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胸椎腫瘤是發生於胸椎骨骼及其附屬組織的原發或轉移性腫瘤,或一些瘤樣病變,是臨床腫瘤學中相對少見的一類腫瘤,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胸椎腫瘤有著不同於其他腫瘤的特殊的流行病學特徵、診斷和治療方法。

  • 脊柱腫瘤發生的概率本身很低,胸椎腫瘤是脊柱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部分。近年來,胸椎腫瘤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 胸椎腫瘤多為轉移性腫瘤,原發性腫瘤更為少見。每種型別的腫瘤均有其好發年齡,如轉移性腫瘤患者多大於 40 歲,一般良性腫瘤和瘤樣病變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原發惡性腫瘤如骨鉅細胞瘤等則好發於 20~40 歲。
  • 良性胸椎腫瘤病程長,發展緩慢,一般無全身症狀,易被忽略,常在外傷或劇烈活動後才被發現;惡性胸椎腫瘤大多病程短,發展較快,早期區域性疼痛,晚期常引起脊柱畸形,如影響神經根和脊髓,則有相應部位的感覺、運動障礙,另外全身可有低熱、乏力、納差(食慾差)、貧血、消瘦等表現。
  • 胸椎腫瘤的組織來源具有多樣性,胸椎脊髓及其鄰近器官解剖複雜、功能重要,因此對不同來源、不同部位腫瘤的治療方法有不同的選擇,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治療,輔以放、化療等非手術治療,強調綜合治療。
  • 胸椎腫瘤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患者常出現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病理性骨折等症狀,但更為重要的是還可出現脊髓和神經受損症狀,如感覺、運動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癱,極大的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後。
  • 重視胸椎區域性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等症狀,及時就診或體檢,早期治療,對於容易發生骨轉移的惡性腫瘤患者更是如此,應定期評估腫瘤轉移情況及隨訪。

有惡性腫瘤病史尤其是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應定期隨訪評估,早期發現是否發生胸椎轉移;良性或早期的原發性胸椎腫瘤多數無明顯症狀,難以早期就診發現,一旦出現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以及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胸椎、背部疼痛,病理性骨折,發現胸椎或背部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等情況時,需引起警惕,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惡性腫瘤病史尤其是已發生遠處轉移的患者出現胸椎或背部疼痛、發現胸椎或背部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
  • 良性或早期的原發性胸椎腫瘤多數無明顯症狀,難以早期就診發現,一旦出現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相關臨床表現應及時就醫。
  • 既往無腫瘤病史的患者在出現胸椎或背部疼痛、發現胸椎或背部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或畸形、病理性骨折、神經功能障礙等臨床表現時,需與胸椎結核、胸椎外傷等疾病鑑別,以排除胸椎腫瘤的可能。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 腫瘤內科
  • 放療科

醫生如何診斷胸椎腫瘤?

