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是指起源於腹膜後組織的腫瘤,如:脂肪、肌肉、淋巴組織、血管和神經組織。是一種少見腫瘤,早期一般難以診斷。
- 患病的人多嗎?原發性腹膜後腫瘤佔全身腫瘤的 0.07%~0.2%,佔全身軟組織腫瘤的 10%~20%。本病的高發年齡為 50~60 歲,有 60%~85% 為惡性,術後複發率高達 60%~90%。
- 為什麼會發生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本病病因尚未明確。
-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有什麼症狀?腹部包塊、腹痛等表現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狀。此外,還可能出現排便困難、腰背部疼痛、腹脹等症狀。
- 如何治療?目前,手術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早診早治是治療的關鍵,治療的難點為將腫瘤切除乾淨。
-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有什麼危害?若不及時接受正規治療,隨著疾病的發展,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可造成尿頻、尿急、下肢水腫等危害,甚至發生惡病質,危及患者生命。經過正規治療後,良性腹膜後腫瘤經過全部切除後可痊癒,惡性腹膜後腫瘤治療後複發率高,治療效果不理想。
- 目前尚無有效預防措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明顯原因出現腹部包塊。
- 腹脹。
- 腹痛。
- 雙下肢水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出現劇烈腹痛。
- 用手按壓腹部出現疼痛突然鬆手,患者感到抽痛
- 腹部像木板一樣硬。
- 意識障礙或昏迷。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當醫生懷疑是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時,將通常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病理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查體:一般是在門診進行,可在腹部查體時觸及腹部腫塊。醫生可通過查體時腫塊是否光滑、是否與周圍組織粘連等情況,初步判斷良惡性。
- B 超:B 超是一種無輻射的影像學檢查,可提示腫瘤部位、大小,是在門診常進行的一項初步檢查專案。B 超檢查可作為首選辦法,可對患者腫塊大小、所處部位與具體數目進行明確,並瞭解腫塊同周圍臟器與血管間的關係。
- CT:CT 作為診斷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一種理想診斷手段,可更加客觀地顯示出患者腫瘤所處位置、大小,及其同周邊器官、血管間的關係,有效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腹膜後淋巴結腫大情況。同時,這種檢查辦法,還能具體顯示患者部分腫瘤組織的來源,便於患者的後期治療。需要注意的是,正在備孕的女性及孕婦不適宜採用該種方法檢查。
- 核磁共振(MRI):該種檢查手段定位準確,可更確切地瞭解腫瘤與血管及重要臟器間的關係,可作為疑難情況的補充檢查。
- 病理檢查:是診斷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金標準,一般都是取一部分腫瘤組織送往病理科進行診斷,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有時還需行免疫組化(一種病理檢查中常用的檢測方法)進一步確定腫瘤來源。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出現腹部不適、腹脹的?
- 近期是否有體重、體力下降?
- 最近是否腹痛、噁心嘔吐的情況?
- 除了這些情況,還有什麼其他不適症狀?
- 症狀是否持續性加重?
- 既往有沒有腫瘤相關疾病?做過那些檢查?吃過哪些藥?是否手術過?是否化療過?
- 家族中有沒有惡性腫瘤患者?
- 身體之前有沒有其它問題?做過那些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種疾病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需要做哪些檢查確診?
- 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 都有哪些治療方法?
- 這種病惡性程度高嗎?可以治癒嗎?還會復發嗎?
- 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需要手術嗎?手術有哪些併發症?
- 需要化療嗎?化療藥物都有哪些副作用?
-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什麼?
- 治療大約費用是多少?
- 預後怎麼樣?還有多長時間生存期?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對於手術患者,應在術後及時檢視敷料情況,保持敷料清潔、乾燥。如果敷料浸透,應及時告知醫生更換。如果術後留有引流管,家屬應注意引流量及觀察引流管是否有彎折、扯出等情況,如有情況發生,及時告知主管醫生。
- 放療注意事項:接受放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面板疼痛、骨髓抑制(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降低)等異常,患者應該定時進行血液檢查,及時對骨髓抑制情況進行處理。同時遵醫囑護理放療區域面板,不要用力擦拭。
- 化療注意事項:化療藥物會引起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副作用。如果出現嚴重噁心嘔吐,影響進食,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在使用藥物時應有人陪伴,密切關注患者情況。
- 定期複查:一般化療以 21 天為 1 週期,2 週期進行一次影像學檢查,評價疾病情況。疾病穩定後可遵醫囑半年或 1 年複查一次,主要複查 B 超、CT/磁共振等專案,具體專案以醫生意見為主.
