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疾病定義:癲癇,俗稱“羊癲瘋”、“羊角風”,是一組短暫的腦功能失調臨床綜合徵,呈慢性、反覆發作性。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是發生在 1 歲內及 6~7 歲小兒的癲癇,這種癲癇的表現與成人有所不同,熱性驚厥(俗稱“抽風”)特發於嬰幼兒等。
  • 患病情況如何?國外不同地區癲癇的年發病率約為 24~114/10 萬,患病率約 3‰~10‰。而本病作為小兒神經系統最常見的疾病,其發病率一般是成人癲癇的 10~15 倍。
  • 病因是什麼?病因包括遺傳、感染、腦外傷、腦缺血或腦靜脈血栓形成、腦腫瘤等。危險因素:外傷(如車禍致腦損傷、分娩時產傷等)、顱內感染(以前有化膿性腦膜炎等)、腦血管畸形、一級親屬有腦腫瘤病史等。
  • 有哪些分型?根據患兒年齡,可分為:新生兒期癲癇與癲癇綜合,嬰幼兒驚厥、癲癇與癲癇綜合,兒童期癲癇綜合徵,學齡期及青春期癲癇。
  • 有哪些主要症狀?該病的主要症狀與成人癲癇的症狀有部分相同,如全面性強直-陣攣性發作、陣攣性發作、失神發作等;也存在其特有症狀,如熱性驚厥。
    • 患者突然意識喪失,接著四肢抽動,常伴尖叫,面色發青,口吐白沫或者血沫,把舌頭咬破和尿褲子。
    • 發熱後出現胳膊腿抽動、兩眼球上翻、口脣發青、呼喚不理人,有時拉褲子、尿褲子。
    • 患者突然兩眼發直、呼喚不理人,並且可以伴有簡單的動作,比如吧唧嘴、咽口水等動作,一般不會摔倒等。
  • 如何治療?明確病因者應先針對病因治療,藥物治療為主,藥物療效不佳者可行手術治療。
    • 治療關鍵點:
      • 嬰幼兒、兒童與成人不同,在治療中充分考慮其不同發育階段個體化治療;
      • 疾病的診治不僅需要高明的醫術,更需要患者與家屬的密切配合。
    • 治療難點:癲癇的病因目前機制不清楚,所有治療手段都屬控制癲癇發作,而不是真正治療癲癇,即使是手術治療也有再發可能;患者需長期服藥,少數患者用藥期間不遵醫囑執行,擅自調藥或停藥,導致疾病反覆。
  • 有哪些危害?癲癇樣放電可導致進行性腦功能障礙,即癲癇性腦病,不同病因及發作後導致的腦功能障礙不同,臨床併發症也各不相同。如:新生兒癲癇,可導致患兒出現嚴重的智力、身體發育遲緩,甚至夭折;嬰幼兒癲癇及癲癇綜合徵,可導致智力低下、甚至出現腦癱等。在發作期,都有可能因發作而造成外傷或窒息等意外。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突然神智喪失,眼睛上翻,口吐白沫,抽搐。
  • 突然的愣神,且反覆發生,反覆撅嘴、咀嚼或無意識遊走、奔跑等。
  • 反覆出現搓手、搓臉、脫衣、穿衣等重複機械性動作,有些患兒還合併有智力發育遲緩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發作過程中出現呼吸困難甚或窒息。
  • 抽搐不斷,或 15 分鐘後仍未清醒。
  • 發作時合併有身體受傷(如骨折)。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急診科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

