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腹膜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原發性腹膜癌,是指原發於腹膜的惡性腫瘤,以腹腔、盆腔腹膜廣泛病變為特點,而卵巢本身並無明顯病變,或僅累及淺表。
- 原發性腹膜癌的早期症狀隱匿,不易被察覺,當腫瘤進展到一定程度累及周圍器官,才可出現明顯症狀。
- 早期可能有腹脹、腹痛等,進展至一定程度可能出現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表現、呼吸困難、腹部腫塊、排尿困難等。
-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無有效的預防方法。
- 本病發病率較低,女性多見,其中絕經期女性更多見,但國內外有報道男性亦可發病。
- 治療是建立於準確分期的基礎上,原發性腹膜癌分期與卵巢癌一致,其總體治療策略也相似。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逐漸加重的腹痛。
- 持續腹脹不緩解、伴有飲食差、排便受影響。
- 排尿困難、排尿疼痛。
- 無明顯原因的消瘦、水腫、貧血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嚴重腹痛、絞痛持續不緩解,伴有停止排氣排便、噁心嘔吐等急性腸梗阻等症狀。
- 嚴重的腹部膨隆、腹圍增大,呼吸困難等。
- 其他危及生命的現象,如嚴重的消瘦、貧血、精神狀態差等。
建議就診科室
- 胃腸外科
- 腹部腫瘤科
- 婦科
- 腫瘤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原發性腹膜癌?
原發性腹膜癌的診斷較為困難,尤其是早期診斷極為困難,因其臨床表現與晚期卵巢癌等症狀相似,其準確的診斷必須要依靠醫生對術中情況的判斷及病理的確診。
需要與其他惡性腫瘤腹膜轉移(胃腸道惡性腫瘤、卵巢癌),以及結核性腹膜炎、腹膜惡性間皮瘤等相鑑別。
可能需要進行以下檢查。
- 影像學檢查。原發性腹膜癌的影像學表現並無明顯特徵,尤其在疾病早期更無明顯異常,進展至中晚期時,可因出現腹腔積液、腹圍增大而出現影像學改變。當腫瘤累及腹腔內的大網膜時,可在影像學檢查中出現特徵性表現。
- CT 及磁共振成像(MRI)對腹腔積液的敏感性較高,有少量腹腔積液時即可發現。
- 對於腹腔內結節、微小的結節, CT、MRI、PET-CT 等診斷均不夠特異與敏感。
- 而當腹膜出現較大的結節、腫塊及融合成餅狀時,CT 及 MRI 可發現異常。CT、MRI 等檢查也可發現其他腹腔內的病變,如胃腸道、卵巢等,有助於鑑別診斷[4]。
- 腹水細胞學檢查。當患者出現腹水時,可通過腹腔穿刺獲取腹水,從中提取相關的細胞進行細胞病理學檢查,可用於鑑別診斷原發性腹膜癌與腹膜惡性間皮瘤。
- 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的檢查較為便捷,但作用不十分理想。血清癌胚抗原(CA125)對篩查腹膜癌有一定價值,可與結核性腹膜炎相鑑別,但對於卵巢癌的鑑別無效,同時可作為療效判斷指標及治療檢測指標。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直系親屬中是否有人曾患過乳腺癌、卵巢癌?
- 是否罹患過胃癌、腸癌、卵巢癌等惡性腫瘤?
- 腹痛、腹脹等症狀持續的時間、部位、程度如何?
- 出現症狀有無明顯的誘因、有無緩解的情況?
- 有無其他伴隨症狀,如腹圍增大、噁心、嘔吐、頭暈等?
- 此前是否就診過,接受過相關治療?
- 近期飲食、大小便狀況、精神狀態、有無消瘦、體重有何變化?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診斷是什麼?
- 如何進行治療?
- 後代罹患相同的疾病可能性如何?如何預防?
- 是否手術可以切除?能否達到根治?
- 治療方案是什麼,需不需要化療、放療?
- 手術的併發症有哪些?風險有多大?
- 後續的康復如何進行?飲食等生活上需要注意什麼?
- 疾病結局如何?生存時間多久?
