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心臟內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贅生物形成,病程為亞急性,持續數週至數月。
  • 本病的發病率國內外報道不一致,尚缺乏確切可靠的資料,國內報道為 1.7/10 萬~4.2/10 萬,國外報道為 1.6/10 萬~60/10 萬。近 30 年來,本病的發病率有所升高,與國內外心臟外科手術、人工心瓣膜的廣泛使用、介入性心臟診療技術開展,吸毒者經靜脈注射藥物成癮者(IVDA)的增多等因素有關。
  • 病原體以草綠色鏈球菌多見,其次為 D 族鏈球菌(牛鏈球菌和腸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其他細菌較少見。正常情況下,侵入血流的細菌能夠被機體防禦機制隨時消滅,不易引起亞急感染性心內膜炎。但當心內膜,特別是心瓣膜內皮損傷後,暴露出內皮下的膠原纖維,促進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沉著,形成無菌性血小板蛋白栓,加上該處表面粗糙不平,細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容易滯留其中,進而繁殖易引發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
  • 主要症狀和體徵包括髮熱、心臟雜音、周圍體徵、動脈栓塞、貧血、疲勞、脾大。
  • 主要使用大劑量的抗生素靜脈注射治療,去除菌血症的潛在來源,有時需要行心臟瓣膜手術。
  • 本病會引起心臟瓣膜損害、心力衰竭、心肌膿腫,本病的近期和遠期病死率仍然很高。

當患者出現低熱、乏力、消瘦時應當及時就醫;嚴重時,例如呼吸困難、胸痛,應當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由於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罕見的臨床疾病,且臨床症狀和其他心臟疾病類似,因而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也極容易誤診或漏診。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患者出現 1 周以上不明原因的發熱。
  • 乏力。
  • 消瘦。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
  • 胸痛。
  • 腹痛。
  • 偏癱。
  • 血尿。
  • 大汗淋漓。
  • 煩躁不安。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心血管內科
  • 心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當醫生懷疑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時,將通常進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在有心臟瓣膜異常情況後,需要進一步通過細菌血培養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超聲心動圖:心臟瓣膜上的贅生物可由超聲心動圖探得,能發現贅生物所在部位、大小、數目和形態,對診斷該病很有意義。
  • 細菌血液培養:細菌血培養陽性是診斷該病的直接證據。
  • 血常規:是診斷細菌感染的常用指標,對診斷該病很有意義。
  • 血沉:約 90% 病例增高。如屬正常,多不支援感染性心內膜炎。用以輔助診斷該病。
  • 尿常規:半數患者有血尿和蛋白尿,肉眼血尿提示腎梗死,有時可見管型和大量蛋白尿,提示腎損害或合併免疫複合體腎小球腎炎。對於診斷合併了腎栓塞的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有特殊意義。
  • 類風溼因子陽性:病程超過 6 周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約半數病例類風溼因子陽性,且與病情程度有關。此外,梅毒血清反應亦可陽性。這些都對診斷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很有意義。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既往有哪些基礎疾病?
  • 是否藥物成癮?
  • 是否近期有過手術?
  • 有沒有身體感染的表現?
  • 發病多長時間?
  • 有哪些表現?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疾病發病原因?
  • 有沒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 能自愈嗎?
  • 我該如何選擇治療方案?
  • 會不會有後遺症?併發症?
  • 會復發嗎?
  • 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每日務必注意觀察傷口有無滲血、滲液、發紅、臭味、流膿等。若有上述情況及時到醫院就診。
  • 用藥注意事項:治療用華法林,若使用中出現無痛性牙齦出血、大面積皮下出血、血尿、便血(黑便),女性月經突然變多等,應及時停藥並及時就醫;在使用利尿劑的同時往往會使用氯化鉀,當出現心臟不適、憋悶時,及時停藥並就醫。
  • 定期複查:瓣膜置換術後三個月應到醫院進行一次詳細的檢查,包括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片、凝血指標等,根據檢查結果調整用藥,醫生會給出今後生活工作的健康指導。以後每年系統檢查一次。
  • 飲食:若為手術患者,術後可開始補充高蛋白飲食;出院後,早期可少量多餐,逐漸過渡到術前的正常飲食習慣即可,飲食不宜太鹹,建議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製品,魚肉等。
  • 運動(手術患者):一般來講,瓣膜置換術後三個月以內以靜養為主,三個月後檢查心功能恢復滿意,則可開始逐步恢復正常活動強度,以不感到勞累、心慌氣短為宜。
  • 運動(非手術患者):對於非手術患者,醫生會根據患者的檢查情況給予合理建議,一般活動強度以不感到勞累、心慌氣短為宜。
  • 其他:平時應該預防感冒;戒菸限酒。

