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退行性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腰椎退行性病變是一種自然的生理性老化現象,符合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由於運動磨損和負重損傷,從 20 歲就開始出現持續性退變,這是一種正常的老化表現。

絕大部分 60 歲以上正常人拍片時均可發現腰椎的骨質增生,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現象。這種現象也可見於 30 歲左右的青年人,且多為伏案工作人員或運動員。過去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隨著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增高,並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嚴重的退行性病變可引起腰腿痛、下肢麻木甚至大小便障礙等症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 腰椎是脊柱退行性變的好發部位,這主要與腰椎的解剖特點,活動度大及負荷重有關,腰椎是脊柱最下端的負重部位。
  • 過去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群中,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增高,並且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
  • 影像學表現:椎體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小關節增生,韌帶肥厚或鈣化,椎間盤膨隆、突出及訊號改變等。
  • 拍片發現有腰椎的骨刺、椎間隙狹窄等退變老化者,大部分並不一定有相應的臨床症狀,我們只稱腰椎退行性改變。只有出現了腰腿痛的臨床症狀,並符合影像學表現時,我們才稱其為腰椎退行性疾病。
  • 腰椎退行性疾病主要包括三大類: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和腰椎管狹窄症。
  • 臨床主要表現為腰痛、下肢痛、下肢麻木、間歇性跛行,甚至大小便異常和性功能障礙等症狀。

腰椎退行性病變是一種緩慢發展的疾病。出現上述相應症狀時,往往退變程度已經比較明顯,此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明確診斷,進行相應的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大部分腰椎退行性病變沒有相應的臨床症狀,因此具備上述危險因素者需要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平日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如果出現腰背痛、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間歇性跛行,尤其是出現下肢伸膝或踇趾背伸力量乏力、會陰部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時,應儘快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專科

醫生如何診斷腰椎退行性病變?

根據患者的病史、症狀和體徵,結合影像學檢查多不難診斷。

常用體檢方法:

  • 面板感覺測定。
  • 肌肉力量測定。
  • 跟腱反射、膝反射檢查。
  • 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
  • 股神經牽拉試驗。

常用輔助檢查方法:

  • X 線平片:能發現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和結構異常。
  • CT:能更好的顯示脊柱骨性結構的細節。
  • MRI:可以清晰觀察病變椎間盤突出的部位、程度、形態及其壓迫硬膜囊、神經根的程度。
  • 椎間盤造影:對判斷引起疼痛的椎間盤的定位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
  • 其他:肌電圖、脊髓造影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疼痛和麻木的範圍主要在哪?嚴重程度如何?
  • 疼痛、麻木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持續了多長時間?
  • 發病後症狀是否有變化?是否受體位變化的影響?
  • 發病後經過了哪些治療?療效如何?
  • 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病嚴重到什麼程度?
  • 需要做哪些檢查以幫助確診?
  • 目前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和預後?
  • 彎腰搬重物時,應使重物儘量靠攏身體,然後屈膝、下蹲,再用雙手持物,挺腰挺胸,慢慢站起來,少採用彎腰的動作。
  • 掃地、拖地時,應選擇長柄的掃帚和拖把,以避免過度彎腰。
  • 清晨洗漱時,應在起床後稍稍活動一下腰部,做後仰、左右旋轉、“伸伸懶腰”等動作,使腰部從相對靜止的狀態慢慢轉變到一個增加腰部負荷的動作,然後再進行洗漱。
  • 穿鞋時,應把一腳踩在小凳上穿鞋,或採取蹲姿、坐姿穿鞋,避免採用大幅度彎腰的動作,容易傷及背部肌肉及韌帶。
  • 洗菜、洗衣服時,應將盆放在不必過度彎腰的高度,這樣可以避免腰部過度彎曲,減少腰部的負擔。
  • 在進行體育鍛煉前,應先做充分的腰部熱身運動,預防由於突然的劇烈運動而產生急性腰扭傷。

腰椎退行性病變治療方法的選擇,取決於患者的病理型別、病理階段、臨床表現及患者的年齡、身心和工作狀況,有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兩大類。

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是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基本方法。

適用於:

  • 初次發病、病程較短的患者;
  • 病程雖長,但症狀、體徵較輕,經過休息後症狀能夠自行緩解的患者;
  • 年齡較大,不能夠耐受手術者;
  • 由於全身疾病,不能夠實施手術的患者。

其主要療法有:

  • 臥床休息。
  • 骨盆牽引治療。
  • 理療、鍼灸、推拿、按摩等治療。
  • 消炎鎮痛藥物,如各種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 肌肉鬆弛藥,如乙哌立鬆片。
  • 神經營養藥物,如維生素 B 族、甲鈷胺等。
  • 急性期減輕神經根水腫的藥物,如甘露醇、激素等。
  • 區域性骶管介入封閉注射和神經根封閉治療。

