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胸椎小關節在外傷、勞損、蛻變、長期處於某種不良體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穩,引起胸椎小關節解剖位置發生微小移位錯位,導致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功能受到傷害而出現相應的症狀、體徵。

  • 隨著人類生活、工作節奏的不斷加快以及勞動的密集化,其發病率日益上升並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 胸椎小關節紊亂引起周圍軟組織受到壓迫、刺激,產生無菌性炎症、水腫、出血,乃至鈣化,而同時周圍軟組織的損傷又會引起胸椎小關節錯位,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 臨床症狀以背痛多見,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為主訴,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覺異常,有蟻行感或灼熱感。胸椎觸診發現病損處胸椎椎體壓痛,附近肌肉僵硬、痙攣、腫脹或塌陷。
  • 胸椎小關節紊亂的治療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都以手法復位治療為主。其他治療方法包括鍼灸、針刀、神經阻滯療法、口服藥物、理療、或者綜合治療等。
  • 手法治療主要改善區域性組織血液迴圈,提高區域性組織痛閾,放鬆緊張和痙攣的肌肉,促進損傷組織修復和血腫、水腫吸收,消除創傷性無菌炎症而鬆解粘連;還可以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調整椎體解剖位置關係,從而減輕或消除神經、血管的機械性壓迫。
  •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臨床表現複雜多種多樣,易與其他病症相混淆,而目前對其診斷、治療方法、療效標準等都沒有統一的標準。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脊背疼痛。
  • 胸椎小關節發出“咯嗤”聲響。
  • 錯位節段區域性明顯疼痛和不適。
  • “岔氣”,牽掣頸肩作痛。

建議就診科室

  • 疼痛科
  • 康復科診療

醫生如何診斷胸椎小關節紊亂?

就診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症狀及體徵,外傷史或長期不良姿勢病史,並結合觸診和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後作出診斷。

  • 臨床症狀及體徵:急性胸椎小關節紊亂,患者呈痛苦面容,頭頸仰俯、轉側困難,常保持固定體位(多為前傾位),不能隨意轉動。
  • 觸診:錯位節段胸椎棘突有明顯壓痛、叩擊痛或偏歪(超過 1 mm)。棘突旁(約 1.5 cm)軟組織可有不同範圍和程度的緊張,甚至痙攣,觸之常可感覺有條索狀物,壓之疼痛。  
  • X 線平片、CT 影像:由於胸椎小關節紊亂症屬於小關節解剖位置上的細微變化,其 X 線攝片常不易顯示,可進一步行 CT 掃描。(但也有的認為,其病變棘突歪斜、小關節間隙不對稱存在 1 毫米寬度差異的陽性率為 100%)。 X 線平片、CT 影像檢查,可除外胸椎結核、腫瘤、骨折、類風溼等疾病。  
  • 患者平日應儘量減少伏案工作,適時起身活動避免持續一個姿勢;
  • 運動前先做好熱身運動,活動中不要突然用力轉身;
  • 多參加戶外活動,鍛鍊腰背肌,強壯身體。

治療以糾正胸椎小關節錯位,治療軟組織病損為目的。

手法治療

手法治療分為三步,先行區域性放鬆手法,以舒筋活絡。然後採取復位手法,以糾正錯位。最後進行疏筋理筋結束治療。以按、搓、擦、揉、拿、捏、彈撥、捋等手法施於胸椎兩側軟組織,以緩解肌肉痙攣,疏通經脈,減輕疼痛。