該病診斷主要根據發作史,醫生需要目擊者對發作過程進行詳細的描述,輔以腦電圖癇性放電證據即可確診,不同臨床型別癲癇,需依據不同特徵(臨床與腦電圖)做出診斷,對於症狀性癲癇還應對病因是腦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做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腦脊液檢查:微創檢查,包括腦脊液的常規、生化、塗片及培養。腦脊液需通過腰椎穿刺術獲取,患者側臥,然後屈髖屈膝,過度屈頸,雙手抱膝,完全暴露腰部,待醫生腰椎穿刺結束後需去枕平臥 4~6 小時,以免出現腰穿後頭痛症狀。
    • 腦脊液常規:用來評估顱內是否發生了感染或者存在出血;
    • 腦脊液生化:可提示是否存在顱內感染,並對感染型別做出初步判斷;
    • 腦脊液塗片及培養:對於判定顱內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具體細菌,具有重要診斷意義。
  • 植烷酸含量測定:最特異性的檢查,可對血清、紅細胞、心肝腎和橫紋肌等進行測定。血清檢測最為常用。通過此項檢查發現植烷酸含量明顯增高,醫生可明確診斷。
  • 腦電圖檢查:此項檢查可明確是否有癲癇及癲癇的型別,不同型別可有不同的異常表現。普通腦電圖通過頭皮電極進行檢查。電極線需對貼於頭部相應部位,連線放大器後即可檢查,一般普通腦電圖需 20 分鐘左右檢查完成,視訊腦電圖可根據患者情況確定檢查時間,部分甚至可進行幾十小時的檢查。
  • 神經影像學檢查:CT 及核磁共振檢查有助於瞭解腦部結構是否存在異常,如腦畸形、顱內鈣化、腫瘤及發育異常。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母親妊娠是否有異常及妊娠用藥史,出生時有無產傷、既往有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史、外傷史、中毒史,家族中有無相關疾病史。什麼時候出現肢體無力?
  • 首次發作的年齡?
  • 發作的詳細過程、發作誘因、是否有先兆、發作頻率、治療經過等?
  • 家族有沒有類似病史?
  • 有沒有做過什麼檢查?
  • 是否治療過?療效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
  • 檢查專案有哪些?
  • 治療方案有哪些?
  • 發作時如何緩解?
  • 如何預防癲癇發作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有什麼後遺症?

癲癇是一種慢性疾病,身體的痛苦與社會的偏見,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所以家庭成員與社會的關心和幫助極為重要。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
    • 家長要監督其按時、按量吃藥;
    • 不要隨意增減、更換藥物,同時嚴密觀察其不良反應(注意觀察有無噁心、嘔吐、齒齦毛髮增多、心律失常、過敏性皮疹、嗜睡、走路不穩、情緒改變等),一旦出現請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堅持複查血尿常規、肝腎功,必要時監測血藥濃度。在最初服藥時,每半月複查 1 次,後期癲癇得到有效控制後,改為每 3 個月複查 1 次,如有特殊情況及時複查。
  • 日常生活注意事項:
    • 規律生活飲食,食水不宜過量,飲食清淡易消化,避免高脂肪、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避免勞累;
    • 患兒避免去危險場所,如爬高、遊樂場刺激專案、鬼屋、井下作業等。
  • 癲癇發作時的注意事項:
    • 家屬應沉著冷靜,不要驚慌;
    • 禁止強力制止發作或按壓四肢,防止骨折;
    • 將患兒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物及氣管分泌物進入氣管引起窒息;
    • 將筷子或其他物品包繞布塊後塞入上下牙之間,防止舌咬傷;
    • 清理患兒周邊及身上物品(如小刀、玩具、裝飾品、圓珠筆等尖銳物品),防止造成二次損害;
    • 若情況允許,可用手機對患兒發作情況進行錄影,供醫生診斷參考;
    • 大多數患者短時間內可完全清醒,如出現抽搐不斷,或 15 分鐘後仍未清醒、呼吸困難甚或窒息、癲癇發作時合併有身體受傷(如骨折)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有明確病因者,應先針對病因治療。無明確病因,或者雖有明確病因但無法根除者,在發病間歇期,藥物治療為主,注意結合患兒的年齡及發作型別選藥。在發作期,應採取一些急救措施,注意保持呼吸通暢,防止受傷。如果發作難以自行停止,可考慮靜脈注射地西泮。藥物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應達到三個目的:控制發作或最大限度地減少發作次數;長期治療無明顯不良反應;使患者保持或恢復其原有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狀態。

  • 傳統抗癲癇藥:此類藥物的作用是,通過影響神經元以減少或阻止神經元的異常放電,或者通過提高正常腦組織的興奮閾值來減弱病灶興奮的擴散,從而控制癲癇發作。常用藥物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丙戊酸鈉等。用藥過程中儘量單藥小劑量起始,仔細觀察不良反應(如噁心、皮疹、嘔吐、肝功受損或思睡等),必要時合併用藥,切忌用藥過程中突然停藥、擅自換藥等。
  • 新型傳統抗癲癇藥:藥物作用與傳統抗癲癇藥類似,目的是控制癲癇發作,避免癲癇復發。常用藥物有託吡酯、奧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等。

手術治療

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或由腫瘤等所致的病因明確的癲癇,手術是實現長期無癲癇發作的最有效方法。

