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囊鞘膜積液: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陰囊鞘膜積液(hydrocele)是指由於病變或先天結構缺陷導致陰囊鞘膜內的液體發生蓄積,形成囊性包塊,按病程的進展可以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 引起陰囊鞘膜積液的病因複雜多樣,絕大多數由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所引發,創傷、手術也可能引起積液,另有部分患者病因不明。
  • 基於陰囊鞘膜積液的不同來源,可能獨立存在於陰囊內,也可能與周圍組織存在牽連。囊性包塊內的液體可長期維持穩定,也可能持續增加。部分患者的積液體積還可隨著站立或平躺而發生明顯改變。
  • 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有陰囊鞘膜積液,都請務必及時去醫院接受診治,醫生會在明確病史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進行驗血、驗尿,以及影像學檢查,必要時還可能進行陰囊活檢或穿刺檢查等,以明確病因。
  • 醫生會針對引發陰囊鞘膜積液的潛在病因制定相應的治療措施。病情穩定、無明顯不適的睪丸鞘膜積液患者只需長期觀察隨訪,尤其是嬰幼兒更不必急於手術。假如症狀進展迅速或醫生髮現存在其他泌尿生殖系統病變,則需要及時開展相應的治療。
  • 無其他疾病也沒有明顯症狀者可正常生活,無需過分擔心或憂慮。只要像正常人一樣,每年例行體檢即可。如果患者做了手術,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避免發生感染。術後短期內避免劇烈運動,飲食應以清淡為好,注意補充蔬菜、水果。

何時就醫

無論任何時候發現有陰囊鞘膜積液,都要及時就醫以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泌尿外科

就醫前準備

為了幫助醫生明確陰囊鞘膜積液的原因,患者在就醫前請準備好以下資訊:

  • 症狀開始時間、持續時間、包塊性質、是否伴隨疼痛、發熱等其他不適。
  • 是否第一次出現此症狀;如果不是,是否曾經接受過診治(包括服用的藥物和接受的手術)。
  • 是否伴有泌尿生殖系統腫瘤家族病史。

常用檢查

醫生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來診斷陰囊鞘膜積液並明確陰囊鞘膜積液的原因。。

  • 病史:患者需告知醫生自己的病史、症狀以及使用的處方和非處方藥物等資訊。
  • 體格檢查:醫生的檢查會以健側睪丸為標準,對比兩側的大小、硬度和輪廓,同時檢查附睪、精索和陰囊是否存在結構異常或損傷。
  • 透光試驗:醫生會在暗室內用光源貼著囊性腫物的一側照射,從對側觀察腫物內部的情形。
    • 如腫物內是清亮液體,可看到腫物的透亮表現,為透光試驗陽性;
    • 如腫物內是血性、乳糜液體,則看不到亮光,為透光試驗陰性。
  • 尿樣檢查:尋找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細胞、癌細胞或病原體感染。
  • 血樣檢查:評估感染、炎症水平,以及肝腎功能等各項指標。測定血或尿內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甲胎球蛋白(AFP),對診斷睪丸絨毛膜上皮癌或胚胎癌有重要意義。
  • B超:可幫助診斷鞘膜積液、囊腫、腫瘤、感染和外傷等。
  • 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對於少數疑似腫瘤繼發的鞘膜積液患者,可用CT或MRI檢查,以確定或排除腫瘤。
  • 陰囊鏡:用於陰囊內容物(睪丸、附睪、精索)及鞘膜腔壁病變的診斷,以及陰囊內病變的活檢等。
  • 陰囊穿刺:為了鑑別陰囊積液的性質可行穿刺抽液檢查。

治療原則

醫生會根據陰囊鞘膜積液的具體病因來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 在男性嬰幼兒中,大部分的鞘膜積液會逐漸自行消失。因此除非症狀進展迅速或醫生髮現存在其他泌尿生殖系統病變,通常情況下不必急於手術。
  • 若嬰幼兒的鞘膜積液在1歲後未能自行消失,甚至有所增大,則可能需要通過外科手術去除。醫生會在陰囊或小腹上切開切口,以除去積液。
  • 對於成人患者而言,如果鞘膜積液引起明顯的不適或確診由其他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所致,則需要接受相應的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加重或引起其他併發症。
  • 此外,假如外科醫生在修補腹股溝疝的手術中發現了鞘膜積液,即使沒有引起患者不適,醫生也會在手術中同時將鞘膜積液去除。

常見原因

引起陰囊鞘膜積液的原因很多,絕大多數由泌尿系統本身疾病引起。一些常見病因如下:

  • 急性鞘膜積液:多繼發於急性睪丸炎、附睪炎、精索炎、腮腺炎、精索靜脈手術、腹股溝疝修補術、陰囊手術以及區域性創傷等。
  • 慢性鞘膜積液:以原發性最為多見,其原因不明,病程發展很緩慢,可能與先天性結構缺陷、創傷和慢性炎症有關;也可繼發於慢性睪丸、附睪炎、精索炎、血吸蟲病、血絲蟲病、結核病、梅毒、腫瘤等。