鬆解手法

患者俯臥位,醫生沿胸椎棘突兩旁,以錯位病變節段為中心,以一指禪揉法、滾法、彈撥法對椎旁軟組織鬆解 10 分鐘左右。   

整復手法 

  • 俯臥推按法:又稱為掌推復位法和反向按壓復位手法。
    • 本法適用於中下段胸椎的復位。根據不同的錯位型別選用相應的按壓部位、按壓方向、按壓速度和壓力大小。
    • 患者俯臥,自然放鬆,醫者站立於患者患側,右手掌根按壓患椎棘突,左手置於右手背上,囑患者深呼吸,醫者雙手掌根隨呼氣漸用力,於呼氣末時,右手掌根向下方給與一小幅度的推衝動作,此時可聞及關節整復的響聲(不必強求彈響聲)。
    • 後凸錯位和前凹錯位相比,不同的是用右手掌根按壓於患椎棘突上,左手疊於掌背上,在呼氣末時,適度向下衝壓。
    • 混合式錯位:對於此類錯位則採用“化整為零,依次解決”的策略。如仰位式加側擺式錯位,則可以先處理仰位錯位再整復側擺錯位,也可以先處理側擺錯位再整復仰位錯位,以此類推。
  • 仰臥推按法:本法用力柔和,患者體位放鬆,適用於年老體弱者。
    • 採用胸椎掌按法。
    • 患者仰臥位,要求其兩上肢交叉握住對側上肢上部。
    • 醫者站在患者右側,右手掌根置於偏歪的棘突下,左手及胸部緊貼患者兩上肢交叉部,囑患者做深呼吸,吸氣時不用力,待呼氣末,左手及胸部向下方突然作一短促按壓,促其小關節復位,此時可聽到關節復位彈響聲若一次未出現彈響。
    • 可繼續一次治療,出現首次彈響或患者自覺症狀緩解,或兩次治療後未彈響,且症狀未有緩解,均自動結束治療。
  • 牽引推壓復位法:適用於胸椎後凸者且患者肌肉痙攣、身強體壯、肌肉難於放鬆。
    • 患者俯臥床上,令其放鬆,其雙手攀住床頭,助手用雙手握住患者雙踝上方,緩緩用力向下牽引。
    • 待患者肌肉放鬆、脊柱間隙增大時,術者立於患者身旁,用拇指找到棘突後凸的部位,定好用力方向、力度。
    • 待助手將脊柱間隙牽開時,術者右手掌壓患處(如為單一胸椎發病,以掌根壓患椎。如為多個胸椎發病則以整個手掌均勻按壓發病部位),左手掌疊壓右手之上,雙手協調向前下輕壓數次後,囑患者深吸氣。
    • 在患者呼氣末時,趁其放鬆時向前下用力按壓,此時可聽到或手掌感覺到發病部位小關節發出的彈響。
  • 仰臥對衝法:患者仰臥位,雙手交叉用力抱住雙肩或上臂(起固定肩關節及保護胸廓的用)。
    • 醫者立於患者一側面向患者頭端,左手手握空拳,掌心向上,從右側進入墊於患者背後需復位之椎體棘突之下。
    • 醫者上身前傾,前胸壓住患者交叉的前臂上(略偏右側),右手抱住患者左肩,令患者深吸一口氣,然後憋住,醫者將體重通過前胸及左手同時用力向下彈壓,並於墊在患者背部之手形成瞬間對衝復位力量。
    • 此時即可聞及復位響聲,手下亦有椎體復位之滑動感,手法即告成功,並可按上法沿整個胸椎自上而下有節奏地邊移動邊施法,使整個胸椎得到整體調整(但勿超過胸椎以下,腰椎不適合此法)。
  • 理筋手法:患者取坐位,以按揉、捻散、拍打等手法施於患處進行疏筋理筋,使區域性肌肉放鬆,利於疾病恢復。

關於本病的手法治療,目前臨床上所用手法各式各樣,但每種手法均有其侷限性,如俯臥推按法對於肥胖、胸廓厚、背肌發達者難以奏效;端坐頂推法有些患者後仰時疼痛難以放鬆,且膝頂定位不夠準確,易滑開等等。醫生應根據患者年齡長幼,體質強弱,病情輕重,棘突的突、陷、偏歪等具體情況,辨證選用。另外,在操作過程中,還要符合穩、準、輕、巧、快的基本技術要求。

鍼灸療法 

針刺治療

取穴及操作:

  • 第1、2胸椎夾脊穴,雙手夾持進針,刺入 10~20 毫米,提插手法,平補平瀉,留針 20 分鐘。
  • 阿是穴(壓痛點)劫刺,快速刺入,快速出針,不留針,針刺次數以患者者感到壓痛點不再疼痛為度。
  • 阿是穴(筋結處)恢刺法,先直刺入腧穴,得氣後,將針尖退至皮下,直刺入腧穴,留針 20 分鐘。

