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胰腺位於胃後,形狀像一條魚,頭部較寬,位於右腹的胃與十二指腸交界處後方;尾部變細,位於左腹,靠近脾臟。

在成人體內,胰腺長度約為15釐米,寬2釐米左右。

胰腺主要由外分泌細胞組成,這些細胞形成外分泌腺體和導管。外分泌細胞能夠分泌胰酶,進入腸道後參與食物消化。胰腺中還有一部分內分泌細胞,這類細胞能夠產生胰島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影響人體的血糖。

當胰腺細胞生長失去控制時,就可能導致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根據起源細胞不同,胰腺癌可分為幾種不同型別:

  • 胰腺腺癌:這是最常見的胰腺癌型別,屬於外分泌胰腺癌,癌細胞起源於胰導管的腺細胞。
  • 其他型別的外分泌胰腺癌:包括腺鱗癌、鱗狀細胞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和鉅細胞未分化癌等型別,不太常見。
  • 壺腹癌:這種癌發生於膽胰壺腹,即十二指腸與胰管匯合處,膽管也在此處開口。嚴格來說,這種癌不屬於胰腺癌,但由於治療手段相似,因此臨床上醫生常將其歸在胰腺癌一起診療。
  •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這類胰腺癌很少見。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釋出的資料,我國2018年預估胰腺癌新發病例9.01萬例,預估死亡病例為7.94萬例,發病後死亡的比例非常高。城市發病高於農村,男性高於女性。隨著年齡增長髮病率和死亡率均逐漸升高。

胰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確,但一些因素會增加發病風險,包括吸菸、超重或肥胖、有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酗酒等。

早期胰腺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當出現症狀時,提示癌細胞已發生轉移。常見的胰腺癌症狀包括黃疸、腹痛、背痛、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等。

醫生主要依靠活檢病理診斷胰腺癌,此外,還可能讓患者抽血檢查癌胚抗原(CEA)和CA19-9、影像學檢查(CT、磁共振等)。

胰腺癌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型別。可用的治療手段包括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消融介入)和系統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早期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約為34%,一旦侵犯周圍淋巴結,5年生存率會下降到12%,如果遠處轉移,5年生存率僅有3%。及時發現及早治療是關鍵。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胰腺位於人體較深部位,發生胰腺癌時很難早期發現。如果出現黃疸、腹痛背痛、不明原因體重明顯減輕等情況,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擔心胰腺癌風險,可進行內窺鏡超聲或磁共振(MRI)檢查。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外科
  • 胃腸外科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

醫生會詢問病史,併為患者進行體格檢查。患者可能需要接受以下檢查:

  • 影像學檢查:這類檢查能幫助醫生了解癌症病灶的位置、侵犯區域,還能幫助醫生了解療效,及時發現復發。常用的影像學檢查包括:
    • CT檢查:如果懷疑胰腺癌,醫生可能會讓患者進行特定的CT掃描,即在注射造影劑後,進行螺旋CT多期增強等檢查。CT還可以引導醫生穿刺抽取活檢。
    • 磁共振(MRI):針對胰腺,磁共振有專門針對胰腺的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MR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
    • 超聲、內窺鏡超聲:腹部超聲雖然無法確診胰腺癌,但能幫助醫生快速瞭解腹部臟器的情況。內窺鏡超聲(Endoscopic ultrasound,EUS)比腹部超聲檢查更為準確,對診斷胰腺癌很有幫助。
    • 胰膽管造影:這類檢查能夠幫助醫生了解胰管和膽管是否阻塞、變窄或擴張。常用的有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磁共振胰膽管造影(MRCP)和經皮肝穿刺膽管造影(PTC)。
    • PET-CT:這種檢查不僅能幫助醫生了解胰腺病灶情況,還能瞭解轉移情況。
    • 血管造影:這類檢查能夠了解血管內是否有癌細胞堵塞。
  • 抽血檢查:通常需要進行的檢查包括:
    • 肝功能:肝功能檢查能夠幫助醫生了解膽紅素水平以及肝功能情況。
    • 腫瘤標誌物:發生胰腺癌時,通常會有癌胚抗原(CEA)和CA19-9的升高。
  • 活檢:醫生主要通過活檢病理診斷胰腺癌,取活檢的方式包括細針穿刺、內窺鏡活檢和手術活檢。
  • 基因檢測:胰腺癌與部分可遺傳的基因突變相關,目前並不推薦健康人群進行基因檢測,但胰腺癌患者可進行基因檢測,幫助醫生選擇最合適的治療。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有哪些症狀,出現多久了,能否自行緩解?
  • 是否治療過,效果如何?
  • 飲食狀況如何?是否愛吃紅肉、加工肉?
  • 是否吸菸、喝酒?
  • 有慢性胰腺炎病史嗎?
  • 有糖尿病嗎?
  • 家人中有沒有患胰腺癌?
  • 之前感染過幽門螺桿菌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能活多久?
  • 會不會遺傳?
  • 目前癌症處於什麼階段?癌細胞轉移了嗎?
  • 有什麼治療方法嗎?該選哪種?
  • 是否需要手術?
  • 手術有什麼風險?
  • 不能手術怎麼辦?
  • 會不會復發?
  • 現在有新藥可用嗎?
  • 能參加臨床試驗嗎?
  • 飲食上需注意哪些事項?

