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樣肉芽腫: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蕈樣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MF)源於記憶輔助 T 細胞,是原發性面板 T 細胞淋巴瘤(CTCL)中最常見的一個亞型,約佔所有面板淋巴瘤的 50%,低度惡性。

  • 國外報道,蕈樣肉芽腫年發病率約為 0.3/10萬。主要發生於老年人,平均發病年齡為 55 歲~60 歲,男女發病率之比為 1.6~2∶1,兒童和年輕人也可發病。
  • 病因與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研究提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和免疫因素與本病發生相關。
  • 臨床按皮損表現分為三期,分別為:斑片期(又稱蕈樣前期)、斑塊期和腫瘤期。皮損開始為斑片,逐漸發展為浸潤性斑塊,常經歷數年甚至數十年,最後進展為腫瘤,發生壞死破潰,可累及淋巴結、血液和內臟器官。
  • 早期皮疹通常缺乏特異性,可有紅斑、鱗屑性斑片、丘疹、苔蘚化、毛細血管擴張、色素增加或減少、面板萎縮、風團、水皰、紫癜等多形性皮疹表現。臨床可類似銀屑病、副銀屑病和魚鱗病等,易被誤診。
  • 持續存在的嚴重瘙癢症狀是本病的早期診斷線索,常規治療難以緩解。
  • 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一般按照本病的病情分期、患者年齡及健康情況選擇治療方案。早期主張採用面板區域性治療。系統性化療一般僅用於進展期伴有淋巴結或內臟受累的患者。
  •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體育鍛煉,以及良好的情緒和壓力管理,均利於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55~60 歲以上的老年人,長期反覆發生面板瘙癢,常規治療難以緩解者以及長期患“皮炎溼疹”,反覆就醫治療效果不佳,病情不斷進展,皮疹沒有做過面板病理檢查者,建議到醫院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老年人,長期反覆面板乾燥伴劇烈瘙癢,無季節性差別,加潤膚緩解。
  • 面板存在持續性斑片或斑塊。
  • 出現面板結節、腫塊。
  • 長期反覆的療效不佳且不斷加重“皮炎溼疹”者,伴有明顯脫髮現象時。
  • 持續性的紫癜或者水皰。

建議就診科室

根據不同時期症狀的嚴重程度選擇不同科室進行相應治療:

  • 面板科(紅斑期、斑塊期)
  • 血液科(斑塊期、腫瘤期)
  • 腫瘤科(斑塊期、腫瘤期)

醫生如何診斷蕈樣肉芽腫[1][2][3]

本病診斷必須是基於臨床表現和病理相結合的手段。一般根據 ISCL 以及 EORTC 的面板淋巴瘤特別小組提出的一項基於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免疫病理學和分子病理學方法和標準進行診斷和分期。

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和組織病理學指徵確診。早期診斷均需皮損組織病理活檢,並對本病進行評估。通過全面的體格檢查,特別是皮疹分期型別和受累程度以及有無淺表淋巴結腫大,同時還需進行皮損和腫大淋巴結的活檢、全血細胞分析及血生化檢查。

常見的輔助檢查包括:

  • 臨床肉眼檢查:做全身面板、毛髮和口腔粘膜檢。慢性反覆發生的皮膚髮紅、乾燥瘙癢或泛發性紅皮病表現的患者屬於疑似蕈樣肉芽腫。注意檢查有無腫大的淺表淋巴結。
  • 面板病理檢查:通過切削、換鑽或手術取材皮損組織進行病理檢查,具有確診意義。病理檢查包括普通病理、免疫病理及分子病理。早期皮損因病理改變不明顯,病理診斷率較低。對於一些臨床疑似病例,常需進行多點、多次病理檢查方能確診。腫大的淋巴結也應進行活檢。
  • 全血細胞分析及血生化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皮疹發生時間?有無瘙癢症狀?
  • 反覆發作有無規律?
  • 既往是否就醫?
  • 做過什麼檢查以及檢查結果如何?
  • 醫生診斷與治療情況?療效如何?
  • 既往身體健康情況?
  • 近期有無健康體檢?體檢結果如何?
  • 家人有無類似情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的本病?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面板病理診斷幾天出結果?確診機會多少?
  • 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治療藥物副作用如何?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出現什麼情況需要再次病理檢查?
  • 下次複診時間?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不用忌口。
  • 加強潤膚。
  • 積極配合醫生完成治療。
  • 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不熬夜、保持樂觀以及保證充足的睡眠。
  • 需定期就醫,複診複查。

早期可採用僅對症處理的“期待療法”或面板靶向治療。一般僅晚期患者考慮化療。治療目的是清除皮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增強患者免疫力並延長帶病生存率。治療原則應根據患者病情分期、年齡及全身情況而定。目前尚無統一的初始治療,不同專家的早期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許多療法可使疾病獲得時間不等的緩解。