胸椎腫瘤的診斷常需多種檢查方法結合,影像學檢查是主要的診斷手段,胸椎腫瘤的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 X 線檢查、CT 檢查、MRI 檢查及全身骨掃描等;骨腫瘤組織病理學檢查是胸椎腫瘤診斷和治療中的“金標準”;其次一般實驗室檢查、生化及腫瘤標誌物作為輔助診斷手段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胸椎腫瘤最重要手段,主要包括 X 線檢查、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Tomography,CT)檢查、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即MRI)檢查及全身骨掃描等。
    • 胸椎腫瘤可在 X 線片上出現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表現,椎弓根破壞常提示惡性腫瘤侵犯。
    • CT 掃描影象具有較高的密度解析度,可直接顯示 X 線片無法顯示的器官和病變,是診斷骨腫瘤的重要手段。CT 能更早期地顯示腫瘤對胸椎骨體的侵蝕破壞程度和脊髓受壓程度、病變的就剖位置、範圍以及與鄰近結構之間的關係,初步判斷腫瘤的性質,並有助於治療中手術入路的選擇。臨床上,將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和 CT 檢查二者進行組合檢查,能夠較早發現轉移病灶。
    • MRI 檢查對於胸椎腫瘤是一種重要的診斷手段,解析度高,能清晰顯示水腫、出血、膠質增生、腫瘤、炎症等髓內病變以及腫物與其周圍組織之間的關係,更容易瞭解腫瘤的介面、侵犯範圍。
    • 放射性核素檢查對於骨與軟組織腫瘤的診斷具有高靈敏度、準確、安全、簡便、靈敏等優點,便於臨床應用,目前已成為臨床在診斷脊柱腫瘤(尤其是轉移性脊柱腫瘤)和隨訪治療效果中一種有力的手段,常用的是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
    •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可清晰地顯示腫瘤的主要供血動脈來源及其分支、側枝迴圈狀況和血管分佈,目前主要運用於脊柱腫瘤的 DSA 血管介入治療。
  • 病理檢查:胸椎腫瘤的病理學檢查在其診斷和治療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做出胸椎腫瘤診斷時,應嚴格掌握臨床、影像和病理三結合的原則。術前進行病理檢查,有助於明確病變的型別,對於制定治療方案和判斷患者預後均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一般實驗室檢查:如血鈣和尿鈣,溶骨性轉移瘤心有尿鈣顯著增多,病情進展後血鈣進一步升高;其他如生化標誌物、腫瘤標誌物等也起到了重要的診斷參考作用。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既往是否有腫瘤病史?
  • 是否有腫瘤的病理報告?
  • 進行過何種治療?
  • 已行那些檢查?檢查結果如何?
  • 是否有家族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出現胸椎腫瘤的原因是什麼?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治療副作用是什麼?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治療後恢復期及後續隨訪複查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腫瘤患者在康復期間病情得到控制或穩定之後,應定期複查,長期隨訪,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合理飲食、加強營養、適量鍛鍊、改變如吸菸、喝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已成為有效的腫瘤治療和康復手段。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重視體檢、定期複查、長期隨訪:對於大部分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或有家族遺傳史等高危人群,體檢能早期發現腫瘤等相關疾病;對於已罹患胸椎腫瘤的患者,積極治療後定期複查,長期隨訪是基本原則,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綜合治療;
  • 日常食物:飲食宜清淡、食物多樣、保證豐富蛋白及足夠熱量的攝入,少食多餐,不宜暴飲暴食,忌辛辣刺激性、高糖高脂等食物,戒菸酒;日常食物需要稍精細製作、合理搭配;適量飲水;
  • 保持樂觀心情及保證足夠有效的休息睡眠時間:腫瘤患者常常伴有悲觀或焦慮情緒,足夠且有效的休息及睡眠時間和良好心態對患者身體恢復及抵抗力加強很重要;
  • 適當運動或康復訓練:適當運動對患者身體恢復及加強抵抗力多有益處,但胸椎腫瘤由於其特殊解剖位置,患者需在醫生評估後在專業指導下進行運動鍛鍊及康復訓練。

胸椎腫瘤的組織來源具有多樣性,胸椎脊髓及其鄰近器官解剖複雜、功能重要。因此對於不同來源、不同部位腫瘤的治療方法有不同的選擇。但胸椎腫瘤的治療方法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化療、介入、支援等綜合治療手段。但無論治療方法如何選擇都應遵循脊柱外科的基本原則,同時還應遵循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即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綜合治療。

手術治療

對於胸椎原發性良性腫瘤和腫瘤樣病變造成的胸椎不穩、椎體病理性骨折、胸髓受壓者應積極手術,手術方法可選擇單純性減壓、腫瘤切除、植骨融合及內固定等方法,術前術後可輔以放、化療。