日常應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定期複查,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適量運動,注意休息飲食。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定期複查及隨訪。
- 所有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在接受第 1 次手術和輔助化療之後都應密切觀察,接受複查。
- 監測頻率為:前 2 年每 2~4 個月複查 1 次,3~5 年內每 3~6 個月進行復查 1 次,5 年後為每年 1 次。
- 內容包括詢問病史和體格檢查(包括盆腔檢查),相關檢查包括:全血細胞計數、常規生化檢查,有必要可進行胸/腹/盆腔 CT 檢查、MRI、PET-CT 檢查等;如果 CA-125 等其他腫瘤標誌物在初始治療前就有升高,其後的複查中也應進行相關檢測[5]。
- 密切關注自身症狀體徵的變化,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已明確是否存在疾病復發。
- 疾病復發後應當遵從醫生的建議進行相關後續治療,保持積極的心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積極參加相關臨床試驗。
絕大多數原發性腹膜癌患者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治療原則應當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病期較早者可手術完全清除腫瘤,不能徹底清除者可進行腫瘤細胞減滅術,儘可能切除肉眼可見的腫瘤,減輕腫瘤負荷。大部分患者手術後需要接受輔助化療[5]。
初始治療
- 治療包括規範的手術分期、細胞減滅術,大部分患者術後需要化療。
- 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女性患者,可保留健側的附件或子宮,並進行全面分期手術。
腫瘤細胞減滅術
對於 Ⅱ~Ⅳ 期患者,一般要行腫瘤細胞減滅術,最大程度上切除肉眼可見的腫瘤,力爭使殘餘腫瘤最大直徑小於 1 釐米,手術目的為達到無肉眼可見的腫瘤殘留。
可採用腹腔鏡評估減滅手術的可行性以及能否達到滿意的減瘤效果。
新輔助化療
對於腫瘤較大、無法達到根治切除(R0,即顯微鏡下觀察沒有癌細胞殘留)或者手術風險較大的 Ⅲ~Ⅳ 期患者,可進行新輔助治療,但需要由婦科腫瘤專科醫生確定。
同時,在化療前要依據病理結果制定方案。新輔助化療後可進行中間型減瘤,也就是隻切除比較大的腫瘤,減輕不適,但這一治療模式目前仍有爭議[5]。
術後化療
- 經過全面分期手術後,ⅠA 或 ⅠB 期/G1 患者可僅接受觀察複查,因其整體恢復情況較好,單純手術切除後生存可達 90% 以上;ⅠA 或ⅠB 期/G2 患者可選擇觀察複查或輔助化療;ⅠA 或ⅠB 期/G3 患者和ⅠC 期患者術後應接受化療。
- 其中 Ⅰ 期及 Ⅳ 期患者可接受單純靜脈化療;而接受了滿意的腫瘤細胞減滅術、殘餘腫瘤最大直徑小於 1 釐米的 Ⅱ、Ⅲ 期患者,可行腹腔化療結合靜脈化療。
- 體力狀態較差,不能耐受腹腔化療,或存在併發症,以及高齡患者,可不接受腹腔化療。
疾病發展和轉歸
生存情況與疾病分期密切相關,分期早、通過治療後長期生存時間較好,分期偏晚的患者生存情況不佳。但大多數患者在就診時已處於中晚期,因此整體上其臨床療效較差。有研究表明,原發性腹膜癌患者的生存期較卵巢癌患者差,治療結局不良。
由於其整體生存較差,對於影響其結局的因素研究尚不充分,目前報道的影響其生存的因素包括:年齡、疾病分期、切除器官、殘餘病灶大小、術後輔助治療情況(化療方案、療程及化療藥物敏感性)、患者體力狀況等[1][3][6]。
關於原發性腹膜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部分研究認為有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以及存在抗癌基因(BRCA1)或抗癌基因(BRCA2)基因突變的患者,可能發生原發性腹膜癌的概率較高;絕經後女性發病較多,可能與激素水平相關,但這些均需進一步研究證實[1][2]。
大多數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腫瘤進展累及到腹腔、盆腔周圍器官時,才會出現較明顯的症狀。許多患者在就診時由於疾病進展,分期偏晚,出現消耗性體質(體重下降快),精神狀態較差,可有不同程度的水腫、貧血等。
原發性腹膜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腹脹。這是許多患者最早的症狀,可表現為腹部膨隆,進食受影響,甚至出現噁心、嘔吐、便祕、排便困難,但與患者的自身感覺及敏感性相關,部分患者感覺並不明顯。
- 腹痛。早期可感覺腹部隱痛、墜痛,但查體時壓痛不明顯。腫瘤進展累及腸道、出現腹腔內的粘連時還可導致腸梗阻,會出現絞痛,疼痛程度加劇,且持續時間較長。
- 腹圍增大。腹部增大、膨隆,這是由於在疾病晚期出現大量腹水所導致。
原發性腹膜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腸梗阻。疾病進展,腹腔內出現粘連,可引起腸梗阻,表現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腸梗阻症狀的輕重、緩急因其引起的梗阻部位、程度、起病時間而不同。
- 呼吸困難。由於腹部膨隆,腹腔內出現大量腹水,導致胸腹腔之間的膈肌受到壓迫,向肺一側擠壓而出現呼吸困難。
- 腹部腫塊。疾病進展至晚期時,可在腹部觸及包塊,並不十分明顯。
- 排尿困難。由於腫瘤侵犯輸尿管,導致排尿困難、腹部劇痛、尿少等。
- 低熱、食慾減退、消瘦、體重減輕等。這些均為由於疾病進展患者不斷消耗的表現。
原發性腹膜癌目前尚無確切有效的預防方法。對於絕經期女性以及有家族性乳腺癌、卵巢癌者、存在 BRCA1 或 BRCA2 基因突變者,當出現腹脹、腹痛、腹圍增大等症狀時,不可忽視此類症狀,應及時就醫。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