ⅠA 期治療

  • 推薦面板區域性治療。
  • 區域性皮質類固醇治療。
  • 區域性氮芥或者卡莫司汀化療。
  • 區域性維 A 酸如貝扎羅汀凝膠治療
  • 區域性淺層 X-射線或電子束放療。
  • 中波紫外線(UVB)或補骨脂素聯合長波紫外線(PUVA)光療。

ⅠB 和 ⅡA 期治療

  • 以面板區域性治療為主。
  • 區域性氮芥或者卡莫司汀化療。
  • 區域性用皮質類固醇。
  • 全面板電子束治療(TSEBT)。
  • 光照療法(UVB 或 PUVA)。

ⅡB-Ⅳ 期治療

  • 多采用系統性治療藥物作為一線治療。
  • 全面板電子束治療、生物製劑(α 干擾素)/免疫療法、組蛋白去乙醯化酶(HDAC)(抑制劑、新的分子製劑如貝倫妥單抗-維多汀(BV)、單藥化療或聯合治療(全身性治療加區域性面板治療)等。
  • 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HCT),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可治癒晚期蕈樣肉芽腫治療手段。

疾病發展和轉歸

本病病程發展和轉歸因人、皮疹表現不同而異。一些患者的表現可能僅限於面板病變,數十年內病情時輕時重,進展極其緩慢。但也有部分患者,有較廣泛的面板浸潤、毛囊性病變或多發腫瘤。該部分患者病情較易出現迅速進展或發生面板外受累,且預後較差。一旦腫瘤發生,患者通常在數年內死亡。淋巴結受累正常結構消失、內臟器官受累以及出現T淋巴細胞轉化為臨床惡性腫瘤的轉化徵象,常見繼發感染和第二腫瘤。

蕈樣肉芽腫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2][3]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以及免疫功能的改變有關。

  • 遺傳因素:多種因素、逐步累積的遺傳異常導致淋巴細胞克隆性增生,惡性轉化,最終病情進展形成淋巴瘤。染色體的結構異常(如易位或缺失)可引起癌基因的啟用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腫瘤發生的重要分子基礎。
  • 環境因素:尚未明確的面板刺激傳遞(環境中變應原、持續性抗原)的慢性刺激也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抗原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工業石油產品等某些化學致癌劑的職業暴露與本病的發生有關,其與工業或環境因素之間的關係尚待研究。
  • 免疫因素:近期研究發現 CD8+ 細胞毒性 T 細胞(Cytotoxic T cells,CTL)在本病的抗腫瘤反應中,通過細胞毒作用分泌的干擾素(IFN-r)等細胞因子發揮關鍵性抗腫瘤效應。研究顯示,患者真皮浸潤細胞中具有高比例 CD8CTL 者生存率較高。

哪些人容易患蕈樣肉芽腫[1][2][3]

  • 55~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較女性患病率高。
  • 長期工業石油產品等某些化學致癌劑的職業暴露者。

典型的蕈樣肉芽腫按皮損特點分為三期,病程呈慢性進行性,自紅斑期進入斑塊期,最後發展至腫瘤期需達數年至數十年。皮損好發於軀幹,早期皮損缺乏特異性,常為皮炎溼疹樣表現。持續存在的嚴重瘙癢,常規治療難以緩解,往往是早期或唯一的自覺症狀。腫瘤期可發生腫瘤表面破潰、壞死以及淋巴結、血液和內臟器官受累。

蕈樣肉芽腫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包括:

  • 早期皮疹缺乏特異性,可為紅斑、萎縮性斑片、丘疹、魚鱗病樣乾燥鱗屑性斑片、毛周角化病樣丘疹、苔蘚化、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減退或者色素沉著、風團、水皰和紫癜等多種表現。
  • 皮損一般經過斑片期、斑塊期和腫瘤期三期。開始可能為侷限性或泛發性的斑片,萎縮性鱗屑性/非萎縮性鱗屑性斑片、大小形狀各異,持續或緩慢進展為浸潤性斑塊、小結節,最終可進發展成腫瘤和/或泛發性紅皮病。
  • 脫髮。
  • 瘙癢:常為早期或唯一的自覺症狀,長期持續存在,常規治療難以緩解。
  • 面板外症狀,包括淋巴結和內臟受累。

蕈樣肉芽腫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糜爛:因瘙癢搔抓而造成的面板破損。
  • 感染:因搔抓造成的面板破損而繼發面板感染。
  • 其他腫瘤:可以合併其他器官受累的第二腫瘤。

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手段。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不熬夜、保持樂觀以及保證充足的睡眠。一旦發現蕈樣肉芽腫,要全面檢查身體情況,早發現第二腫瘤。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