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脾: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遊走脾?由於固定脾臟的韌帶發育不全或過於鬆弛,或者由於脾門血管蒂過長等,使得脾臟位於正常解剖位置以外的腹盆腔內其他部位,稱為異位脾、脾脫垂。因其呈遊走活動狀,也稱為遊走脾。
  • 得病的人多麼?較罕見,發生率極低。好發於兒童及中年經產婦(曾經生過孩子的婦女)。
  • 為什麼會得病?主要病因為先天發育異常,還與脾大、腹部創傷、妊娠、曾經生過孩子等有一定相關性。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先天因素、妊娠、腹部創傷、脾大、曾經生過孩子等。
  • 本病有哪些症狀?主要取決於有無扭轉及扭轉的程度。可無症狀,也可出現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這是該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狀,還可伴有噁心、反酸、嘔吐、排便及各種併發症。
  • 如何治療?主要治療方法為脾切除,除此之外還有脾固定、手法復位等方法。治療關鍵在於將脾臟恢復至原位,或徹底切除,以免引起併發症。該病接受正規治療後,一般都能痊癒。
  • 本病有哪些危害?如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合並脾扭轉,甚至出現急性腹內出血、急性腹膜炎、區域性膿腫等各種併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 其他:對於育齡期婦女、盆腔部位遊走脾或發生急性扭轉的患者,建議積極手術治療,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腹部腫塊;
  • 噁心、反酸、嘔吐;
  • 排便、排尿困難;
  • 月經不調,出血量異常。

如出現以下任何一種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嚴重腹痛;
  • 休克,如血壓降低、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神志冷漠等。

建議就診科室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遊走脾?

少數患者體檢時意外發現,部分患者因腹部腫塊就診。大部分患者通常都是在脾扭轉之後因急性腹痛就診。當醫生懷疑是遊走脾時,將通常對患者進行腹部 B 超、X 線、腹部 CT、磁共振等檢查明確診斷。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腹部 B 超:是首選方法,可瞭解腫塊的位置、大小及與周圍組織器官的關係。
  • 腹部 X 線平片:觀察脾臟的位置、形態。該病患者會出現脾區找不到脾臟,或可見脾臟存在腫塊。
  • 腹部 CT:可清楚顯示異位脾的位置、形態及血液供應情況。脾扭轉的典型徵象為漩渦徵,即以交替密集和透亮帶排列螺旋的方式,圍繞一個高密度核心血管結構。CT 對遊走脾的診斷靈敏度較 B 超高。
  • 腹部磁共振 MRI:是 CT 的重要補充檢查。診斷正確率高於 CT, 還能夠從各種斷面中發現脾臟與周圍結構的界限, 為術者提供資訊。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哪裡不舒服或有哪些症狀?
  • 什麼時候發現的?
  • 持續性還是間斷性,是否進行性加重?有無加重或緩解的方式?
  • 是否發熱、出汗?
  • 是否經常感到噁心?
  • 發病前飲食、大小便及體重變化情況。
  • 有沒有手術史及輸血史,過敏史?
  • 之前和現在用藥情況。
  • (女性)婚育情況和月經情況如何?
  • 家族中有無相關遺傳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症狀?
  • 什麼原因?
  • 需要治療嗎?如何治療?
  • 費用大約多少?在醫保報銷嗎?
  • 治療效果怎麼樣?容易復發嗎?有後遺症嗎?
  • 平時需要注意些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脾臟切除後一天內要禁食,待消化功能正常後再正常飲食。可先吃大概 3 天的流食,如稀粥等,再慢慢迴歸正常。保持創口的乾淨衛生,不可沾水,遵醫囑按時服用消炎藥物,以免創口或體內發生感染。
  • 複查:患者術後應每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檢查腹部 B 超和 CT,請醫生檢視恢復情況。痊癒以後也要保證每半年複查一次。
  • 飲食:多吃蛋白質含量高、好消化的食物,如蛋類、豆製品等;忌油膩食物,如各種肉類、油炸食品等;平時要忌菸、酒、洋蔥、辣椒等。
  • 運動:應當每天堅持鍛鍊,增強自身免疫力,可每天早上進行散步等運動,堅決不要進行球類等高強度運動,以免給身體增加負擔。
  • 心態: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該病是可以治癒的。

