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緘默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選擇性緘默症在臨床上較為少見,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指患者在獲得正常語言功能後,在某個或某些特定的社交場合,因極度焦慮而表現沉默不語,此沉默不語並非為一種隨意性行為。起病後患者主要表現為在某些場合(如學校)拒絕講話,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能進行正常的言語交流。但也可有其他(包括與此典型表現相反的)表現形式,如不能與陌生人進行交流,而和熟悉的人則可交流自如;或者離家之後不與成年人進行言語交流,而可與其他兒童進行言語交流。

  • 本病起病年齡男性早於女性,但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常於 3~5 歲隱襲起病,但症狀通常較晚發現,往往開始上學後才被發現。
  • 患者的神經系統檢查和智慧一般是正常的(僅有個別案例被報道為智慧偏低)。病前已獲得了語言的發展,有正常的語言理解與表達能力。起病後語言的表達在場景和物件上具有鮮明的選擇性。
  • 大部分患者伴有其他的情緒和行為問題。如社交中行為退縮;在家有明顯的違抗行為;少數可合併多動、抽動障礙、遺尿、遺糞和其他言語異常等問題。
  • 因在需要語言表達的場合不能言語,患者不能正常參加同齡人間的部分活動,常出現被同齡人恥笑和捉弄的現象,患者學習、社交等社會功能受到很大影響。
  • 首選心理治療,其次考慮藥物治療,只要治療及時,預後較好,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患者預後較差。

選擇性緘默症多隱匿起病,發病年齡較早,然而發現該症狀的時間都較晚,家長往往在兒童上學後才發現。

首次就診時,醫生會進行問診,結合心理測驗等檢查結果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患者在需要語言表達的場合不能言語,導致患者不能正常參加同齡人間的部分活動,常被同齡人恥笑和捉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功能受到影響,應及時就診。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醫生如何診斷選擇性緘默症?

  • 精神檢查:醫生會根據家屬提供的病史進行詢問,會提問患者的語言能力如何,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出現緘默不語,其他場景下的言語表達情況等。
  • 心理測驗: 如各項發育量表、韋氏智力測驗(幼兒、兒童、成人)等測驗患者的整體智慧及語言理解、表達能力;伴有的情緒行為亦可通過各項心理測驗,如耶魯抽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幼時語言能力發展怎麼樣,和同齡人比較是否有言語或智慧方面的延遲落後?
  • 通常是什麼樣的情境下不說話,日常在其他場合的表達交流能力怎麼樣?
  • 言語以外的輔助姿勢,如表情、手勢等的表達能力如何?
  • 否認存在興趣狹窄、行為刻板的表現?
  • 對不能說話的情景持續一段事件,熟悉後不說話的表現是否有改善?
  • 是否存在不願意上學的表現?
  • 患者近段時間情緒如何?
  • 以前是什麼樣的性格?
  • 父母兩邊三代以內的近親屬,有沒有得精神疾病的?
  • 如果已經開始治療,進行了哪些治療,療效如何?如正在服用藥物,是什麼藥物,怎麼服用,有無藥物副作用?

患者或家屬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 需要做哪些檢查?這些檢查準嗎?
  • 需要服藥嗎?
  • 是不是做做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不服藥就可以了?
  • 服中藥調理,是不是也可以?
  • 是不是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就好了?
  • 如果真有病,會遺傳嗎?
  • 換個環境,是不是就好了?

堅持進行已制定的心理治療方案,持之以恆。重視患者在日常生活和主要活動場所中的表現。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一般來講首選心理治療,其次考慮藥物治療。目前行為治療是被廣泛認可的一種有效心理治療方法。藥物主要選擇 5-HT(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心理治療

行為治療效果肯定,一般為首選治療方案。行為治療中,成功地進行分級暴露減輕患者的焦慮是關鍵一步。因同齡人的行為舉止對患者有積極影響,因此可採取小組治療。進行社交技能的訓練也是行為治理的重要內容,如觀摩錄影、角色扮演等方法。治療需要家庭、幼兒園或學校為主,需要治療師、父母、老師協作,共同制定治療方案。

認知治療可糾正患者對自己行為的錯誤認知,可降低患者講話時出現的焦慮,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精神分析是治療該症最早使用的方案,但因治療時程長,效果不肯定,目前應用侷限。對於疾病的發生與家庭關係或家庭功能不良相關,可採用家庭治療。可多種心理治療方法結合進行治療。

支援性心理治療亦是非常重要,可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消除不良刺激。治療中不過分強調語言的重要性,允許非語言方式交流,鼓勵參加集體活動。