溫和灸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沿第七頸椎至第三胸椎脊柱兩側進行薰灸,距離 2~3 釐米,使患者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標準,時間約為 10 分鐘,以面板微紅為度。

椎板注射

取偏移胸椎棘突兩側 1.5~2 釐米或棘突間壓痛最明顯或硬結處為穿刺點,垂直進針,在碰到骨之後略退稍許,回抽無血、腦脊液後每痛點注射鎮痛液 1.5~2 毫升(鎮痛液配方:2%利多卡因 5 毫升+同息通 20 毫克)。

康復治療治療方法

  • 糾正不良姿勢,坐位 1~2 小時後應適當活動。
  • 背部肌力訓練及頸部伸展運動等自我鍛鍊。
  • 物理治療:包括紅外線、中頻電治療等。
  • 藥物外敷胸椎棘突壓痛點。

胸椎小關節在外傷、勞損、退變、長期處於某種不良體位等因素作用下,造成胸脊柱失穩,引起胸椎小關節錯位,導致神經、血管等軟組織功能受到傷害而出現相應的症狀、體徵。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急性外傷:有明顯的外傷史,多因持物扭轉或撞擊,使胸椎後關節發生錯位,導致關節滑膜、韌帶、神經、血管等受到嵌頓擠壓、牽拉等刺激,發生紊亂,並反射地引起肌肉痙攣。
  • 退變:由於胸椎間盤退變變薄,椎間隙變窄,胸椎後關節的關節囊,韌帶鬆弛,而使胸椎後關節發生錯位。 
  • 慢性勞損:長期在不協調姿勢下工作、學習,使背膂部軟組織經常處於過度收縮、牽拉、扭轉,而發生慢性勞損。由於這些軟組織的緊張,痙攣等外平衡的不協調,促使內平衡不協調,而致胸椎後關節發生錯位。 

哪些人容易患胸椎小關節紊亂?

  • 中老年人;
  • 女性;
  • 長期處於不良體位工作者;
  • 有外傷史。

症狀以背痛多見,部分患者以胸肋痛、呼吸痛為主訴,也有部分患者背部感覺異常,有蟻行感或灼熱感。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脊背疼痛:是胸椎小關節紊亂的常見症狀,多由外傷、受涼、不良姿勢、工作或高枕、軟鋪休息等因素造成胸椎關節失穩所致。
    • 由明顯外傷或重體力勞動後造成者,脊背疼痛明顯,背肌緊張,患者不敢咳嗽、打噴嚏及深呼吸,臨床上多不易誤診或誤治。
    • 慢性勞損者,多表現為背部痛、沉重感,氣候變化或久坐、久站、彎腰時間稍長時使症狀加重。
  • 典型患者在發病時,往往可聞及胸椎小關節在突然錯位時的“咯嗤”聲響。
  • 輕者發生關節勞損,表現錯位節段區域性明顯疼痛和不適。
  • 重者可引起韌帶撕裂、後關節錯位,表現為“岔氣”,牽掣頸肩作痛,且感季肋部疼痛不適、胸悶、胸部壓迫堵塞感,入夜翻身困難,以及相應脊神經支配區域組織的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胸椎小關節紊亂症的常見併發症有哪些?

胸椎小關節在結構上與脊神經、交感神經脣齒相關,由於該關節錯位的程度和對周圍神經、血管的影響不同,臨床上可出現一下併發症:

  • 肝區疼痛。
  • 胸痛胸悶憋氣心悸。
  • 咳喘。
  • 慢性膽囊炎:現代神經生理學研究證實脊柱小關節錯位會刺激或壓迫自主神經,使功能發生紊亂,造成奧狄括約肌及膽管痙攣,使膽汁不易排出,造成膽汁瘀滯而發病。
  • 避免不良姿勢。
  • 運動前先做好熱身運動,活動中不要突然用力轉身。
  • 多參加戶外活動,鍛鍊腰背肌,強壯身體。

感謝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脊柱外科二區 趙慶豪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