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黃韌帶增厚: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黃韌帶位於椎管後外側壁,主要作用是限制脊柱過度前屈,與椎間盤、椎間韌帶、關節突關節等共同維持脊柱的穩定性,保護脊髓。其作為脊柱運動節段的重要成分之一,大約佔據了椎管背側 3/4 的面積,並且在椎體之間不連續,兩側黃韌帶在中線上有一道裂隙,起自上位椎板前下方,終止於下位椎板後上方。

正常黃韌帶主要由彈力纖維構成,其中包含 80% 的彈力纖維和 20% 的膠原纖維,所以具有很強的彈性[1]。隨著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逐漸下降,厚度逐漸增加,甚至會出現肥厚、鈣化灶、骨化等退行性病變[2]

  • 黃韌帶肥厚可導致椎管直徑縮小,壓迫硬膜囊和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病理症狀[4][5]。胸段黃韌帶肥厚、骨化多發生於下胸椎,會導致胸段椎管狹窄,從而引起一系列脊髓或神經根受壓迫的症狀和體徵。
  • 黃韌帶肥厚的發病原因尚未清楚,普遍認為可能與慢性退變、理化刺激、非正常應力、代謝障礙等有關[6]。胸椎發生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會異常增高。在這樣的應力作用下,黃韌帶會發生一系列炎症反應,導致彈力纖維變性或斷裂,而周而復始的長期損傷及修復過程,必然會造成黃韌帶肥厚纖維化,最終導致黃韌帶鈣化、骨化。
  • 可以發生於任何年齡,並且進展較快,程度較重[7]
  • 起病隱匿、症狀複雜而多樣[8],早期患者不易被發現。
  • 目前常採用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但如果能明確發病機制,採取針對性藥物治療或預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腰椎管狹窄症的發病率及嚴重程度,從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9]

患者通常在出現相關症狀後,才去醫院就醫。

建議就診的科室

  • 脊柱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一般會建議做以下檢查:

  • X 線平片:凡是疑似有黃韌帶肥厚的患者,均應常規行 X 線平片檢查,這可以初步判斷病情的發展程度,同時排除其他骨關節病變。X 線平片上可發現胸椎黃韌帶肥厚的骨化灶,診斷時應注意觀察。
  • 電子計算機 X 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T)檢查:此項檢查也可以判斷該病的病情發展程度,如果黃韌帶肥厚甚至骨化,CT 檢查可以起到最為理想的診斷效果,可以顯示病變的部位、大小、形態,以及可能繼發的椎間管狹窄的程度。
  •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黃韌帶肥厚的發病率並不低,但隨著 MRI 影像學檢查的逐漸普及,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此類病例被報道[11]。MRI 可以起到很強的輔助診斷作用,並且沒有電離輻射,多平面成像的能力可以對黃韌帶肥厚、骨化累及的節段及程度做出準確評價[5]

最終的診斷通常需醫生根據臨床症狀與體徵,再結合影像學檢查做出。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身體哪裡疼痛,持續了多久?
  • 走路一般可以走多久?
  • 下肢有沒有異常感覺?比如說麻木等?

胸椎黃韌帶肥厚患者,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術後應注意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多吃高蛋白、高纖維素、低脂肪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
  • 注意傷口護理,促進傷口癒合;
  • 適當進行腰背肌功能鍛鍊,以增強肌力,穩定腰椎;
  • 平日裡注意坐姿,儘量不要駝背,儘量避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

手術治療

目前多采用手術治療,有學者表示,手術治療是最有效的方法[12]。該病一經確診,應儘快手術治療,切除肥厚的黃韌帶及骨化灶,解除脊髓壓迫。早期手術治療是解決脊髓壓迫的最佳方法[7]

保守療法

也有學者發現,電針療法加腰肌功能鍛鍊對此病有一定功效。電針療法可以刺激腰夾脊穴,從而消除病變組織(黃韌帶、椎間盤等)的水腫。 通過電針刺激腰部背俞穴,可鬆解腰背肌肌肉痙攣、增強腰背肌肌力。

通過鍛鍊腰背肌功能,增強肌力,使腰椎穩定性增強,從而減輕黃韌帶的受力。這有利於黃韌帶恢復,從而延緩、阻止甚至逆轉黃韌帶肥厚,減輕腰椎管的狹窄程度[13]

目前普遍認為,黃韌帶肥厚的發病原因可能與慢性退變、非正常應力、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10]

人體的胸椎在退行性變時,黃韌帶受到的應力會異常增高,在機械力作用下,黃韌帶會逐漸發生炎症反應,在各種炎症因素和細胞因子的作用下,黃韌帶慢慢發生纖維化,其內部彈力纖維也會逐漸變性或斷裂,而長期的損傷及修復過程,最終可引起組織纖維化和黃韌帶肥厚的發生[2]

典型的胸椎黃韌帶肥厚表現為,胸髓受壓引起的下肢上運動神經元損害的症狀和體徵。但位於下胸椎或胸腰段的胸椎黃韌帶肥厚,由於對脊髓腰膨大或圓錐造成壓迫,可能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損害或混合型損害。

總之,胸椎黃韌帶肥厚臨床表現複雜多樣,醫生會仔細甄別,並結合影像學檢查作出正確診斷。

胸椎黃韌帶肥厚常見的症狀如下:

  • 胸腰背痛。
  • 有束胸感。
  • 下肢疼痛。
  • 下肢麻木無力等感覺和運動障礙。
  • 平時注意坐姿,儘量不要駝背。
  • 儘量避免長期從事重體力活動。

感謝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脊柱外科 丁銳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