藥物治療

對於一些難治性病例可考慮合併藥物治療。有研究發現,5-HT(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西汀可緩解症狀,從小劑量開始。也有開放性實驗及個案報道支援其他 5-HT(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如氟伏沙明也對選擇性緘默症有效。

  • 維持鞏固急性期所用的有效藥物治療至少 6 個月,防止已緩解的症狀復發,並使陰性症狀獲得進一步改善;
  • 對患者減少應激,提供支援, 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 增加患者適應日常生活的能力;
  • 進一步緩解症狀和鞏固臨床痊癒,促進恢復;
  • 監測藥物不良反應(如遲發性運動障礙、閉經、溢乳、體重增加、糖脂代謝異常、心肝腎功能損害等),根據療效與最少不良反應調整藥物劑量,提高治療依從性。

疾病發展和轉歸

該症只要治療及時,一般數月、數年後可恢復正常言語及社交功能,預後較好。部分患者發展為慢性過程,持續到青少年時期,極少數可持續到成年。有人格缺陷家族史的預後較差。

本病的病因與焦慮障礙有許多重疊,特別是與社交恐懼有相似性。不同的心理學派也對本病提出各自的假設。如行為學派認為此病是長期遭受負性強化而習得的一種行為,是一種行為抑制。

精神分析學派則認為是因為患者有未解決的心理衝突,如口欲期或肛欲期受阻,以緘默作為對抗口頭攻擊性衝動的防禦機制,以此懲罰父母或者置換為其他物件。

但目前總體傾向認為是由精神因素,作用於某些具有個性特徵的兒童而產生症狀,可能有以下幾方面的病因:

素質性因素

此類患者常常有某些特殊的素質和行為特徵,如膽小、過分害羞、退縮、迴避新奇、社交焦慮、被動攻擊、違拗等。患者的父母人格異常和精神障礙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家族中焦慮障礙發生率高。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Neurexin 家族成員之一的 CNTNAP2 基因出現常見遺傳變異,可能與本病有關。

發育性因素

目前認為本病無明顯器質性損害,但有觀點認為該病與發育不成熟有關。有以下證據支援:

  • 雖然語言功能已獲得,但一些兒童開始說話遲於正常兒童,並且起病後,部分兒童伴有其他語言問題。
  • 部分兒童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及其他異常變化。
  • 常伴有功能性遺尿、功能性遺糞等其他生長髮育有關障礙。

心理與家庭環境因素

  • 患者通常患有精神障礙、早年有創傷經歷(如遭受虐待)、父母易於出現攻擊性行為、父母婚姻出現危機、家庭處理危機功能遭到破壞等,是選擇性緘默的風險因素。有的兒童在與其他人特別是與成人建立關係的努力受到阻礙,以後則會將緘默作為處理人際關係的策略。有的兒童在家庭環境變遷或明顯的精神刺激後發病。
  • 近年來的研究則認為,大部分選擇性緘默的患者並沒有重要的個人、家庭和(或)環境創傷,素質性因素可能為主要的發病基礎。

選擇性緘默症在患者有正常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的基礎上,最為突出的症狀是其語言的表達在不同場景和物件有鮮明的選擇性,且這是特定情境下出現的一種障礙,而非一種隨意性行為。

常見的多為短暫性緘默,持續性緘默較少。症狀如下:

常見症狀

  • 患者在某些場合(如學校)拒絕講話,而在另外一些場合則能進行正常的言語交流。或者離家之後不與成年人進行言語交流,可與其他同齡人進行言語交流。
  • 與熟悉的人可交流自如,而不能與陌生人進行交流。少數患者表現相反,在幼兒園(學校)裡問一句說一句,而回到家中則保持緘默,一言不發。多數患者在公眾場合拒絕說話,不與人交流。
  • 有時可以用手勢、點頭、搖手等軀體語言代替言語進行交流,有時也可用書寫等方式來表達。有的則不表現緘默不語,而是為耳語。往往越是鼓勵其說話,越是緘默不語。

其他伴有的情緒和行為問題

  • 如患者多表現為害羞,社交行為退縮;
  • 有的在家裡順從、聽話,見到生人則緊繃著臉,毫無表情;
  • 有的在家中則有明顯的違抗行為;
  • 少數患者還合併有多動、抽動、遺尿、遺糞和其他言語異常等問題。

目前尚無明確的預防方法。如有高焦慮障礙患病率的家族或人格缺陷家族史,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言語情緒行為變化,儘量避免重大的生活事件的影響。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