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源性疼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腰椎間盤源性疼痛(discogenic pain),曾被稱為“腰椎間盤紊亂”。之所以稱之為“紊亂”,是因為在過去,往往是在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出現疼痛等症狀。但近年來,學界不斷探究椎間盤源性腰痛的病因,進行基礎研究及影像學研究等,並獲得了一些突破,因此才對此病的認識更加清晰。

腰椎間盤是連線在相鄰的兩個腰椎體之間的圓盤狀纖維軟骨組織。人體有 5 個腰椎間盤,它們由圓盤外側的纖維環和中間的髓核所組成。正常情況下,中間的髓核組織由柔軟、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所構成。成年後,由於慢性勞損等因素,椎間盤逐漸退變,外周的纖維環破裂,中間的髓核組織就會經破裂的纖維環進入椎管內。而椎管內容納著大腦控制四肢運動和感覺的神經系統。這部分脫出的髓核組織,雖然也是人體本身就存在的組織,但對於椎管內的環境而言,它們可是“外來物”。於是,它們會在區域性產生刺激,導致疼痛,即表現為腰痛。

  • 椎間盤源性腰痛為臨床常見疾病,多發於青壯年,男性所佔比例高於女性。近幾年,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並有年輕化特點,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
  • 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典型症狀是下腰部中線區域的疼痛。有時疼痛區域可以擴充套件至兩側臀部。長距離行走或久坐後症狀加重,臥位休息後常不能立刻緩解。查體時,棘突部位(腰部正中線上的骨性突起)有明顯的壓痛。
  • 嚴格意義上的椎間盤源性腰痛是由於一個或多個椎間盤出現異常,釋放出引起疼痛的化學物質,進而引起腰痛。此種疼痛多在體力活動,特別是增加腰椎壓力(如彎腰持重物)的動作時加重。
  • 椎間盤源性腰痛隨著退變的發展,纖維環破裂加重,範圍變大,就會波及纖維環外側的神經根,出現所謂的“根性疼痛”。這時就會演變成腰椎間盤突出症。如果腰痛反覆發作並持續加重,或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下肢肌肉無力等,需引起警惕,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 大多數情況下,在家採取一些自我緩解措施,例如避免體力活動、臥床休息、熱敷等即可緩解,無需就醫。也可以使用一些非處方的止痛藥,例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緩解疼痛,但需注意用藥安全。如果症狀嚴重,可經醫生評估後採取手術治療,例如人工椎間盤置換術,以及各種微創治療方法,如熱療、鐳射、射頻等。
  •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避免體力活動,尤其要注意糾正不良姿勢;還要避免可能的誘發因素,例如彎腰搬重物、久坐、吸菸等。

何時就醫?

雖然大部分的腰椎間盤源性疼痛並不嚴重,但如果反覆發作並持續加重,或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下肢肌肉無力等,就需要引起警惕,及早就醫。

此外,腰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引起腰痛的疾病很多,如內科、婦科、泌尿科、神經科的某些疾病,都可引起腰痛。而盤源性疼痛可能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相混淆,因此一旦出現腰痛,需要及時就醫,由專業醫生進行診斷和鑑別,從而制定合理的治療決策。

就診科室

  • 骨科(脊柱外科):如果反覆發作並持續加重,或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下肢肌肉無力等,應及時於脊柱外科就診(部分醫院沒有設立脊柱外科,可就診於骨科)。
  • 中醫科:症狀輕微,病史較短,可於中醫科就診,醫生可能會採取按摩、理療等。
  • 康復科:症狀輕微,病史較短,也可於康復科就診,醫生可能會提供理療和康復方面的指導。
  • 泌尿外科:腰痛伴排尿異常,或既往有泌尿系統疾病(如尿路結石)等,可於泌尿外科就診。
  • 婦科:對於女性患者,除腰痛之外,如果還伴有婦科症狀,比如分泌物異常、月經異常等,須及時到婦科就診。
  • 腫瘤科:對於腫瘤患者,如果出現腰痛,須及時於相應腫瘤的對應臨床科室(如前列腺癌到泌尿外科就診)或腫瘤科就診,以排除腫瘤的腰椎轉移。

就醫前準備

就診前事先準備好以下資訊,有助醫生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疾病。

如果是突然出現的腰痛(急性),請回憶:

  • 腰痛何時開始?
  • 腰痛開始時在做什麼?

如果是持續性腰痛(慢性),請回憶:

  • 腰痛何時開始?
  • 近期或者既往是否腰部外傷或者過度活動病史
  • 曾服用過什麼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如何?
  • 發生腰痛的頻率如何?
  • 腰痛通常持續多久?
  • 具體什麼部位發生腰痛?
  • 描述一下腰痛的疼痛情況(脹痛、鈍痛、銳痛、刀割樣疼痛等),疼痛的程度如何?
  • 腰痛通常如何開始及如何變化?
  • 伴隨腰痛是否出現其他症狀?是否伴有其他不適感:比如發熱等全身症狀,排尿異常等。
  • 針對女性患者,腰痛與月經週期是否有關?
  • 自己認為腰痛由什麼引起?
  • 嘗試過哪些自我緩解措施,效果如何?
  • 是否使用過外敷膏藥、理療等治療方法,是否有效?如有效,好轉程度如何?
  • 是否有其他病史,例如泌尿外科疾病、婦科疾病或者腫瘤病史。
  • 是否曾經因此而就醫,最後一次相關檢查是什麼時候?