胸椎原發性惡性腫瘤

單發、範圍侷限、無明顯轉移的瘤體可採取根治性手術。

  • 若腫瘤影響胸椎穩定性(如病理性骨折)應在瘤體切除的同時,進行胸椎穩定性的重建。
  • 若腫瘤組織壓迫胸髓,出現神經功能障礙者,應積極手術減壓,因為即使瘤體不能完整切除,也能改善生活質量,輔以放、化療,延長生存期。
  • 部分對放、化療不敏感的腫瘤,應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手術,可以治癒或延長生存期。

脊柱轉移腫瘤

對於胸椎轉移瘤,近年隨著脊柱外科技術和觀念的改變,治療逐步由消極向積極轉變,治療手段也日益多樣化。

  • 在對原發病灶進行根治性治療的同時,對脊柱轉移病灶進行積極治療,可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 胸椎腫瘤的手術方法有瘤體整塊切除、瘤體刮除、單純減壓、椎體切除人工椎體置換、植骨融合、骨水泥填塞、堅強內固定等方式。
  • 應根據腫瘤性質、病人全身情況、技術水平等方面綜合考慮手術方式的選擇。

非手術治療

  • 臨床觀察:部分胸椎良性腫瘤本身發展緩慢,對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未造成胸髓壓迫,症狀較輕或無。多在例行體檢時被發現。如胸椎血管瘤、骨囊腫及動脈瘤樣骨囊腫等。可暫時不考慮手術治療,但應定期隨訪,密切觀察,若病情有進展,應採取進一步治療。
  • 放療或化療:針對腫瘤的放化療敏感性選擇放療或者化療;對於全身廣泛轉移,原發病灶無法進行根治性治療的對化療敏感的晚期轉移性胸椎腫瘤,如乳腺癌、小細胞肺癌、淋巴癌和生殖細胞腫瘤等可選擇化療,而對放療敏感如惡性淋巴瘤、骨髓瘤等腫瘤可行放療,以限制胸椎腫瘤生長,緩解疼痛。
  • 介入治療:近年來介入治療已成為轉移性胸椎腫瘤治療的重要方法,此類方法具有創傷小、不良反應小,療效好等優點,主要方法有動脈栓塞、插管化療、骨水泥植入等方法。
  • 輔助和支援療法:輔助支援治療包括補充營養要素、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全身症狀等方面,對於部分晚期全身轉移病人及腫瘤巨大無法切除者可採取輔助和支援療法。
  • 其他治療:目前許多新技術新方法正從實驗室逐步走向臨床,如腫瘤免疫治療、內分泌治療、類固醇治療、基因治療、生物治療等新方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些技術會為胸椎腫瘤的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發展和轉歸

近年來隨著影像學及實驗技術的發展,胸椎腫瘤的診斷率明顯提高,成功的治療必須依賴於明確的組織學診斷及腫瘤的良惡性、原發或轉移、多發或單發、區域性和全身情況、有無神經損傷、脊柱穩定性及周圍臟器浸潤情況等方面來綜合判斷。

同時選擇正確的手術入路、內固定方式及輔助治療方案,才能取得相應的療效。近年脊柱外科及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使得脊柱腫瘤的治療成功率不斷提高,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

胸椎腫瘤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其中原發性胸椎腫瘤十分少見,而轉移性胸椎腫瘤要常見得多。骨是繼肺和肝臟之後,惡性腫瘤最常轉移的第三大部位,脊柱又是所有惡性腫瘤骨轉移中最常發生的部位。

胸椎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原發性胸椎腫瘤:原發性胸椎腫瘤分為良性和惡性腫瘤。
    • 良性腫瘤常見的有:骨軟骨瘤、骨血管瘤、骨母細胞瘤、軟骨瘤、神經纖維瘤、骨樣骨瘤、軟骨母細胞瘤、神經鞘瘤等。
    • 主要的原發性惡性腫瘤為:骨鉅細胞瘤、脊索瘤、骨髓瘤、惡性淋巴瘤、軟骨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和骨肉瘤等。
    • 某些原發性胸椎腫瘤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針對兒童原發性骨腫瘤患者,但多數骨腫瘤的病因尚未明確。
  • 轉移性胸椎腫瘤:成人中常見脊柱轉移腫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

哪些人容易患胸椎腫瘤?

