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眼睛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大腦通過視覺的方式獲取大部分資訊。眼部的結構精密複雜,主要包括眼球、神經、血管,及其周圍附屬的眼瞼、肌肉、淚腺等組織。假如眼部有某種型別的細胞出現過度增殖,就會形成眼部原發性腫瘤。其中原發性惡性腫瘤在臨床較為少見,更常見的是其它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眼部,形成繼發性惡性腫瘤。

主要的眼部腫瘤型別包括:

  • 眼部原發性惡性腫瘤:起源於眼部細胞發生癌變,臨床較為少見。
    • 眼部黑素瘤:這是成年患者中最常見的眼部惡性腫瘤。源於眼部的黑素細胞發生癌變。通常症狀不明顯,且病灶可位於肉眼無法直接看到的部位,患者在早期很難察覺。
    • 眼部淋巴瘤:屬於一種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源於淋巴細胞癌變。該病多見於成年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群。大部分的惡性程度較低,病情進展較為緩慢。
    • 眼瞼基底細胞癌:這是我國最常見眼瞼惡性腫瘤(約佔 90%),多見於中老年人。源於眼瞼部位的基底細胞發生癌變,通常初期為小結節,富含黑色素,生長緩慢。隨病程進展可逐步侵犯周圍組織,但極少發生遠處轉移。
    • 視網膜母細胞瘤:這是兒童患者中最常見的眼部惡性腫瘤。源於眼部的視網膜母細胞發生癌變,該病約 1/3 的患者可雙側同時發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但病情進展較為迅速,如果未經及時治療,患者可在短期內死亡。
  • 眼部繼發性惡性腫瘤:相較於原發性惡性腫瘤更為常見。該病是由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所致,例如乳腺癌、肺癌、腸癌等。此類患者的總體病情非常嚴重,甚至已經難以控制,生存時間較短。
  • 眼部良性腫瘤:由眼部細胞增生所致,但波及範圍有限,不會形成失控的惡性增殖,也不會侵襲周邊組織器官。

就診科室

  • 眼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病史、治療史、日常用眼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時間、進展趨勢、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患兒家長的情況:工作環境、母親在懷孕過程中是否有異常。
  • 眼科檢查:
    • 觀察患者的眼部是否有腫塊、腫脹、充血,或其他病變跡象。
    • 使用各種眼科裝置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深部觀察。
  • 血常規檢查:檢查血紅蛋白濃度、各種型別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血生化檢查: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炎症,並評估肝、腎功能。
  • 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核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可以觀察眼部腫瘤的位置、體積,並評估體內各處臟器、骨骼的病變情況,瞭解腫瘤細胞波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
  • 組織活檢:醫生會將手術切除的病變組織送到病理科進行化驗,對腫瘤細胞的具體型別進行鑑別。
  • 染色體和基因檢測:
    • 熒光原位雜交:判斷細胞的染色體上是否存在已知的基因突變型別。
    • 基因檢測:篩查是否有腫瘤基因突變或其他遺傳病的特徵性突變。

眼部腫瘤患者應注意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改善個人衛生,避免感染風險;確保充分休息、營養均衡。

  • 用藥注意事項:化療藥物可引發噁心、嘔吐、乏力、頭暈、發燒、脫髮、睏倦、肢體麻木/疼痛、反應遲鈍等不良反應,若症狀嚴重、無法耐受應及時複診,以便於醫生調整劑量或改變用藥方案。
  • 放療注意事項:放療後可能出現區域性面板紅腫、水泡或全身疲乏等不良反應,一般在治療開始後 2~3 周出現,如不良反應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手術注意事項: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現在義眼的工藝水平可以實現假眼球靈活的移動和轉動,所以患者可以放心使用,不必有過大的心理壓力。
  • 複查:由於患者採用不同的放、化療方案或移植方案,因此務必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查,觀察病情變化趨勢。通常,在起始階段需要每 2~4 周複查 1 次;若療效良好,病情穩定,則可以延長間隔,每 3~6 個月複查 1 次。
  • 養成衛生習慣:勤洗手,推薦使用含有殺菌劑成分的洗手液;保持臉部清潔,洗臉毛巾應每天高溫煮沸或微波殺菌處理。定期更換枕套、被套,經常晾晒枕頭和被子。
  • 戒菸戒酒:香菸的煙霧中存在大量有害成分,可造成全身性的危害。酒精也可能對細胞造成損傷,還可能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甚至發生毒副作用。
  • 確保營養均衡:確保日常飲食營養均衡,有足量的水果、蔬菜、魚類和堅果,同時要適當補充熱量和水分。但要控制用鹽量,避免過於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總體治療目標是儘可能徹底殺滅或清除腫瘤細胞,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保全視覺功能。醫生會根據患者的身體耐受狀況、疾病型別、進展階段、併發症情況,以及個人意願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觀察等待

對於進展非常緩慢的眼部腫瘤患者,如果腫瘤體積還很小,沒有出現明顯症狀,就不需要馬上開始治療。醫生可能會選擇觀察等待,密切監測,根據診療路徑或臨床指南制定的標準,待病情進展至一定階段,再開始啟動治療方案。

眼部良性腫瘤如果不影響視覺和其他功能,且患者沒有美容需求,也可以採取密切監測的方案。

放射治療

放療是應用高能量射線來摧毀惡性腫瘤細胞。適用於體積較小的眼部惡性腫瘤患者,通常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從而避免摘除眼球。