不妨列個清單,記下這些有用的資訊,以提高就診時的醫生問診效率和準確度,這將有助於您的診斷和治療。

常用檢查

  • 體格檢查:醫生會對腰痛病人進行全面、細緻的體格與神經系統檢查。
  •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等檢查,有助於排除因感染性疾病等引起的腰痛。
  • 影像學檢查:
    • 普通 X 線攝片和 CT,通常可表現為基本正常。
    • 磁共振(MRI)是最常做的影像學檢查,對盤源性病變的程度及位置的診斷有重要幫助。若 MRI 檢查沒有異常改變,則 95% 的病人可以排除椎間盤源性疼痛。而當患者為年輕人、有明確的外傷史、持續性腰痛超過 4 個月以上、MRI 顯示椎間盤訊號異常時,則診斷意義很大。
    • 椎間盤造影術是椎間盤源性疼痛最重要的診斷方法。椎間盤內注射生理鹽水後,能夠誘發主觀感覺的腰痛。但因為對操作者的要求較高,並且具有創傷性,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臨床醫師不安排該檢查。
  • 鑑別診斷:以下疾病也會引起腰痛,容易與腰椎間盤源性疼痛相混淆,需要專業醫師進行鑑別診斷:
    • 腰椎管狹窄症:間歇性跛行是典型症狀。患者步行一段距離後,下肢出現酸困、麻木、無力等感覺。必須蹲下休息緩解後,才可以繼續行走。但騎自行車時可無症狀。體格檢查可以無明顯異常。MRI 檢查可以幫助區分。
    • 腰椎滑脫:是由於先天性發育不良、創傷、勞損等原因,造成相鄰椎體骨性連線異常,從而發生上位椎體與下位椎體部分的“錯位”。這一疾病除了導致腰骶部疼痛外,還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疼痛可在勞累後出現,或於一次扭傷之後持續存在。站立、彎腰時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或消失。X 線可以幫助明確診斷。
    • 腰椎感染性疾病:比如腰椎結核,患者往往有全身症狀,如午後低熱、夜間盜汗、消瘦,以及伴有較長期的腰部持續性鈍痛。體格檢查可見腰部保護性強直,所有活動受限。實驗室檢查顯示血細胞沉降率(血沉)增快。X 線平片可顯示骨質破壞程度。綜合症狀、體徵和影像學檢查,可與腰椎間盤突出症鑑別。
    • 泌尿系統疾病:比如尿路結石,結石可刺激尿道產生疼痛,多表現在腰背部,可能會與盤源性腰痛產生混淆。但這種疼痛可能伴有血尿等異常情況,可通過彩超、CT 等檢查區別。
    • 婦科疾病:比如婦科炎症,也會產生腰痛不適感,往往伴有婦科系統的其他異常,可通過彩超及婦科檢查加以區別。
    • 脊柱腫瘤:一般為老年患者,可有身體其他部位的原發腫瘤病史,持續夜間疼痛。X 線和 CT 等檢查可以確診。

治療原則

  • 儘量保守治療:對於症狀較輕、病史較短的患者,先行保守治療,積極處理症狀。
  •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腰痛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引起腰痛的疾病很多, 如婦科、泌尿科的某些疾病都可引起。盤源性腰痛可能會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腰痛相混淆,因此需要及時就醫,請醫生從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明確病因後再進行對症治療。
  • 合理使用止痛藥:一般先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複方製劑)控制疼痛。疼痛嚴重時,可在專科醫師指導下服用麻醉性止痛藥(曲馬多等),並聯合外敷膏藥、物理治療等。
  • 手術治療:症狀嚴重時,可經專科醫師評估,採用手術治療。一般來說,反覆發作且持續性加重,或出現下肢的放射性疼痛、下肢肌肉無力等表現時,可能已經發展成腰椎間盤突出症了。若此時經過保守治療還得不到緩解,就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需要前往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經專科醫師評估看是否需要手術。具體的手術治療方法包括:
    • 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 各種微創治療方法,如熱療、鐳射、射頻等。微創手術已在國內外廣泛使用,但治療效果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自我緩解措施

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家採取一些自我緩解措施,能夠使腰椎間盤源性疼痛好轉或消失,而無需就醫。

如果腰痛輕微且不伴其他症狀,可嘗試下列方法:

  • 在安靜、較暗的房間裡臥床休息,注意床的軟硬適中。
  • 在腰痛部位上熱敷,例如熱水瓶、加熱墊或熱水浴,放鬆因疼痛引起的區域性肌肉緊張。但需要注意,溫度不能過高,以免燙傷。
  • 不要吸菸、飲酒或使用違禁藥物。
  • 避免過度體力活動,避免不良姿勢,例如久坐、久站及彎腰持重物等。
  • 對於症狀較輕的患者,可以到正規的中醫正骨機構諮詢,是否可行按摩療法進行輔助治療。恰當的按摩治療可以減輕腰部肌肉緊張。
  • 可以嘗試使用一些非處方藥物,幫助緩解疼痛,如:
    • 對乙醯氨基酚;
    • 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如布洛芬。

但在使用上述非處方藥物時,應注意用藥安全,仔細閱讀並遵循藥瓶和藥盒上的所有說明。服用時不要超過推薦劑量。孕婦或備孕女性應慎用非處方止痛藥。

注意:如果在家庭治療期間發生下列情況,請立即就醫:

  • 腰痛程度加重或頻率增加;
  • 出現其他症狀,例如發熱、噁心等全身不適症狀。

常見原因

正常情況下,椎體中間的髓核組織由柔軟、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所構成。成年後,人體因慢性勞損等因素,椎間盤逐漸退變,外周的纖維環破裂,中間的髓核組織經破裂的纖維環進入椎管內。而椎管內容納著大腦控制四肢運動和感覺的神經系統。這部分脫出的髓核組織會在區域性產生刺激,導致疼痛,即表現為腰痛。

腰椎間盤源性疼痛的常見原因包括:

  • 腰部外傷;
  • 長期過度體力活動;
  • 重複損傷;
  • 不良的生活或者工作習慣(例如久坐或者久站);
  • 腰椎畸形。

臨床表現

腰椎間盤源性疼痛多發生在 20~50 歲之間,絕大多數患者有比較明確的腰部勞損病史。主要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下腰部疼痛,如第 4、第 5 節腰椎的棘突間(腰部正中間的骨性突起間的縫隙)、臀部等處的酸脹痛。這種疼痛還具有以下特點:

  • 疼痛通常在活動後,尤其是脊柱垂直壓力加大(如彎腰搬重物)後明顯加重。患者常常不能長時間處於坐位或站立位。此外,咳嗽、打噴嚏、排便時也可能使這種腰痛加重。
  • 持續時間超過 6 個月,不伴有下肢放射痛和間歇性跛行。這裡提到的間歇性跛行,是指走路一段時間就會出現腿痛和麻木不適感。有的人則表現為腿部的脹、涼感,沉重的不適感覺等,從而不能繼續走下去。通過蹲下或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可以緩解這些症狀,然後可以繼續走路。在行走一段時間或距離後,這些症狀會重現,周而復始。
  • 腰椎間盤源性疼痛通常不伴有全身症狀,比如發燒、噁心等不適。
  • 大多數情況下,採取一些自我緩解措施,例如避免體力活動、臥床休息、熱敷等,可緩解這種腰痛。

日常護理和預防措施

可以通過改變日常活動方式來預防腰椎間盤源性疼痛。

  • 不要長時間癱坐:很多人喜歡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但這樣的動作會使腰椎的生理前凸減少,大大增加了腰椎間盤的壓力,長此以往就會加速腰椎間盤的退變,加重盤源性腰痛症狀。
  • 避免彎腰搬重物或突然負重:很多人搬東西時喜歡彎下腰搬,或是突然發力搬起重物,這樣的動作會導致腰椎間盤的壓力突然增大,誘發或加重盤源性腰痛症狀。
  • 避免長期穿高跟鞋:很多女性喜歡穿高跟鞋,但高跟鞋會讓身體的重心過度前移,造成骨盆前傾,使腰椎的前凸增大,增加腰椎間盤的壓力,加重盤源性腰痛症狀。
  • 避免各類超負荷的運動:適度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不適合自己的運動往往會造成各類運動損傷。例如,舉重會增加身體的負重,誘發腰椎間盤突出症;高爾夫球、乒乓球這類往復旋轉的運動,會造成腰椎間盤的過度擠壓,加重盤源性腰痛症狀。
  • 防止腹壓增高:長期處於高腹壓狀態或突然劇烈咳嗽,都會加重盤源性腰痛症狀,多見於慢性便祕或者長期咳嗽的人群。

此外,適當的功能鍛鍊有助於緩解盤源性疼痛症狀。例如“小燕飛”,就是模擬燕子飛行的姿勢,可以充分鍛鍊腰背部的肌肉和韌帶,保護椎間盤,使之不再突出。下面介紹一種俯臥式小燕飛方法:

  • 在硬床上,取俯臥位,臉部朝下,雙臂以肩關節為支撐點,輕輕抬起,手臂向上的同時輕輕抬頭,雙肩向後向上收起(肩胛骨收縮)。
  • 與此同時,雙腳輕輕抬起,腰骶部肌肉收縮,儘量讓肋骨和腹部支撐身體,持續 3~5 秒,然後放鬆肌肉,四肢和頭部迴歸原位休息 3~5 秒再做。
  • 每天可做 30~50 下,初期每天可先做 10~20 下,再逐漸增加。

感謝中日友好醫院骨科二部 龔龍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