胰腺癌很難治癒,死亡率很高,對於患者,日常生活中需注意:

規律隨訪

治療後的隨訪非常重要。隨訪不僅能幫助醫生了解療效,還能及時發現復發。因此,患者一定要根據醫生的建議,規律進行隨訪複查。胰腺癌隨訪的檢查包括:

  • 影像學檢查:例如CT掃描等。
  • 抽血檢查:包括腫瘤標誌物CEA、CA19-9及肝功能等。

保持健康體重

超重或肥胖會明顯增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對於超重或肥胖的患者,通過減重使體重維持在正常水平很重要。

健康飲食

少吃紅肉、加工肉,多吃蔬菜、水果以及堅果,能幫助患者降低胰腺癌的復發。

戒菸戒酒

通過戒菸戒酒,不止能降低胰腺癌的復發,還能減少其他腫瘤的發生風險。

胰腺癌如何治療?

胰腺癌的治療選擇取決於癌症的分期和型別。可用的治療手段包括區域性治療(手術、放療、消融介入)和系統治療(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手術

胰腺癌主要的手術包含以下幾類:

  • 腹腔鏡分期:對於胰腺癌,醫生可能通過腹腔鏡明確癌細胞轉移情況,進行分期。
  • 根治性手術:即通過手術切除全部的胰腺癌病灶,這是唯一能夠治癒胰腺癌的治療選擇。但這種手術只適合早期胰腺癌。在明確診斷的胰腺癌中,只有不到1/5的胰腺癌侷限在胰腺內,這些胰腺癌中也只有一部分能進行根治性手術。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
    • Whipple手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這是胰頭癌最常使用的手術方式。這種手術方式比較複雜,需要有經驗的醫生開展。
    • 胰遠端切除術:這種手術主要適合用於胰尾癌。進行該手術時,醫生可能會同時切除脾臟。
    • 全胰切除術: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到整個胰腺,可採用該手術。手術過程需切除整個胰腺、膽囊、部分胃和小腸,以及脾臟。
  • 姑息性手術:當癌症病灶難以完全切除時,如果癌症病灶堵塞腸道形成腸梗阻,或堵塞膽管造成嚴重黃疸等情況,醫生可以通過姑息性手術緩解症狀。常用的手術方式包括:
    • 放置支架:緩解膽管堵塞,減輕黃疸症狀。
    • 旁路手術:這是緩解膽管阻塞的另一種選擇,手術將膽汁從總膽管直接移到小腸,繞過胰腺。

消融和栓塞(介入)治療

消融治療能“燙死”或“凍死”癌細胞。常用的消融手段包括:

  • 射頻消融:這種治療時通過高能射線“燙死”癌細胞,是肝癌治療中最常用的消融方式。
  • 微波消融:這種治療使用電磁波產生的能量來殺死癌細胞。
  • 冷凍消融:這種治療通過液氮等氣體“凍死”癌細胞。
  • 酒精消融:這種治療時,醫生將酒精(乙醇)直接注入腫瘤病灶殺死癌細胞。