常見的放療方案包括:

  • 放射敷貼器近距區域性放射治療:在一個小型容器內建入放射源,隨後將其敷貼在患者的眼部位置,直接針對性的殺滅此處的惡性腫瘤。通常需要佩戴 1 周左右。
  • 常規放療:採用放療儀器直接針對眼部進行放射治療,一個療程大致需 1 周完成。

化療藥物

化療藥物可以殺滅快速增殖的惡性腫瘤細胞,常用藥物包括卡鉑、順鉑、美法侖、環磷醯胺、阿黴素、長春新鹼、依託泊苷等。

通常以聯合化療方案進行治療,通過靜脈輸注方式給藥。此外,還可以針對眼部病變組織進行區域性用藥,提高該處的藥物濃度,更有效的殺滅腫瘤細胞。

手術治療

  • 區域性切除手術:如果惡性腫瘤侵犯的範圍有限、體積較小或良性腫瘤患者有美容要求,醫生會將腫瘤及其臨近組織區域性切除,從而保留大部分的眼部功能。
  • 眼球整體摘除手術:如果惡性腫瘤病情嚴重,體積較大,壓迫周邊組織或神經,造成眼部劇痛,則需要將眼球整體摘除。此後,醫生會給患者植入義眼,改善外觀。
  • 術前放、化療:在手術前,通過放、化療縮小腫瘤組織的體積,降低手術切除的難度。
  • 術後放、化療:在手術後,通過放、化療儘可能清除患者體內殘留的腫瘤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其他治療方案

  • 鐳射治療:使用鐳射的熱量直接殺滅腫瘤細胞;或採用鐳射燒灼破壞腫瘤部位的血管,使其無法供應營養和氧氣。
  • 冷凍療法:採用極度低溫破壞腫瘤組織,導致其壞死。但此類療法僅限於部分位於眼球外側或位於面板、粘膜部位的腫瘤。

適用於體積較小的惡性腫瘤或良性腫瘤患者,也可以與放療或其他療法聯合使用。

至今為止,眼部腫瘤的確切病因及其形成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除了伴有某些先天性基因缺陷之外,假如受到各種危險因素的誘發,也可能導致患病風險顯著上升。因此,眼部腫瘤的發生、發展很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參與的結果。

引發眼部腫瘤的先天性因素

  • 人種:
    • 白人;
    • 眼球淺色:藍色或綠色。
  • 伴有遺傳性疾病:
    • 發育不良痣綜合徵;
    • 眼真皮黑素細胞增多症。
  • 父母在備孕或懷孕期間發生下列情況,可能會提升胎兒發生視網膜母細胞瘤的風險:
    • 受到較大劑量的輻射;
    • 長期暴露於較高濃度的化工原料、有機溶劑或汽油等有毒有害物質。

引發眼部腫瘤的獲得性因素

  • 長期受到紫外線輻射:
    • 從事農業、礦業、建築等,需要長期在室外工作的人群。
    • 人為接受紫外線照射,以獲取美黑效果。
  • 免疫功能受損或衰退:
    • 體內病毒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艾滋病患者。
    • 長期大劑量使用免疫抑制劑,例如糖皮質激素、腫瘤壞死因子拮抗劑等。
    • 老年人,尤其是超過 70 歲的人群。

眼部腫瘤可見於不同年齡段的人群。腫瘤的性質複雜多樣,症狀嚴重程度輕重不一,病情進展過程存在非常顯著的差異。

  • 根據眼部腫瘤病灶所在位置:
    • 有些位於較為顯眼處,在剛出現時就會被患者察覺。
    • 有些位於眼睛內部,可能直到病情非常嚴重才會出現症狀。
  • 眼部惡性腫瘤的進展過程也呈現較大的差異性。
    • 視網膜母細胞瘤、眼部繼發性腫瘤的惡性程度較高,病情進展較為迅速,病情嚴重者甚至可能在短期內死亡。
    • 虹膜黑色素瘤、眼部淋巴瘤、眼瞼基底細胞癌的病情進展緩慢,早期診療的預期效果較好。
  • 眼部腫瘤所導致的常見症狀包括:
    • 視覺異常:例如感到眼前有閃光、飛蚊、薄霧。
    • 視野缺失:與正常情況相比,眼睛可以看到的範圍縮小了。
    • 視力減退:短期內視力下降嚴重,視物模糊。
    • 部分割槽域出現腫脹、疼痛、充血。
    • 隨著腫瘤逐漸增大,可觸及眼部腫塊。
    • 若腫瘤壓迫周圍組織,可造成眼球突出,無法控制眼瞼或眼球的運動。
    • 眼部黑素瘤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可以向眼睛四周擴散,或發生遠處轉移,例如肝臟、肺部和骨骼。

眼部腫瘤的病因尚未明確,難以採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根據已知的危險因素,下列方法或許有助於降低發病風險:

  • 避免在日光下暴晒。陽光強烈時外出必須做好全身防護,戴帽子、墨鏡,穿長袖、長褲。
  • 伴有艾滋病毒感染者,應接受規範治療,維持病毒水平長期處於抑制狀態。
  • 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劑長期治療的患者務必遵醫囑用藥,切勿隨意加量。
  • 老年人和其他高危人群應每年定期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眼部的異常情況。
  • 計劃近期生育者,應避免接觸放射源、化工原料、有機溶劑或農藥等有毒物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