- 飲食:
- 手術患者:術後患者一般在排氣後可進食流質飲食,如去除小米粒的小米粥等。之後隨著病情的好轉遵醫囑逐漸轉為正常飲食。
- 未手術患者:應調整家庭飲食結構,避免患者攝入過多油膩食物。不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動物內臟、蛋黃、蟹黃、肥肉等。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
- 運動:
- 手術患者因個人體質不同,恢復情況不同,因此下地活動時間略有差異,應遵醫囑及時下地活動。臥床期間家屬應幫助其進行輕微肢體活動,避免因臥床時間過長形成血栓。
- 未手術患者可以按照個人習慣運動,但不要超出運動負荷即不感覺到疲憊的程度。爭取每日活動 1 小時。
- 其他:戒菸戒酒。
手術治療是本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可根據病情在術後聯合輔助治療。
藥物治療
化療藥物:對於實在不能完全切除腫瘤的患者,術後應進行輔助化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因病理型別不同,需要應用化療方案也不同,醫生應按照不同的病理型別區別用藥。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腫瘤是本病主要治療方法。根據患者腫瘤的性質不同醫生會採用不同的手術方式:
- 完全切除:該種手術方式是最徹底的手術方式,目的是徹底的切除腫瘤。適用於身體情況允許進行手術,且腫瘤未出現轉移、瘤體可以完全切除的患者。
- 部分切除:該手術的目的是為患者緩解症狀。適用於不可能完全切除腫瘤,但腫瘤侵犯或壓迫其他重要部位產生症狀的患者。
- 整塊切除:整塊切除的手術目的是將腫瘤與粘連緊密、無法分離的臟器或組織一併切除。適用於腫瘤與組織無法分離的患者。
其他治療
放療:對於實在不能完全切除腫瘤的患者,術後應進行輔助放療。對於無法接受手術的患者,放療可抑制並縮小腫瘤,部分腫瘤甚至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良性的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生長緩慢,對生活及生命影響不明顯。但惡性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惡性程度高,不及時治療會威脅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良性腹膜後腫瘤經過全部切除後可痊癒,部分患者切除治療後可長期生存。惡性腹膜後腫瘤切除後複發率高、恢復差、生存期短、複發率可高達 50%~80%,且惡性程度隨復發而增高,切除後 5 年生存率不到 10%。
本病病因尚未明確。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予以證實。
哪些人容易患原發性腹膜後腫瘤?
目前暫未查見權威證據明確本病有關的易患人群,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患者在原發性腹膜後腫瘤早期可能感覺不到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腹部包塊、腹脹等症狀。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腹部包塊:早期不易察覺,可由患者無意間發現或查體發現,一般都是腫瘤生長至相當大時才被發現。腫瘤位置大多數在上腹部或上腹部一側,開始發生於下腹部者較少。腫瘤如果能推動,大多為良性。腫瘤如果固定不動、質地較硬且邊界不清,大多為惡性。
- 腹脹:隨腫瘤增大而出現的症狀,其程度大多與腫瘤增長程度一致,故早期無腹脹感,隨瘤體的增大患者逐漸出現腹脹感。
- 腹痛:大多數患者初期只感覺有腹部下墜感,隨著腫瘤增大,可出現腹痛。腹痛多為隱痛或脹痛,少數患者疼痛劇烈難忍,這一般是惡性瘤侵蝕鄰近器官或神經所導致。如果出現腫瘤破裂出血等情況,患者會出現突發劇烈腹痛,按壓腹部可伴疼痛,用較大的力量壓迫腹部深部,然後突然鬆手,患者會感到一種抽痛。嚴重者可出現休克。
- 鄰近器官症狀:良性腫瘤增大可對周圍鄰近器官產生壓迫、推壓,惡性腫瘤會直接侵襲周圍組織產生相應症狀。
- 壓迫胃腸道:噁心嘔吐、食慾不振、便祕、腸梗阻(表現為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
- 壓迫周圍血管:腫瘤壓迫門靜脈主幹或肝靜脈,可出現內痔及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等症狀,曲張血管破裂可出現嘔血、便血。腫瘤壓迫靜脈及淋巴管可出現下肢水腫。
- 壓迫泌尿系統:腎受壓可發生腎移位,輸尿管及膀胱受壓可出現輸尿管擴張和腎盂積水,患者可發生尿頻(每日排尿超過 6 次)、尿急、排尿困難(需用力才能尿出來)、血尿(一般需要通過尿檢發現)、停止排尿等症狀。
原發性腹膜後腫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貧血:常見於腫瘤增長過快的患者。
- 低鉀血癥:腫瘤壓迫胃腸道引起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長期以往,可導致鉀的攝入不足及排出過多,引起低鉀血癥。
- 急性腹膜炎。
- 低血容量性休克。
本病暫無權威證據支援的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