手術治療

大多數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症狀可以得到明顯緩解。如果經保守治療後,椎間盤、骨贅等對神經壓迫造成的神經炎症不能緩解,那麼就需要手術治療,直接去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等組織,以解除神經根壓迫,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消除疼痛。

腰椎退行性病變往往有多個疾病夾雜在一起,所以手術方案的選擇是非常複雜的,需要醫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針對不同的病情做出個體化的手術方案。

手術指徵:

  • 正規非手術治療 3~6 個月無效者;
  • 反覆發作症狀嚴重者;
  • 症狀明顯且持續性加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
  • 突發性根性痛劇烈,無法緩解;
  • 腰椎間盤突出合併神經根功能喪失或馬尾神經功能障礙者。

其主要手術方法有:

  • 孔鏡或顯微鏡下髓核摘除術。
  • 椎板間開窗髓核切除術。
  • 半椎板切除減壓和髓核摘除術。
  • 椎管擴大成形術。
  • 椎管減壓、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腰椎管狹窄症患者經過正規的非手術治療或手術治療,早、中期階段者可以治癒,有些中、晚期階段者的症狀可以得到緩解,生活質量得以改善。

腰椎退行性病變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退行性變,俗稱老化,是一切生物生長、衰亡的客觀規律,人體的每一個器官和組織都不可抗拒地經歷退行性變。
  • 由於腰椎承受體重的壓迫,加上腰部又經常進行屈曲、後伸等活動,易造成腰椎的退行性改變,包括椎間盤突出,小關節和椎體後緣骨質增生、肥大,關節囊和黃韌帶增生、肥厚、鬆弛等。
  • 此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部分人往往存在長期腰部用力不當、過度用力、姿勢或體位的不正確等,這些情況加重了退變的發展。

哪些人容易患腰椎退行性病變?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腰椎退行性病變。

  • 急性因素:如急性腰扭傷、劇烈體育活動等。
  • 慢性損傷:也稱勞損,長期腰椎活動量及負荷過大、腰姿不正、長期伏案學習和工作。
  • 內分泌紊亂: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旺盛或性激素分泌減少時,可引起腰椎骨質疏鬆、韌帶及關節囊鬆弛。
  • 體重增加:肥胖導致身體前部重量增加,腰椎前凸增加,使小關節容易發生勞損,引起退行性改變。
  • 職業因素:煤礦和建築工人、汽車駕駛員。過度的腰部負重使椎間盤過早退變。
  • 吸菸:吸菸會造成小血管的痙攣,長期吸菸導致小血管變細,營養物質進入椎間盤不足,代謝物質也不能完全排出,加速椎間盤的退變。
  • 受寒受溼:寒冷和潮溼可引起小血管收縮、肌肉痙攣疲勞,損傷肌肉。

腰椎退行性疾病有哪些症狀?

病情較輕時,一般不會出現症狀。病情進一步發展,可引起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滑脫症或腰椎管狹窄症。出現以下症狀:

  • 腰痛:症狀輕者可以繼續堅持工作,但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症狀嚴重者疼痛劇烈,不能翻身,需臥床休養。
  • 下肢痛:疼痛一般沿著神經根分佈區域放射,也稱為根性痛。典型的根性痛是坐骨神經痛,即沿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有少部分患者表現為股神經痛,即沿大腿前面的放射痛。
  • 下肢麻木:小腿後外側是常見的麻木區域,當面板與衣褲接觸時,可有灼燒感,長時間站立可加重麻木感。
  • 下肢肌力下降,常見伸膝和踇趾(拇趾)背伸力量無力。
  • 間歇性跛行:患者行走一段時間時,出現單側或雙側腰痠腿痛,下肢麻木無力,以至跛行,但稍許蹲下或坐下休息片刻後,症狀可以緩解或消失,患者仍可繼續行走。再走一段時間後,上述症狀再度出現並逐漸加重。跛行呈間歇性出現。
  • 大小便異常和性功能障礙:排便、排尿無力,性功能障礙。這是馬尾神經壓迫綜合徵的表現,一旦發生,需儘快手術治療。

腰椎退行性疾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於預防。

  • 糾正不良的姿勢和生活習慣。不要久坐工作和學習,一般坐著工作 45 分鐘到 1 小時就應該站起來走動,活動下腰背部。
  • 坐著工作和學習時,選擇能使髖、膝處於 90 度屈曲位的高低及深度合適的坐凳,要上身挺直,挺胸坐,最好坐有靠背和腰後墊的椅子,支撐腰部,這樣就能減少腰椎受力,保護腰椎。
  • 腰部和腹部的肌肉鍛鍊。可以通過游泳和正規的腰椎健身操,進行科學健康的鍛鍊。有腰椎退變表現的人,建議每天做 2~3 次腰椎健身操,加強腰腹部肌肉鍛鍊,預防脊柱疾患。
  • 避免體重過重。控制體重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一環。體重超標會使腰椎承受更多的負擔,加速脊柱老化。
  • 避免受涼、潮溼。
  • 戒菸。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