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毛細血管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良性腫瘤。

  • 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又名嬰兒型血管瘤,人群發病率約為 1%~2%。
  • 本病是一種先天發育的異常,血管在形成過程中每個階段均可發生腫瘤。
  • 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眼瞼毛細血管瘤、眼眶毛細血管瘤、結膜毛細血管瘤、視網膜毛細血管瘤及視乳頭毛細血管瘤。
  • 根據腫瘤大小、發生部位和進展情況的不同,可出現上瞼下垂、弱視、斜視、散光、眼球突出、視力減退及眼球運動障礙等症狀。
  • 如腫瘤範圍小,可單純觀察;如引起併發症,可考慮保守治療;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少數病例,可考慮放射或手術治療。
  • 可引起上瞼下垂、弱視、斜視、散光、眼球突出、視力減退及眼球運動障礙等症狀。
  • 由於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目前尚無明確的預防方法。

家長髮現孩子眼瞼有紅色、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有所增大,或成人出現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視力下降時,需於眼科門診就診。就診時醫生會根據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現兒童眼瞼有紅色、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有所增大。
  • 出現眼球突出、眼球移位或眼球運動障礙。
  • 視力下降,視野缺損。

建議就診科室

  • 眼科

醫生如何診斷眼部毛細血管瘤?

表淺的眼部毛細血管瘤容易通過臨床表現進行診斷,深部的腫瘤則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影像學檢查:

  • 超聲檢查:超聲影象與組織學改變相對應,毛細血管瘤為一種浸潤性病變,間質少,B 型超聲顯示病變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楚。超聲還顯示腫瘤的侵犯範圍和深度,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發現供血血管及腫瘤內迴圈情況,顯示為瀰漫性紅藍血流,以及快速流動的動脈頻譜圖,是一種特徵性超聲表現。
  • CT 平掃或增強掃描:皮下毛細血管瘤顯示眼瞼腫脹和密度增高;位於眼球和骨壁之間的病變,輪廓較清,形狀不規則,或分葉狀,與眼球分界不清,增強掃描可強化。
  • MRI(磁共振成像):可以更清楚的顯示腫瘤輪廓,需要手術的患者,術前應進行 MRI 檢查。

術後病理

肉眼觀察缺乏囊膜,實質呈灰白色顆粒狀,易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確認腫瘤的性質及型別,排除其他型別的眼眶腫瘤。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孩子出現眼部腫物的?
  • 腫物生長迅速嗎?
  • 孩子哭鬧時腫物是否有明顯增大?
  • 眼部是否有突出?視物是否出現重影?
  • 最近是否出現明顯的視力下降?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長眼部毛細血管瘤?
  • 是惡性的嗎?需要立即治療嗎?可以自行消退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術後存在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以後如何預防再次發生?

對於暫時無須進行治療的兒童,家長應注意觀察腫瘤的生長速度,決定手術時機。

  • 家長可用筆畫出腫瘤的直徑,用尺子測量並記錄,每三個月做一次測量,如果發現囊腫生長過快或引起併發症,則應考慮進行治療。
  • 患者也可以每 3~6 個月進行門診隨診,由醫生觀察腫瘤是否發展,決定是否施加進一步干預。

根據毛細血管瘤的生長位置和發展快慢,可選擇不同治療方法。

觀察

在眼瞼腫瘤較小,發展較慢或停止,不影響視力或外觀的情況下,可不予任何治療,靜待其自行消退。

藥物治療

對於體積不是很大的眼瞼毛細血管瘤,根據具體病情,可以嘗試性地採用區域性藥物注射治療。常用的藥物有:

  • 皮質類固醇療法:可口服或腫瘤內注射皮質類固醇。
  • 硬化劑瘤內注射:用於腫瘤較小的皮下病變。
  • 抗癌藥瘤內注射。

冷凍和鐳射照射

用於發生在眼瞼表層的,體積較小的毛細血管瘤。

放射治療

小劑量放射治療對防止腫瘤增長,促使病變萎縮,有肯定效果。

手術治療

  • 毛細血管瘤無囊膜,與正常結構界限不清,且手術出血較多,廣泛切除易損傷功能結構,除非以上治療方法不能實行或無效;眼瞼遮蔽瞳孔影響視覺發育;眼球突出、角膜暴露;壓迫視神經、視力減退,具有以上情況才考慮手術切除。
  • 根據具體病情,在保留眼部相關組織功能的情況下,儘可能對腫瘤組織進行切除,以改善病情,降低複發率。
  • 如腫瘤邊界未能完全切除,在術中冷凍可避免復發。

疾病發展和轉歸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良性腫瘤,有些患者在生長過程中可自行消退。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先天發育異常所導致的良性腫瘤,是血管在胚胎髮育過程中,由多種細胞成分構成的多源性腫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該腫瘤是一種先天發育異常所導致的良性腫瘤。
  • 血管的形成,從單一的內皮細胞至大動、靜脈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每個階段均可發生腫瘤。
  • 毛細血管瘤是由血管內皮細胞形成的管腔,和血管外皮細胞構成,常被視為迷芽瘤(在胚臺發育過程中,體內某些組織可離開其正常部位,而到一些不該存在的部位,稱組織異位或迷芽,該迷芽組織形成的腫塊作稱迷芽瘤)。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的良性腫瘤,幾乎不會發生惡變,也很少影響眼部以外的組織。根據腫瘤的生長位置不同和範圍大小,可出現上瞼下垂、弱視、斜視、散光、眼球突出、視力減退及眼球運動障礙等症狀。

眼部毛細血管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根據毛細血管瘤發生部位和大小的不同,其症狀有所不同。

  • 眼部毛細血管瘤多發生於嬰兒出生後的 3 個月內,隨後的 3 個月增長較快,尤其是原發於眼瞼面板者,有時 1~2 個月內即可波及大部分眼瞼和麵頰部,多數患者於 1 歲之後病變停止,且有自發消退傾向。
  • 眼瞼表層毛細血管瘤的發生僅限於真皮內,多開始於上瞼內側皮下,多發生於出生後的 1 個月以內,隨後的 1 個月發展較快,可單發於眼瞼面板,也可多發見於身體其他部位。腫瘤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稍隆起,呈鮮豔的深紅色,表面有許多小凹陷,如同草莓樣,故名草莓痣或草莓狀血管瘤。病變較小者僅呈點狀,大者可波及全眼瞼及顏面部,以手指壓迫可褪色,手指離去後又恢復紅色,輕度擦傷和搔抓可引起出血。病變自行消退過程中,首先血管瘤變薄,中央部出現正常面板或放射狀褪色斑,自發消退後一般不影響外觀。
  • 眼瞼深層毛細血管瘤常侵犯眼瞼深層及眶隔之後,也有少數病例的病變限於眶內周圍及中央間隙,多發生於上瞼內側,區域性肥厚或扁平隆起,面板或結膜透見紫藍色腫物,哭鬧時腫物增大,顏色更為明顯,捫診腫瘤表面光滑,邊界不清楚。若腫瘤發展可致全上瞼軟性腫大,瞼裂閉合,上瞼不能上舉,遮蓋瞳孔,影響視覺發育。如不及時治療,可引起弱視和斜視。
  • 眼眶毛細血管瘤多位於眶內上象限,向前推移眶隔可致上瞼前隆,眼球向下移位。
  • 若腫瘤位於眼眶深部,往往出現進展較快的眼球突出、腫脹、視力減退和眼球向腫物方向運動障礙。
  • 若累及結膜,結膜毛細血管瘤可表現為反覆性結膜出血。

眼部毛細血管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眼部毛細血管瘤引起的併發症主要與瘤體增大佔位有關。

常見併發症包括:

  • 上瞼下垂,引起弱視、斜視、散光等。
  • 眼球運動障礙,複視(指兩眼看一個物體時感覺為兩個物像的異常現象)等。
  • 眼球突出。
  • 壓迫視神經,視神經萎縮。

眼部毛細血管瘤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目前沒有明確的預防方法,與母親孕期的飲食、用藥等因素沒有明確關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