一旦確診,需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處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脾固定、脾切除及手法復位等。

手術治療

  • 脾固定術:目的在於將脾的位置固定。適用於兒童和成人症狀不重、脾大和脾功能亢進不嚴重且發展緩慢者,為了儘可能保留具有正常功能的脾臟,可嘗試進行脾固定術。
  • 部分脾切除和脾自體移植:保留部分脾臟組織或進行脾臟移植,可在一定程度上使患者免疫力不至於過度低下,可有效預防一些相關併發症,特別是脾切除術後凶險性感染的發生。適用於幼齡兒童。
  • 脾切除:將脾臟完全切除,以免引起其他併發症,如感染、其它內臟下垂等。適用於反覆復位無效、育齡期婦女、盆腔部位遊走脾及急性脾蒂扭轉者等。

其他治療方法

手法復位:通過外力使脾臟恢復原位。該方法僅適用於單純異位、無其他風險的患者,尤其是腹膜後對周圍組織無明顯壓迫者。兒童和成年人均適用。這種方法對體態消瘦者可暫時有效。肥胖者腹帶無法起到固定作用。由於療效不可靠,極易復發,且後期合併症發生率高,因此較少用到。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疾病進展反覆,後期合併症其他疾病發生率高,容易導致多種臟器衰竭。
  • 經過正規治療後,尤其是手術治療,療效較好,且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術後併發症發生率明顯降低。

最主要的病因是脾臟先天發育異常。後天性因素如脾大、腹部創傷、妊娠、曾經生過孩子等也可誘發本病。

遊走脾常見原因有哪些?

  • 先天性因素:胚胎期背側胃系膜發育缺陷,當伴有脾腎韌帶、脾結腸韌帶、脾胃韌帶以及脾膈韌帶發育異常時,支托維持能力減弱,使得脾臟發生移位。
  • 後天性因素:如脾大、腹部創傷、妊娠等,均可誘發遊走脾。

哪些人容易患遊走脾?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遊走脾:

  • 先天因素:先天性胚胎期背側胃系膜和脾腎韌帶、脾結腸韌帶、脾胃韌帶以及脾膈韌帶發育異常者,容易發病。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遊走脾:

  • 妊娠:內分泌改變致腹壁肌肉鬆弛。
  • 經產婦產後:經產婦是指曾經生過孩子的婦女,這類人群腹肌軟弱無力,腹壁鬆弛,易發生本病。
  • 脾大:過度牽拉脾韌帶。
  • 腹部創傷:創傷可能導致韌帶斷裂,引起脾臟移位。

多數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痛,這是該病最典型、最主要的症狀。患者也可無症狀,多是在體檢或影像學檢查時發現。這主要取決於有無扭轉及扭轉的程度。

遊走脾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遊走脾常見的症狀包括:

  • 腹部疼痛不適:多位於左上腹,也可位於其他位置,平躺時消失,站立時加重。
  • 腹部腫塊:表面光滑,邊界清楚,按壓後有坑,隨後慢慢恢復。
  • 反酸、噯氣:打嗝,胃反酸。
  • 噁心、嘔吐:時常感到噁心、想吐,飯後加重。
  • 排便不盡感,肛門墜脹不適,便祕。
  • 排尿困難。
  • 月經不調:月經週期或出血量紊亂,可伴經前、經時腹痛。
  • 休克:表現為血壓降低、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神志冷漠等。

遊走脾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脾壞死
  • 脾破裂,急性腹腔內出血
  • 腸梗阻
  • 急性胰腺炎
  • 胃底靜脈曲張
  • 急性腹膜炎,區域性膿腫
  • 其他內臟下垂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先天因素:做好婚前檢查、遺傳諮詢、產前檢查、新生兒篩查及出生後疾病隨訪等。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妊娠:應當安心靜養,避免劇烈活動。
  • 經產婦產後:產後在腰上纏腹帶,保護內部器官。
  • 脾大:巨脾或合併巨大囊腫時,建議立即手術,防治併發症的發生。
  • 腹部創傷:及時手術修復損傷斷裂的韌帶。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