栓塞治療屬於介入治療,是將藥物直接注射進腫瘤血管,減少或阻斷癌症病灶的血供,或是將化療藥物匯入腫瘤病灶,直接殺死癌細胞。常用的栓塞治療包括:

  • 動脈栓塞(TAE):在治療過程中,醫生通過導管向動脈注入藥物,堵塞為腫瘤提供氧氣和營養的動脈。
  • 動脈化療栓塞(TACE):這種治療過程與TAE相似,匯入的藥物為化療藥物,不僅能堵塞為腫瘤提供氧氣和營養的動脈,還能將化療藥物直接匯入腫瘤殺死癌細胞。
  • 藥物洗脫珠化療栓塞(DEB-TACE):藥物洗脫珠是一種特殊結構的小珠子(俗稱微球),裡面含有化療藥物,可通過導管輸送,進入癌症病灶處進行治療。
  • 放射性栓塞(RE):這種栓塞治療時,使用的是放射性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單靠消融和栓塞治療並不能治癒腫瘤,通常需要和其他療法聯合。

放療

放療通過高能射線殺死癌細胞。在胰腺癌治療中,主要是要外放射,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 術後放療:對於手術沒能完全切乾淨病灶的患者,可在術後放療進一步殺死癌細胞。
  • 術前放療:對於病灶較大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在術前放療縮小病灶,爭取手術機會。
  • 轉移灶的放療:如果胰腺癌發生了肝轉移、腦轉移、骨轉移等,可通過放療治療轉移灶。
  • 止痛:放療還可以用於骨轉移患者的止痛。

化療

化療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或阻止其生長,可以口服或者通過靜脈使用。在胰腺癌治療中,化療主要用於以下情況:

  • 術前化療(新輔助化療):對於病灶較大無法手術切除的患者,也可以在術前化療縮小病灶,爭取手術機會,並提高手術成功率。
  • 術後化療(輔助化療):對於手術沒能完全切乾淨病灶的患者,可在術後化療進一步殺死癌細胞,降低復發風險。
  • 轉移性胰腺癌:對於已經發生轉移的晚期胰腺癌,通常使用化療進行系統治療。

根據治療目的的不同,胰腺癌可用的化療藥物也有所不同,常用的為:

  • 新輔助/輔助化療:吉西他濱、5-氟尿嘧啶(5-FU)、奧沙利鉑、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卡培他濱、順鉑、伊立替康等。
  • 晚期胰腺癌的化療:吉西他濱、5-氟尿嘧啶(5-FU)或卡培他濱、伊立替康或脂質體伊立替康、鉑類(順鉑和奧沙利鉑)、紫杉烷類(紫杉醇、多西他賽、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等。

靶向治療

靶向藥物能夠針對致癌突變進行治療。胰腺癌中可用的靶向藥物包括以下幾類:

  • 厄洛替尼:這是一種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靶向藥,醫生通常會將厄洛替尼與化療藥吉西他濱聯合治療。
  • 奧拉帕利:胰腺癌中約5%存在BRCA突變,針對BRCA突變的靶向藥奧拉帕利已被證明對胰腺癌有效。

免疫治療

免疫療法能夠影響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從而更有效地識別和殺死癌細胞。目前在胰腺癌治療中,主要的免疫治療藥物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系統不攻擊人體自身是因為有一類“開關”存在,它們被稱作免疫檢查點。癌細胞“聰明”地利用這類開關,逃脫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能針對這類“開關”起作用,主要用於化療失敗後的患者。目前胰腺癌治療中,可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主要為帕博利珠單抗。

胰腺癌的病因是什麼?

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胰腺癌的病因。

癌症的發生與基因突變相關,這類基因被叫做致癌基因。部分致癌基因發生在生殖細胞上,會遺傳給下一代。大部分致癌基因是由於後天環境導致的突變,這類突變不會遺傳。

胰腺癌的發生也與致癌突變相關。例如p16、TP53、BRCA基因這類遺傳突變被發現與胰腺癌發病相關,而KRAS,BRAF和DPC4(SMAD4)等非遺傳突變也與胰腺癌發病相關。

哪些人容易得胰腺癌?

