓迫脊髓;如果發生在椎間孔附近,會壓迫脊神經;如果發生在關節突關節附近及其稍後方,會壓迫脊神經後支。
- 胸椎軟組織增生或纖維化:如果發生在椎間孔附近,會壓迫脊神經;發生在關節突關節附近及其稍後方,會壓迫脊神經後支。
- 胸椎滑脫、異位。
- 椎間盤突出:由於胸廓的存在,胸椎一般不發生椎間盤突出,但特殊情況下,會導致下位胸椎發生椎間盤突出;而下位胸椎滑脫、異位相對多見。一旦發生,很難恢復,長期積累,便出現該病。
哪些人容易患胸椎病?
- 中老年人;
- 有外傷史者;
- 運動員;
- 體力勞動者。
胸椎間盤突出發病多隱襲,慢性加重,從出現症狀至手術多經年餘,少數患者有外傷史且發病較快。胸腰椎疾病多以腰背痛為首發症狀,且伴有神經系統改變。
常見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包括:
- 胸背痛:為主要症狀。彎曲坐位時胸痛加重,平時或過勞後常有下背隱痛,有時在胸椎旁有深在性壓痛,呈鈍痛或灼痛以及胸部重墜感。上段胸椎增生產生的疼痛可放射到胸部,下段胸椎增生可引起類似急腹症性質的腹痛。
- 胸椎間盤突出症狀,包括:
- 疼痛:區域性痛、根性放射痛、下肢痛(非典型根性放射痛)。
- 步態障礙:因無力、疼痛而引起步行功能障礙。
- 下肢、會陰區感覺障礙。
- 運動障礙。
- 括約肌功能障礙:表現為尿失禁等。
- 當胸椎肋骨關節錯位後,這些關節之間的關係改變:
- 區域性肌肉、韌帶被擠壓、扭曲或牽拉等,使出入椎間孔的神經纖維和動靜脈血管受壓。
- 使走行於肋溝內的肋間神經和血管錯位、受壓,出現軀體神經受壓的共同症狀,如劇烈胸痛、背痛、吸氣時肋間隙串痛、牽張反射引起牽涉痛等。
- 受壓神經的節段不同,臨床症狀和體徵也有差異。共同症狀為胸背部刀割樣刺痛、痠痛、串痛向胸部前側壁方向放射;吸氣時,因痛而影響深度呼吸;病變相應的胸背部脊柱旁 2~3 cm 處有明顯壓痛點,深吸氣時,在相應的肋間隙可觸控到走串痛點。
- 病變發生在第 2 胸椎椎間孔處,僅有肋間神經痛的症狀;發生在第 3、4、5 胸椎椎間孔處,常有心悸、胸痛、胸悶和心前區疼痛;發生在第 7、8、9 胸椎椎間孔處,常出現肝、脾、脅或者肋弓下疼痛;發生在第 10、11、12 胸椎椎間孔處,常出現腎區、腰、臍周或腹股溝處疼痛。
胸椎骨質增生是一種常見現象,由退行性病變或脊柱運動中損傷等導致。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腹肌痙攣、腹壁疼痛;
- 反射性腹痛。
平時,改變半臥位的不良習慣、適當參加戶外健身運動、接受適量陽光照射、合理搭配飲食等,有助於預防本病。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增加腰背部肌肉鍛鍊,增加肌肉強度
腰背肌鍛鍊方法如下:
- 燕飛法:俯臥,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保持此姿勢 3~5 秒,然後放鬆肌肉,休息 3~5 秒,以此為一個週期。
- 小燕飛法:俯臥,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保持此姿勢 3~5 秒,然後放鬆肌肉,休息 3~5 秒,以此為一個週期。
- 三點支撐法:仰臥,去枕屈膝,將腹部及臀部儘量向上抬起,依靠頭部及雙足三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當抬到最高點時,保持此姿勢 3~5 秒,然後放鬆肌肉,休息 3~5 秒,以此為一個週期。
- 五點支撐法:仰臥,去枕屈膝,將腹部及臀部儘量向上抬起,依靠頭部、雙肘部及雙足五點支撐起整個身體的重量。當抬到最高點時,保持此姿勢 3~5 秒,然後放鬆肌肉,休息 3~5 秒,以此為一個週期。
腰背肌鍛鍊需注意以下幾點:
-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不要勉強。剛開始練習時,最好從燕飛法或小燕飛法開始,熟練後再自行增加練習方法。練習支撐法時,若用頭支撐困難,可換用背部支撐。
- 鍛鍊的次數和強度因人而異,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每天可練習十餘次至百餘次,分 3~5 組完成,間斷練習。若鍛鍊後次日出現腰部痠痛、不適等,應適當減少鍛鍊強度和頻度,或暫停鍛鍊。
- 鍛鍊時不要猛然用力,以防扭傷,
- 若腰腿痛急性發作,停止練習。
當腰部受到外傷時,應及時就診,避免發展為慢性勞損性肌肉損傷。
感謝中日友好醫院骨科二部 龔龍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