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神經卡壓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正中神經卡壓綜合徵是正中神經走行過程中,因骨-纖維管、腱膜、筋膜狹窄、增生、肥厚、粘連等因素受到擠壓,而引起疼痛、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及電生理學改變的臨床綜合徵。

  • 最常見的是腕部受壓而導致的腕管綜合徵,患病率為 5%,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 2~4 倍,不同年齡均可發病,發病高峰為 45~54 歲。近年來患病率呈上升趨勢。
  • 最主要的病因:頻繁、用力的肘、腕及手部活動是發病的主要因素,但發病也和肥胖、糖尿病和關節炎等因素有關。
  • 該病的主要症狀為腕部疼痛,拇指、食指和中指橈側半麻木、疼痛或無力,以中指為重,嚴重者可出現手大魚際的肌萎縮。
  • 早期保守治療,包括關節支具功能位固定,熱敷或理療,非炎性或腫瘤性病變可封閉治療。症狀重,影響生活質量的患者可手術治療。
  • 本病需與頸椎病鑑別。
  • 如伴有明顯神經功能障礙,肌肉無力、肌肉萎縮,治療效果欠佳。
  • 避免長期反覆屈曲肘和腕部用力活動,可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如合併有肥胖、糖尿病或關節疾病,應積極減肥、治療原發疾病。

當出現腕部疼痛及正中神經支配區感覺障礙時,應及時就醫,出現手部感覺喪失及功能障礙時應做詳細檢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腕部疼痛。
  • 手指麻木。
  • 手部無力。
  • 手部肌肉(大魚際肌)萎縮。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突發手部及手部以外的肢體麻木、無力應及時就醫,需排除顱內病變或頸髓病變。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運動醫學科

醫生如何診斷尺神經卡壓綜合徵?

醫生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結果進行診斷。

  • X 線檢查,明確患者的解剖結構是否有異常,尤其是骨性結構。
  • 電生理檢查,可測定大魚際肌肌電圖及腕-指的正中神經傳導速度,但存在 5%~10%的假陰性。
  • 超聲波檢查,高頻超聲波可再現神經肌周圍組織結構,但對肘、腕部的骨性結構識別能力較差。
  • CT 檢查,CT 檢查可觀察到腕管的骨性結構是否有異常。
  • MRI 檢查對肘關節及腕管橫截面的顯示較全面,明確是否有增生及佔位病變。但對肘關節及腕管縱切面的掃描,較難精確顯示正中神經,且其費用較高,耗時較長,所以臨床較少應用。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什麼症狀?症狀程度?症狀持續時間?
  • 什麼情況下症狀會減輕和加重?
  • 從事何種職業?
  • 有沒有肘部、腕部的外傷史、骨折史?
  • 既往是否合併有其他病史。如骨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 、糖尿病等。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患上這種病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 需要做些什麼檢查?
  • 這種病吃藥能治好嗎?有哪些治療方法?需要手術嗎? 手術的療效如何?
  • 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改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適當的功能鍛鍊可預防神經卡壓綜合徵的發生及疾病的發展。

  •  避免長期屈肘、腕位的手部工作及活動。
  •  保持健康的體重。
  •  適當的肘及腕部功能鍛鍊及體育鍛煉。如太極拳、瑜伽。

根據疾病的不同表現及程度,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早期改變生活習慣,經過積極、恰當地治療,一般預後良好。病情重者需要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 早期中立位支具制動,熱敷及理療可以改善靜脈淤血,減輕水腫,降低腕管內壓力,從而減輕神經壓迫,使症狀獲得緩解。
  • 神經營養藥物治療,如甲鈷胺等。
  • 封閉治療:注射利多卡因加曲安奈德、甲潑尼龍或複方倍他米鬆。封閉治療相對安全,但也有損傷正中神經的風險,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 B 超引導下的穿刺可提高安全性。封閉治療一般不要超過 3 次,每兩次之間需間隔 2~3 月。糖尿病病人應謹慎使用,區域性感染及老年體弱患者禁用。

