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惡性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直腸惡性腫瘤,簡稱直腸癌,是當前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常發生於乙狀結腸與直腸交界處,其發生與飲食,生活方式有較大相關性。

  • 結直腸癌的發病危險因素與經濟、環境、飲食有關係。
  • 息肉的出現往往是結直腸癌發生的第一步。
  • 排便習慣改變是直腸癌最常見的早期症狀。
  • 根治性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理想方法。
  • 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肥胖、吸菸、久坐等。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相關症狀應當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結直腸外科
  • 普外科
  • 腫瘤科

醫生如何診斷壺腹惡性腫瘤?

直腸指診

  • 視診:觀察肛門有無畸形,有無腫塊脫出,面板有無結節,潰瘍,紅腫,瘻管等情況。
  • 進指:手指指套上塗足潤滑油,用示指輕輕揉肛門以使肛門括約肌鬆弛,在患者肛門放鬆狀態下使手指輕輕進入肛門,並儘量進入最深處。
  • 檢查直腸肛管黏膜:進指後依次檢查直腸肛管四周壁,並逐漸退指,注意有無結節、潰瘍、僵硬、腫塊及觸痛。
  • 觸診:如觸及腫塊,應瞭解腫塊大小,質地,活動度,表面情況,在腸壁上的所佔方位,距肛門的距離等情況,如因腫瘤致直腸肛管狹窄,手指不能通過時不應強行突破,一般來說,來自直腸外的腫塊,其表面黏膜較光滑,這是區別直腸腫瘤和直腸外腫瘤的重要特徵,同時應注意鑑別正常的組織器官,如子宮頸、前列腺等。
  • 退指:退指應檢查指套有無膿血,壞死組織。

通過直腸指診作脫落細胞檢查是簡單易行的診斷方法,對有可疑病變者,可常規行此檢查,方法是在指診完畢後,將指套上的糞便或膿血、黏液直接塗在玻璃片上做細胞學檢查,陽性率可在 80% 以上。

結腸鏡檢查

  • 結腸鏡檢查可直接看到病變的大體形態,並藉以取得活組織標本。

氣鋇灌腸對比造影

直腸癌的影像表現:

  • 結節狀充盈缺損;
  • 菜花狀腫塊;
  • 不規則的環狀狹窄;
  • 不規則的腔內龕影;
  • 完全性腸梗阻,或腸套疊徵象。

B 超

  • B 超檢查為無創檢查,可判斷直腸癌的發展程度。

CT 掃描

  • 利用 CT 檢查可進行疾病的分期:Ⅰ 期,腸腔內腫塊,腸壁未見增厚; Ⅱ 期,腸腔內腫塊伴腸壁增厚>0.5 釐米,但未侵及周圍組織;Ⅲa 期,腫瘤已侵犯腸周組織,但尚未侵及盆腔壁;Ⅲb 期,腫瘤已侵及盆腔壁;Ⅳ 期,盆腔內腫瘤伴遠處轉移者,盆腔 CT 對腫瘤區域性播散判斷的正確性達 90%。
  • CT 掃描對直腸癌術後復發的監測具有重要意義,對施行 Miles 術式(腹會陰聯合直腸癌根治術)的患者,術後 3 個月常規行盆腔 CT 檢查 1 次,作為以後隨訪的對照,以後如有症狀或複查,再作盆腔 CT 與術後 3 個月 CT 片對比,這樣比較容易發現骶前復發灶。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

  • MRI 可從三個方位檢查盆腔,可非常理想地顯示直腸癌,在 T1 加權像上,腫瘤呈低於或等於腸壁組織訊號強度的軟組織腫塊,在 T2 加權像上腫瘤的訊號強度增高,接近或超過脂肪組織的訊號強度,在腸管內氣體和腸壁外脂肪組織的對比下,腸壁增厚及腔狹窄易於發現,軸位掃描有利於觀察腫瘤與腸腔的關係,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有助於確定腫瘤的範圍,大小及對鄰近結構的影響以及盆腔淋巴結轉移腫大,使用小視野和直腸內線圈,可觀察到腫瘤對黏膜和黏膜下層的侵犯情況。

排糞造影

  • 直腸癌伴有便祕症狀時,應行排糞造影檢查,可顯示腸壁僵硬,充缺損,黏膜破壞,會陰下降和直腸前突。

病理學檢查

  • 是直腸癌確診的主要依據,由於直腸癌手術常涉及改道問題,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為避免誤診誤治,術前或術中一定要取得病理學檢查的結果,以指導治療,絕對不要輕易挖除肛門。

癌胚抗原測定

  • 癌胚抗原(CEA)測定已普遍開展,一般認為對評價治療效果和預後有價值,連續測定血清 CEA 可用於觀察手術或化學治療效果,手術或化學治療後 CEA 明顯降低,表示治療效果良好,如手術不徹底或化學治療無效,血清 CEA 常維持在高水平,如手術後 CEA 下降至正常復又升高,常提示腫瘤復發。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史?
  • 年齡多大?
  • 有沒有惡性腫瘤疾病家族史?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以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為何會患該疾病?是否有治癒希望?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直系親屬需要接受篩查嗎?
  • 結腸、直腸癌患者多有反覆發作、遷延不愈的腹瀉,消化能力弱,故應予以易於消化吸收的食物。
  • 結直腸癌患者多有便中帶血,晚期患者常大量便血,故應少吃或不吃刺激性和辛辣的食物。
  • 久瀉患者或晚期患者可有長期發熱、出汗等表現,故宜多飲水或湯液,主食可以粥、麵條等半流質飲食為主。
  • 患者多有食慾不振、噁心,甚至嘔吐等症狀,故宜攝取清淡飲食,切忌油膩。
  • 結直腸癌晚期患者久瀉、便血、發熱,大量營養物質和水分丟失,身體消瘦,體重減輕,氣血兩虧,宜服富有營養的滋補流汁藥膳。
  • 直腸癌患者應少吃或不吃煙薰食品,油炸食品,過於辛辣,刺激性太強,不好消化的食品。