  • 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肝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發生轉移性胸椎腫瘤較為常見。屍體解剖研究顯示,多達 30%~70% 的惡性腫瘤患者存在脊柱轉移,而胸椎又是脊柱中最常見的轉移部位。
  • 40~65 歲人群惡性腫瘤脊柱轉移發生率最高,同時這個年齡段也是惡性腫瘤發生風險最高的。
  • 此外,因腫瘤治療效果也日益增強,原發癌的存活率也隨之逐漸提高,而腫瘤的胸椎轉移發生率也可能隨之升高。
  • 某些原發性胸椎腫瘤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針對兒童原發性骨腫瘤患者,例如骨軟骨瘤、內生軟骨瘤,具有遺傳性,但多數骨腫瘤的病因尚未明確。

臨床上,胸椎腫瘤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常因不引起病人的注意而耽誤早期診治,一旦出現明顯的症狀,常常是發病已久。多以疼痛、區域性腫塊、活動受限及畸形、病理性骨折為主要臨床表現,此外,由於其特殊的解剖位置,還可出現脊柱功能障礙、胸髓及神經受損症等特殊臨床表現。

胸椎腫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疼痛:逐漸加重的胸背部疼痛最為常見,開始為隱隱作痛,間歇性、勞累後加重,惡性腫瘤疼痛劇烈,常為持續性鈍痛,發作性劇痛,夜間加重,如腫瘤壓迫或刺激神經根,可出現放射性痛。
  • 發熱:一些惡性胸椎腫瘤常常有低熱,在一些發展比較快的胸椎惡性腫瘤,晚期可有明顯發熱,發熱常常是腫瘤進展迅速、破壞嚴重的表現。
  • 區域性腫塊:胸椎腫瘤因位置較深,大多不能捫及包塊。少數生長於椎弓上的腫瘤,常可捫及迅速增長的明顯腫塊,多無明顯壓痛。
  • 脊柱功能障礙:腫瘤破壞胸椎骨,重則可致病理性骨折,胸椎正常結構遭破壞後出現功能障礙。
  • 胸髓及神經受損症:腫瘤破壞椎骨,產生畸形,壓迫脊髓或神經根,或腫瘤直接累及脊髓或神經根,均可引起脊椎和神經根受壓症,嚴重者可引起截癱。少數病人早期無症狀,或起始表現為下肢不全癱,早期應引起重視。
  • 交感神經受累:可引起排汗功能障礙,下肢面板乾燥,無汗。
  • 惡病質表現:在胸椎轉移性腫瘤、成人骨肉瘤等惡性腫瘤病人,多有消瘦、食慾減退、精神不振、貧血等惡病質表現,但良性胸椎腫瘤的健康狀況良好。

胸椎腫瘤以轉移性腫瘤最為常見,40~65 歲人群轉移性胸椎腫瘤發生率最高,因此,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應重視體檢,做到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另外,積極預防易發生胸椎轉移的原發惡性腫瘤也是減少胸椎腫瘤發生率的一大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預防原發病:預防原發腫瘤的發生即能預防轉移性胸椎腫瘤的發生。但大部分惡性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無法做到早期預防。
  • 積極治療原發腫瘤預防胸椎轉移:因腫瘤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治療效果也日益增強,原發腫瘤的存活率也隨之逐漸提高,而腫瘤的胸椎轉移發生率也可能隨之升高,但積極治療原發腫瘤能預防腫瘤早期發生胸椎轉移。
  • 重視體檢,早診斷、早治療:大部分惡性腫瘤目前都尚未明確病因,無法做到早期預防,但重視體檢可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對腫瘤的轉移也能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對腫瘤的進展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感謝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骨科 陳廣南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