手術治療

通過保守治療,患者的症狀緩解不明顯甚至短期加重者,需手術治療。

  • 常規開放手術治療(切開旋前圓肌兩頭之間的腱弓或纖維帶、腕管切開鬆解、切開指淺屈肌上緣的腱弓或纖維帶)。手術創傷相對大,術後恢復時間長,且手術部位瘢痕大。
  • 內鏡下鬆解術。手術創傷相對小,術後恢復時間短,腕部功能恢復快。

常規開放手術和內鏡手術比較:

  • 在術後併發症、患者主觀感受、手術時間、手部握力恢復等方面,兩種手術方式無明顯差別。內鏡手術,在術後疼痛發生率及術後康復時間方面具有優勢。內鏡手術與開放手術的療效相近。
  • 內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但內鏡手術需特殊的裝置,學習週期也較長。目前並無證據支援某一種手術可取代另一種手術。
  • 開放手術、小切口手術和內鏡手術如何選擇,主要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臨床醫生的偏好和習慣,及對某種術式的掌握程度;腕管綜合徵的病因和型別;可用的裝置;患者的選擇。

其他治療方法

鍼灸治療及中藥外敷。

疾病發展和轉歸

  • 部分病程較短、無基礎疾病且年輕的患者,經 1 年左右的休息可獲得緩解。
  • 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基礎疾病。
  • 對於手部肌肉發生萎縮的患者,手術治療後效果欠佳。

任何一種引起正中神經受壓的因素均是病因。

常見原因

  • 管內壓迫:腱鞘囊腫,神經纖維瘤,慢性損傷性炎症,腕部骨折等。
  • 管外壓迫:骨與肌腱損傷、韌帶損傷等。
  • 其他:類風溼性關節炎、肥胖病、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可合併神經卡壓綜合徵。

哪些人容易患正中神經卡壓綜合徵?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上正中神經卡壓綜合徵,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

  •  腕、肘部過度使用者,如電腦操作員、手工作業者、家庭主婦等。
  •  肥胖。
  •  外傷導致腕骨骨折、脫位,腕橫韌帶增厚等。
  •  糖尿病。
  •  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
  •  妊娠、甲狀腺功能減退。

不同部位的病變和病變程度的不同,可引起相應的臨床表現,有非常典型的症狀出現順序。發病初期以間歇性夜間感覺異常和感覺遲鈍為特徵,腕部疼痛,拇指、食指和中指橈側半麻木,隨後發生感覺減退甚至喪失,肌力(拇短展肌)減退,大魚際肌萎縮,精細動作的靈巧性下降(如拿硬幣、扣鈕釦)。

常見症狀包括:

  • 發生在腕部的正中神經病變又稱腕管綜合徵(最常見的部位),起病緩慢,正中神經支配區疼痛、麻木、發脹,常入睡後痛醒,活動後症狀緩解,大魚際可有萎縮,拇指笨拙無力,可有 Tinel 徵(叩擊神經損害的部位或其遠側,出現放電樣麻痛感或蟻走感),Phalen 試驗(屈腕試驗)陽性。
  • 旋前圓肌綜合徵:正中神經被旋前圓肌兩頭之間的腱弓卡壓所致,多見於前臂反覆強烈旋前活動,表現為肘前疼痛,可向橈側三指放射,屈指無力,活動時疼痛加重,橈側三指可感麻木,嚴重時對掌無力,叩擊旋前圓肌上緣可出現 Tinel 徵。
  • 骨間前側神經卡壓綜合徵:正中神經的骨間前神經支,被指淺屈肌上緣的腱弓或纖維帶卡壓所致,表現為肘前疼痛,拇指、食指遠側指間關節屈曲力減弱,屈肘時可發現旋前方肌力弱。

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有效預防其發生及延緩發展。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改變工作姿勢,緩解肘部、腕部持續受壓至肘部及腕管內壓增高 。
  • 長期使用滑鼠者,可配合使用腕部護墊。
  • 積極治療原發性疾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腕部骨折若閉合復位後位置不佳,則積極手術復位。
  • 工作中適當休息,進行腕部屈伸及旋轉活動。
  • 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及蔬菜。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