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關節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真菌性關節炎?真菌性關節炎,是指真菌感染引發肌肉骨骼發生炎症病變。
  • 得真菌性關節炎的人多嗎?一般來說,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可能與工作的性質、平時活動範圍有關。老年人(大於 65 歲)更容易發生真菌性關節炎。孢子絲菌關節炎多見於 40 歲以上人群。但總體來說,這種病比較罕見,但近些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
  • 為什麼會發生本病?最主要病因是真菌感染。抵抗力低下、體內正常菌群紊亂、體內導管留置時間過長也可以引發真菌性關節炎。手術後的患者、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容易發生本病。農民、園林工人等與自然接觸密切人群也容易發生本病。
  • 有什麼症狀?真菌性關節炎在最開始多表現為慢性無痛性關節炎,不易被患者察覺。隨著疾病逐漸發展,關節疼痛、腫脹、僵直等不適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的症狀。
  • 如何治療?根據致病真菌種類的不同和炎症的不同進展程度,醫生會選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治療的關鍵點是需要藥物治療配合手術,可以縮短治療時間。治療的難點是藥物治療的劑量控制,因為治療本病的藥物大多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需謹慎對待。
  • 真菌性關節炎有什麼危害?能治好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影響關節的日常活動,甚至導致關節部位的永久性損傷。同時可能累及面板及內臟,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如果及時接受正規治療,本病可以被治癒,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關節部位不適,有疼痛、腫脹的情況出現;
  • 關節僵直,活動範圍減少、活動明顯受限;
  • 關節部位少量積液;
  • 伴有全身發熱、乏力;
  • 關節部位區域性化膿。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關節部位形成竇道,即在疼痛處有黃色血清樣或者膿性液體排出時,這是持續性慢性炎症的一種表現形式。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真菌性關節炎?

當醫生懷疑真菌性關節炎時,可以通過組織培養真菌、X 線檢查、分離病原菌等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組織培養真菌:在病變的滑膜和關節液中取樣本,再在實驗室中進行培養,從而判斷致病菌是什麼,是確診本病最重要的依據。其中滑膜組織培養更容易發現致病真菌。
  • X 線檢查:通過此項檢查,可直觀的瞭解關節炎症部位的病變情況,利於後續治療方法的選擇。
  • 分離病原菌:當本病與其他疾病的症狀相似無法判斷時,採用分離病原菌可作為與其他疾病進行區分的一種手段。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從事什麼工作?會經常接觸土壤、木材、植物嗎?最近有外出旅行或者出差嗎?
  • 最近有面板創傷嗎?
  • 有患有其他慢性疾病嗎?近期有做過需在體內放置導管的手術嗎?
  • 最近是否有在使用抗生素?
  • 什麼時候發現有這些症狀的?
  • 除關節部位不適,還有什麼其他症狀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和併發症出現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什麼治療方法最有效?
  • 需不需要做手術?
  • 多久可以治好?
  • 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手術清除病灶後需遵醫囑定期更換紗布,保持創口清潔乾淨,避免發生二次感染。
  • 用藥注意事項:因治療本病的治療藥物本身多具有毒性,故需謹慎遵醫囑按劑量服用。若出現寒戰、高熱、頭痛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就醫。
  • 飲食:手術後要注意清淡飲食,少油少鹽,均衡膳食,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油炸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 運動:加強日常的體育鍛煉,可以選擇步行、慢跑等方式來增強個人體質,提高自身免疫力,預防感冒。

致病真菌種類及其炎症進展程度不同,治療方案也不同。早期診斷,早期合理治療,可有效根治本病。

藥物治療:

  • 兩性黴素 B:兩性黴素 B 靜脈注射對殺死各類真菌效果顯著。但其毒性較大,故需按醫囑服用,不可擅自加大藥量。有腎功能損害的人群、肝功能損害人群及孕婦需要慎用。
  • 克黴唑:對多種真菌性關節炎,尤其是念珠菌性關節炎,療效顯著。外用口服皆可。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手術治療:

清創:本病一般需配合手術治療清除病灶,其目的是清除炎症處區域性壞死的組織,及時修復受損的骨組織及面板損傷。這樣可明顯縮短治療時間,是治療本病的重要手段。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逐漸影響關節的日常活動,甚至導致關節部位的永久性損傷。同時可能累及面板及內臟,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
  • 經過正規治療後,本症可以被徹底根治,患者經藥物及手術治療大多可恢復其正常功能,一般不會留有後遺症。

真菌性關節炎的最主要病因是真菌感染,各種真菌均可引起骨關節發生病變。

真菌性關節炎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真菌感染:是真菌性關節炎發生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可通過接觸傳染、血液感染和面板感染等方式感染本病。
  • 機體抵抗力低下:一些消耗性的疾病,如各種惡性腫瘤、甲亢、系統性紅斑狼瘡等,會使人的抵抗力降低,從而使致病真菌更容易入侵人體形成感染。例如念珠菌作為人體內的一種正常寄生菌,在人體抵抗力顯著低下時會轉變為侵害機體的致病菌,引起念珠菌性關節炎。
  • 體內正常菌群紊亂;人體正常菌群的紊亂,會使致病真菌更容易入侵人體形成感染。如長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一些廣譜抗生素,會使與人共生的真菌大量減少,從而更容易發生本病。
  • 體內導管留置時間過長:靜脈內有留置的插管,以及尿管、鼻飼管等其他插管,在體內留置時間過長,都可導致真菌在體內的大量繁殖,從而引發炎症反應。

哪些人容易患真菌性關節炎?

  •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和機體抵抗力顯著低下的人群。
  • 因各種原因體內有導管留置時間過長的人群。
  • 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
  • 農民,園林工人等與自然接觸密切人群:本病常見的致病菌孢子絲菌,及皮炎芽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木材或植物中,易通過面板傷口或呼吸道吸入,從而引發關節部位炎症反應。

真菌性關節炎在最開始多表現為慢性無痛性關節炎,往往不易被察覺。隨著病程的進展,關節部位的不適、疼痛、腫脹、僵直是本病發生的最常見的症狀。

真菌性關節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真菌性關節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關節部位不適、疼痛、腫脹、僵直:是最常見症狀。關節會感覺有腫脹感,無法自如地運動,甚至無法彎曲關節,像有東西固定住關節一樣。
  • 關節活動範圍減少、活動受限:關節在活動時明顯感覺到比以前的範圍小,或某些以前能夠完成的動作現在無法完成。
  • 關節部位少量積液或化膿:關節部位充血腫脹、疼痛,日常活動時會感覺到關節活動困難、下蹲困難。關節部位化膿時,還會感覺關節處的面板溫度比其他部位高。
  • 發熱。
  • 乏力:總是感覺疲勞,渾身沒有力氣。
  • 關節處形成竇道:關節部位紅腫,紅腫部位會出現小的破口,有膿性的分泌物從破口流出,膿液有明顯異味。

真菌性關節炎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肺和腦膜的感染
  • 骨髓炎
  • 中下肺葉結節
  • 鄰近關節骨骼骨髓炎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各種惡性腫瘤、甲亢、系統性紅斑狼瘡等,以及機體抵抗力顯著低下的人群:
    • 需要健康飲食,每天按時吃三餐,保證自身營養供應,可多吃魚、蛋、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 同時加強日常體育鍛煉,慢走、打太極都是不錯的選擇。同時注意避免疲勞過度,適當休息放鬆。
  • 因各種原因體內導管留置時間過長的人群;要保持導管留置處的清潔和乾燥,遵醫囑定期消毒、更換敷料,或口服抗生素。
  • 長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儘量避免長期使用廣譜類抗生素,一般連續使用抗生素不能超過 3 個月。
  • 農民,園林工人等與自然接觸密切人群:需做好日常防護工作,如在真菌流行區戴口罩,被樹葉等割傷時及時用碘酒消毒包紮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