發生機制

陰囊鞘膜積液的發生機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正常狀態下,在睪丸、附睪處的鞘膜囊內會有少量漿液,其分泌和吸收處於動態平衡。假如因病變或損傷導致分泌過多或吸收減少,就可能造成液體蓄積,形成睪丸鞘膜積液。
  • 若陰囊鞘膜組織存在先天性的組織結構缺陷,本應閉合的鞘狀突未閉合或部分閉合,也會形成不同型別的鞘膜積液:
    • 精索鞘膜積液:從腹股溝內環至緊鄰睪丸的上方應該閉合的鞘狀突的兩端閉合,但其之間的某處鞘狀突未閉,在陰囊上方和(或)腹股溝內形成囊性積液,積液不與腹腔或睪丸鞘膜腔相通,呈卵圓形。
    • 混合型鞘膜積液:多見於原發性、睪丸鞘膜積液與精索鞘膜積液同時存在,兩者互不相通。
    • 交通性鞘膜積液:為先天性鞘狀突未閉合,致腹腔與睪丸鞘膜腔相通,腹腔液體與睪丸鞘膜腔液體可通過未閉的鞘狀突通道流動。
    • 嬰兒型鞘膜積液:鞘狀突僅在內環處閉合,而精索其他處未閉鎖並與睪丸鞘膜腔相通,形成睪丸精索鞘膜積液。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陰囊鞘膜積液:

  • 泌尿生殖系統受到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如大腸埃希桿菌和葡萄球菌等;
  • 泌尿生殖系統腫瘤;
  • 陰囊部位受到外傷;
  • 陰囊部位曾經接受過手術治療。

臨床表現

患者因病變型別或先天性組織結構缺陷的形式不一,其鞘膜積液的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臨床表現有所差異。

  • 睪丸鞘膜積液:患側陰囊呈球形、橢圓形或梨形,大者可如籃球,體檢可見患側陰囊腫大,觸診時腫大陰囊呈彈性囊狀感,表面光滑。
  • 精索鞘膜積液:患者一般無不適,多為無意中發現腹股溝處或睪丸上方腫塊,體檢腫塊表面光滑,呈囊性橢球形,邊界清晰,牽拉同側精索,腫塊亦會隨之移動。
  • 混合型鞘膜積液:多為偶然發現陰囊及沿精索走行的腫塊,緩慢進展增大,表現特點與睪丸鞘膜積液和精索囊腫相同。
  • 交通性鞘膜積液:患側陰囊有時增大、有時變小。體檢時讓患者立位,睪丸鞘膜積液增多,平臥擠壓陰囊積液減少或消失。
  • 嬰兒型鞘膜積液:嬰幼兒一側或雙側陰囊增大,呈梨形,陰囊加壓積液未減少。不過大部分患兒隨著發育生長,1歲後積液就會逐漸消退自愈。

伴隨症狀

不同原因的陰囊鞘膜積液會伴有相應的其他臨床症狀:

  • 陰囊鞘膜積液伴疼痛:睪丸外的疼痛腫塊可能是附睪炎,睪丸部的疼痛腫塊可能是睪丸炎或睪丸扭轉,也可能是精索靜脈曲張等;
  • 陰囊鞘膜積液伴尿頻、尿急、尿痛:多見於併發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 陰囊鞘膜積液伴發熱:可見於睪丸、附睪炎等;
  • 陰囊鞘膜積液伴淤血紅腫:見於睪丸扭轉等;
  • 陰囊鞘膜積液伴蚯蚓狀團塊:見於精索靜脈曲張;
  • 無其他疾病也沒有明顯症狀者可正常生活,無需過分擔心或憂慮。
    • 少量鞘膜積液不會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
    • 只要像正常人一樣,每年例行體檢即可,可著重關注自身的泌尿生殖系統是否維持正常。
    • 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去醫院接受診治。
  • 對於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避免發生感染。
    • 飲食:術後需禁食約2~3天。處於哺乳期的嬰幼兒可以先減半劑量餵奶,觀察餵食後的情況,根據患兒的需求逐漸增加奶量至正常水平。如果是母乳餵養,需注意在餵奶時不要壓迫患兒傷口。也可以用電動吸奶器吸出後,通過奶瓶餵奶,這樣可能會更安全。其他年齡的患者約3天后可給予牛奶、藕粉等流質飲食,約1周後逐步改為肉末粥、湯麵等半流質和正常飲食,建議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纖維素,利於排便。
    • 運動:術後通常需要臥床休息約3~7天,應儘可能安撫嬰幼兒患者,避免哭鬧或劇烈動作。隨後可以開始在床上活動肢體或下床在小範圍內走動,並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強度。但在短期內注意不要大幅度蹲下、跳躍,更應避免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