手術治療

分根治性和姑息性兩種。

根治性手術

  • 手術方式根據癌腫在直腸的位置而定。
  • 經腹會陰聯合切除(miles 手術)。
  • 經腹低位切除和腹膜外一期吻合術,也稱直腸癌前側切除術(dixon 手術)。
  • 保留肛括約肌的直腸癌切除術。

姑息性手術

  • 如癌腫區域性浸潤嚴重或轉移廣泛而無法根治時,為了解除梗阻和減少患者痛苦,可行姑息性切除,將有癌腫的腸段作有限的切除,縫閉直腸遠切端,並取乙狀結腸作造口。如不可能,則僅作乙狀結腸造口術,尤在已伴有腸梗阻的患者。

化學治療

除部分早期患者外,晚期和手術切除後的患者均應當接受化療。化療在直腸癌綜合治療中是除外科治療後又一重要治療措施,分為術後輔助化療和術前新輔助化療。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在直腸癌治療中的地位已日益受到重視。

直腸癌放療

  • 術前放療。
  • 術中放療。
  • 術後放療。
  • 單純根治性放療。
  • 姑息放療。
  • 治療轉移癌。

直腸癌的放療反應與併發症

放療中會出現直腸粘膜充血、水腫和尿路刺激症狀,術前短程放療術後較容易發生吻合口瘻、會陰部傷口感染或裂開、傷口延期癒合等併發症。

直腸癌中醫治療

本病的治療,當注意其標本虛實,補虛與瀉實並用,但應注意其側重點。溼熱瘀毒者以邪實為主,治療則以清熱解毒,祛瘀攻積等瀉實之法為主,佐以理氣健脾;脾腎寒溼者以正虛為主,治療亦以溫腎健脾,固澀止瀉為主,佐以祛寒勝溼;脾虛溼熱者則本虛標實並重,補虛與瀉實各半。具體的治療方法,需聽取醫生的建議。

其他療法

  • 外敷:潰爛者,外敷九華膏或黃連膏。
  • 灌腸
  • 坐浴:每日 2~3 次。
  • 病灶區域性注射法:選用硬化劑注射於癌體及癌腫周圍,可使腫瘤縮小或潰爛脫落,對控制轉移和發展有一定療效。

醫學為一門嚴謹科學,疾病治療需綜合判斷患者情況,必須由專業醫師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

飲食

直腸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包括:高動物蛋白、低纖維及高脂肪飲食。以上飲食可引起腸內厭氧菌酶活性增高,易誘發直腸癌。研究也顯示維生素攝入不足與直腸癌的發生有關。

直腸其他疾病

息肉的出現往往是結直腸癌發生的第一步,其發生於直腸內層,經病情遷延發展可引起惡變。尤其以腺瘤性息肉最易發生惡變,多發的或大的息肉也有較高的惡變傾向。

遺傳

研究證實,有直腸癌家族史的患者較一般人群發病概率更高。

其他疾病也可導致直腸癌的發生。

直腸癌的早期症狀以排便習慣改變及血便為主,85% 處於直腸黏膜的腫瘤,早期會出現血便。腫瘤進展性增大可導致腸腔狹窄,進而誘發腸梗阻。

  • 本病主要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血便並伴有裡急後重、便祕、腹瀉等症狀。
  • 隨著腫瘤進展,可出現大便逐漸變細,甚至出現排便梗阻的症狀。
  • 約 80% 的直腸癌患者指檢可觸及包塊,質硬且表面凹凸不平。
  • 直腸鏡檢:可確定腫瘤部位及性狀,並可直接取組織作病理檢查。

由於直腸癌的病因還不完全明確,所以至目前還沒有特殊的預防辦法,下面列舉的預防措施,主要是為了減少癌變機會和早期發現患者,早期治療。

直腸癌日常預防

飲食調整

  • 減少能量攝入。
  • 減少脂肪與紅肉攝入。
  • 增加水果、蔬菜和膳食纖維攝入。
  • 補充維生素與微量元素。
  • 食用抗致癌原的膳食。

改變生活習慣

  • 運動: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體力活動過少是結直腸癌的危險因素。減肥和鍛鍊能起到預防直腸癌的作用。
  • 戒酒和戒菸。
  • 積極防治直腸息肉、肛瘻、肛裂、潰瘍性大腸炎及慢性腸道炎症的刺激;對多發性息肉,乳頭狀息肉,一旦診斷明確應早期手術切除,以減少癌變的機會。
  • 飲食宜多樣化,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偏食,不挑食,不要長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飲食,經常吃些含有維生素和纖維素的新鮮蔬菜,可能對預防癌症有重要作用。
  • 防止便祕,保持大便通暢。
  • 高度重視定期的防癌普查工作,隨時注意自我檢查提高警惕性,發現“警戒訊號”後,及時進行診治,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提高直腸癌的生存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