生活中的一些因素會增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這些因素被稱為風險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一個或多個風險因素,並不意味著個體一定會得癌症。

胰腺癌的風險因素包括:

  • 吸菸:與從未吸菸者相比,吸菸者患胰腺癌的風險升高近兩倍。約25%的胰腺癌發病與吸菸相關。
  • 超重或肥胖:與正常體重者相比,超重或肥胖人群發生胰腺癌的風險升高近15%。需要注意的是,即便體重正常,腰圍明顯超出正常範圍的人群胰腺癌的發生風險也會增加。
  • 糖尿病:胰腺癌在糖尿病患者中更為常見,尤其是2型糖尿病,原因尚不清楚。
  • 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的慢性炎症,與吸菸、酗酒相關。慢性胰腺炎的患者,發生胰腺癌的風險會升高。
  • 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在工作中長期接觸乾洗劑或是金屬加工業化學劑,可能會增加胰腺癌發生風險。
  • 年齡:胰腺癌患者幾乎都超過45歲,近2/3的患者超過65歲。
  • 性別:男性比女性更常見。
  • 種族:非裔美國人比白人更易發生。
  • 家族史:同一家族的人群可能有相同的風險因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會增高。
  • 遺傳綜合徵:一些遺傳性突變會增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包括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PALB2基因突變、p16 / CDKN2A基因突變、MLh2或MSH2基因缺陷、STK11基因缺陷等。
  • 飲食:進食過多紅肉、加工肉,蔬菜水果進食不夠,會增加胰腺癌發生風險。
  • 不運動:久坐、缺乏運動會增加胰腺癌發生風險。
  • 酗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胰腺癌發生風險。
  • 病毒感染:幽門螺桿菌(H. pylori)感染也可能增加胰腺癌發生風險。

胰腺癌有哪些症狀?

早期胰腺癌通常沒有任何症狀,當出現症狀時,提示癌細胞已發生轉移。

胰腺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黃疸:主要表現為面板或眼睛發黃,還可能出現黑尿、糞便顏色變淺、面板瘙癢。黃疸是大多數胰腺癌患者的首發症狀。黃疸的發生是由膽紅素淤積所致。膽紅素是由肝臟產生的,包含在膽汁中。當胰頭髮生癌症時,可能壓迫膽管,導致膽紅素淤積,出現黃疸。此外,胰腺癌細胞轉移到肝臟,也會引發黃疸。
  • 腹痛或背痛:這也是胰腺癌很常見的症狀。疼痛的發生與腫瘤長大壓迫到周圍的神經和器官有關。
  • 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胰腺癌患者通常明顯的消瘦,並伴隨食慾下降。
  • 噁心、嘔吐:如果胰腺癌病灶壓迫到消化道,可能引起噁心和嘔吐症狀,且在嘔吐後會出現腹痛或疼痛加劇。
  • 膽囊腫大或肝臟腫大:當胰腺癌堵塞膽管時,會引起膽囊腫大。當癌細胞轉移到肝臟時,會引起肝臟的腫脹。
  • 血栓:部分胰腺癌患者會出現靜脈血栓,引起腿部疼痛、腫脹、發紅和發熱。如果血栓進入肺部,還可能造成肺栓塞。
  • 糖尿病症狀:儘管不常見,但胰腺癌可能會破壞胰島素生成細胞,導致患者出現糖尿病的相關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出現上述一種或多種症狀並不意味著發生了胰腺癌,因為症狀很可能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但一旦出現這些症狀,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目前,沒有任何方法能確實預防胰腺癌。與胰腺癌相關的風險因素,大多是無法改變的,例如人種、年齡等。但下述舉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預防作用,包括:

  • 戒菸戒酒:吸菸和酗酒都會明顯增加胰腺癌的發生風險,戒菸戒酒能有助於預防。
  • 保持健康體重: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及保持健康的腰圍,又有助於預防。
  • 避免接觸有毒化學物質:避免接觸乾洗劑、某些金屬加工劑也有助於預防。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