一般情況下,本病應先進行內科治療,待病情穩定或治癒半年後,視病情程度再考慮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抗生素: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是本病首要的治療措施。此類藥物的作用是控制感染,減少心內膜贅生物的形成,減輕心臟瓣膜和細菌感染對機體的損害。常用藥物有慶大黴素、頭孢菌素類、喹諾酮類。
  • 阿司匹林:該藥的作用是抑制血小板凝聚。
  • 抗凝藥:此類藥物的作用是通過影響凝血過程中的某些凝血因子,阻止凝血過程的藥物,常用藥物有肝素、華法林等。
  • 利尿劑:此類藥物的作用是在該病引起心衰時,能夠通過利尿劑迅速降低心臟前負荷,保護心功能。
  • β 受體阻滯劑:此類藥物的作用是在該病引起心衰時,能夠通過負性調節作用使心臟休息,保護心功能。

手術治療

心臟瓣膜置換術:對於無法藥物控制的患者,可考慮心臟瓣膜置換的手術療法。心臟瓣膜置換術是採用合成材料或生物材料製成的人工瓣膜,替換受損的心臟瓣膜的手術,能使患者重獲正常的心臟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疾病自然發展、不接受正規治療,則患者心臟瓣膜會被逐漸破壞,心臟功能逐漸下降,患者開始出現心衰的各種症狀,如呼吸困難、疲乏無力、腹脹、下肢水腫等。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心臟瓣膜受損可獲控制,臨床症狀有所改善。早期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對於較嚴重的患者需要及時更換人工瓣膜。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微生物感染:幾乎所有病原微生物均可引起感染性心內膜炎,但草綠色鏈球菌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最主要的致病菌。

哪些人容易患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靜脈藥癮吸毒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自體心臟瓣膜病變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患者。
  • 人造瓣膜置換術後的患者。

患者常有低熱、乏力、消瘦等非特異性症狀,也可因頑固性心衰或心內膜炎的併發症就診。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體徵有哪些?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發熱:熱型多變,以不規則發熱為多見,也可表現為間歇熱或弛張熱,不少病例表現為低熱,可伴畏寒或多汗。近年來隨著早期使用抗生素有關,高齡患者可能與反應性差,不少患者無發熱。所謂“間歇熱”即反覆出現的體溫驟然升高(可達 39℃以上),又在數小時內快速下降並持續數天的這種發熱的“發熱迴圈”。所謂“弛張熱”即又稱敗血症熱、消耗熱,是指體溫常在 39℃以上,波動幅度大,24 小時內波動範圍超過 2℃,體溫最低時仍高於正常。
  • 乏力、消瘦。
  • 杵狀指(趾):多在發病 1~2 個月以後出現,且無發紺(面板或黏膜呈現的青紫色),這可以作為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特徵之一。
  • 栓塞與血管病變的表現:
    • 瘀點:一般位於胸、頸、四肢、眼結膜及口腔黏膜的紫色針尖大小的點,瘀點常成群出現,亦可散在發生,壓之不褪色,持續數天後消退,並常反覆出現。
    • Osler 結:是一種位於指腹部、豌豆大小、紅色或紫色的結節,有疼痛的感覺。
    • janeway 結節:是一種位於手掌及足底的 1~4 毫米無痛性的紅斑,觸之會出血。
    • 血管栓塞導致的一系列表現:非常重要,往往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特徵,可以引起患者的腦、腎、脾、心臟、肺和肢體等多處栓塞,動脈栓塞症狀取決於它栓塞的部位,引起相應表現,如腦動脈栓塞會引起一側肢體偏癱、失語;冠狀動脈栓塞引起心絞痛、心肌梗死的症狀;腸繫膜上動脈栓塞引起腹痛、便血癥狀;腎動脈栓塞會有血尿表現;下肢動脈栓塞會有腿痛表現等。
  • 心衰:患者可有心慌、運動後或靜止時呼吸困難,咳嗽(甚至咳出粉紅色痰)不能平臥、喘息、煩躁等表現。

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衰:心衰是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主要死因。
  • 心律失常:嚴重心律失常已成為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
  • 心肌和/或心包膿腫及感染性動脈瘤。
  • 各臟器栓塞和神經精神方面的併發症。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針對可變的因素:
    • 遠離毒品;
    • 去正規的口腔門診就診;
    • 加強鍛鍊,避免感冒。
  •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在泌尿道和消化道等有感染風險的手術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