手術適應證包括:

  • 癲癇灶定位明確(如腦腫瘤、腦血管畸形等);
  • 切除病灶應相對侷限;
  • 術後無嚴重功能障礙的風險。

常用手術方式如下:

  • 前顳葉切除術和選擇性杏仁核、海馬切除術;
  • 顳葉以外的腦皮質切除術;
  • 癲癇病灶切除術;
  • 大腦半球切除術;
  • 胼胝體切開術;
  • 多處軟腦膜下橫切術。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不但不能控制癲癇發作,甚至會出現“難治性癲癇”,病情進一步進展,形成慢性癲癇性腦病,嚴重影響患兒生活質量,部分患兒不能參加正常學習生活,脫離社會活動影響身心發育,嚴重時會出現精神心理異常,同時造成家庭及社會經濟負擔。
  • 經過正規治療,可控制癲癇發作甚至不發作,使患者獲得較高的生活質量甚至迴歸社會。

病因包括遺傳、感染、腦外傷、腦缺血或腦靜脈血栓形成、腦腫瘤等。

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各種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結構損傷或功能異常,如腦外傷、腦血管病、腦腫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寄生蟲等。
  • 遺傳因素:各級親屬中有癲癇病史或與其有關的相關病史(遺傳性代謝病如腦內表皮樣代謝性囊腫、溶酶體貯積病等)。

哪些人容易患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

有如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此病:

  • 母體懷孕時受到感染等,使胎兒受不良影響;
  • 分娩時產傷;
  • 患兒反覆高熱驚厥(俗稱“抽風”)。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此病:

  • 有明確的癲癇家族史。
  • 有明確不能根除的病因,如頭外傷、腦血管病後遲發性癲癇、慢性腫瘤引起的癲癇大發作等。

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疾病型別繁多,臨床表現各異。

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常見症狀有哪些?

  • 肌陣攣發作:患者突然出現某側肢體不能自控地、無意義的動作,抽動時手裡拿的東西會被掉出或甩出。也可表現為突然的用力點頭、彎腰或後仰,站立時突然摔倒。
  • 全面強直-陣攣發作:患者突然意識喪失,接著四肢抽動,常伴尖叫,面色發青,口吐白沫或者血沫,把舌頭咬破和尿褲子。持續 1~5 分鐘,抽動停止後睡著。醒後患者告訴身邊人頭痛,全身沒勁,想不起來剛才發生了什麼。
  • 局灶性運動性發作:發作常從一側臉或手指、足趾開始,最開始為沒有規律律的動作,然後擴充套件至發作部位的臨近位置,胸腹和後背一般不受影響,發作時本人知道整個過程。
  • 熱性驚厥:因為感冒或者其他疾病引起發燒,體溫達 38.5~40 攝氏度或更高時,患者出現胳膊腿抽動、兩眼球上翻、口脣發青、呼喚無應答,有時拉褲子、尿褲子。
  • 失神發作:兩眼發直、呼喚不理人,並且可以伴有簡單的動作,比如吧唧嘴、咽口水等動作,一般不會摔倒。

嬰兒及兒童期癲癇及癲癇綜合徵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外傷:如骨折、擦傷等;
  • 窒息;
  • 腦功能障礙:反覆發作且持續時間較長,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腦功能障礙,導致智力低下或認知障礙;
  • 精神障礙:部分患者缺乏對疾病認識,精神壓力過大,可出現精神障礙,如抑鬱、焦慮、自閉等。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避免外傷:注意安全,避免因意外造成頭部損傷。
  • 關注孕婦健康:孕婦應做定時產檢,減少感染、營養缺乏及各系統疾病,使胎兒少受不良影響。
  • 避免產傷:新生兒產傷是癲癇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 避免高熱:對於確診患兒,應注意控制兒童體溫,以免發生熱性驚厥。
  • 增強機體抵抗力:適當加強鍛鍊,提高免疫力。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

  • 家系調查:有家族遺傳史的夫妻,詳細進行家系調查,對於能引起癲癇的一些重要遺傳性疾病,應進行產前診斷或新生兒期過篩檢查,以決定是否終止妊娠或及早進行治療。
  • 已出現症狀的嬰幼兒:家長應及時將患兒到有條件醫院就診,排除有無癲癇。對於確診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予以藥物治療及生活指導。

感謝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張美娟醫生 參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