趾骨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趾骨骨折(phalangeal  fracture),也稱為“腳趾骨折”,是足部常見的骨折之一。

  • 趾骨骨折佔足部骨折的 11.4%,佔全身骨折的 1.5%,該病多為重物砸傷、車輛擠壓傷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少數因過度使用導致足趾的應力性骨折。
  • 第 1 足趾的近節趾骨骨折,較遠節常見,骨折型別各異,從簡單骨折到複雜的嚴重粉碎性骨折,均可發生;而遠節趾骨,可發生撕脫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骨折伴脫位;第 2~5 趾的近節趾骨易發骨折,而中、遠節趾骨形態較小,骨折不常見。
  • 當疑有趾骨骨折時,應立即就醫。醫生會進行足部的正位、斜位及側位 X 光檢查,有助於評估骨折狀況及骨折移位程度;若足部發生的多處骨折或隱匿性骨折時,則可行螺旋 CT 三維重建檢查,需進一步明確診斷。
  • 該病的主要症狀為足趾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但不同部位的趾骨骨折表現也略有不同。
  • 該病的治療方法有針對不同部位的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 若患者的骨折為閉合性損傷,症狀早期或較輕時,一般採用保守治療;對無移位的趾骨骨折患者,不需特別治療,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輕度移位的單個趾骨骨折患者,行手法復位,將鄰趾與傷趾用黏性繃帶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對於保守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議性手術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若足趾發生閉合性損傷(無外部傷口),出現長時間的患足腫脹,且足趾在背伸、跖屈時發生疼痛,並逐漸出現穿鞋困難或難以行走等症狀時,需要及時就醫;
  • 若足趾發生開放性骨折(有外部傷口),軟組織嚴重受損,應立即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足踝外科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趾骨骨折?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外傷史、症狀、查體、影像學等檢查結果,查明病因,是單純性骨折還是原發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進行綜合確診。而若患者的足部發生多處骨折或隱匿性骨折時,還需與存在相似症狀的疾病(如趾骨骨折等)相鑑別。

患者往往因有明確的外傷史,如重物砸傷、車輛擠壓傷、或足尖踢碰硬物所致,進一步出現足趾的腫脹、疼痛和功能障礙,而入院就診。醫生通過查體會發現患處區域性有壓痛、淤血,若為開放性損傷,可見骨折端外露。

常用的輔助檢查如下:

  • X 線檢查:可一定程度瞭解骨折的部位、形態(如粉碎性、橫行、單趾、多趾等骨折),並通過擺不同的體位進行拍片,能更清晰地觀察趾骨骨折的情況,如骨折的型別(損傷性或病理性)、移位情況、對位和對線是否滿意或需整復、部位是復發還是新發、有無臨近關節或骨傷損傷等,為臨床診斷提供一定參考,但有侷限性。
  • CT 檢查:當患者發生足部的多處骨折或隱匿性骨折時,可行螺旋 CT 三維重建,對足部進行多方向的影象重建。其解剖關係明確,且彼此之間沒有組織重疊,能夠顯示 X 線平片中不能顯示的組織結構和病變情況,從而,真實的反映被檢查部位的解剖組織學及狀態。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足部的外傷史?有沒有開放性傷口?怎麼受傷的?在哪裡?穿著什麼樣的鞋子?有沒有不適症狀,如足趾的腫脹、疼痛及功能障礙等?
  • 之前有沒有去過其他醫院進行就診?有沒有對患足進行處理或治療?效果怎麼樣?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能不能只做保守治療?
  • 如果需要手術,手術該怎麼做?
  • 術後的治療效果如何?

趾骨骨折的患者,通常只會引起輕度的不適,且當趾骨骨折為非暴力損傷時,患者亦無明顯疼痛,故導致延遲診斷及治療。當患者出現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在治療期間,調整日常生活與工作量,注意臥床休息,避免勞累。
  • 術後鍛鍊需行循序漸進原則:隨著患者的骨折穩定程度的增加和全身情況的改善,功能鍛鍊活動範圍可由小到大,次數由少到多。
  • 術後需嚴格控制不利於骨折端穩定的活動,如脛腓骨骨折的小腿內外旋活動、踝部骨折的足屈活動等,都不利於骨折的穩定。

若趾骨骨折患者為閉合性損傷,處於症狀早期或較輕時,一般採用保守治療,對無移位的趾骨骨折不需特別治療,臥床休息 2~3 周,即可行走。有輕度移位的單個趾骨骨折患者,需行手法復位,將鄰趾與傷趾用黏性繃帶一起固定,可早期行走;而對於保守治療無效且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建議行手術治療。

第 1 足趾趾骨骨折

保守治療

  • 對於第 1 足趾趾骨閉合骨折且移位程度較小的患者,將患趾固定於鄰趾,再穿戴硬底鞋,可即刻負重行走。若同時伴有甲下血腫,可行經皮血腫清除術。
  • 伴有移位的閉合骨折患者,其骨折移位的症狀可在局麻的情況下,行手法復位。
  • 當患者骨折情況穩定,可穿硬底鞋,在疼痛可耐受範圍內,行負重行走。

手術治療

當骨折不穩定或手法復位不滿意,可行手術治療,該治療方法的主要目的為恢復長度、糾正旋轉,重獲足趾的正常排列。

  • 經皮克氏針固定骨折術:起到固定的效果。此手術需將克氏針保留至術後 6~8 周,之後根據影像學檢查來觀察骨折癒合情況,可作為拔除克氏針的指徵。
  • 若患者的骨折情況複雜,則需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手術時機的選擇,取決於軟組織情況。在病情處於急性損傷期時,若患者的受傷狀況不明確,往往需等待 10~14 天,待軟組織腫脹消退後,才可行手術治療。該手術可選擇的內固定材料包括微型鋼板、螺釘、可吸收螺釘等。

第 2~5 足趾的趾骨骨折

保守治療

  • 對於中端、遠端及近端移位不明顯的趾骨骨折患者,一般用黏性繃帶來與鄰近腳趾進行捆綁、固定治療。
  • 患者在承受範圍內開始負重行走時,需穿硬底鞋。等到疼痛和腫脹減輕後,即可穿普通的鞋子。
  • 有明顯移位的近節趾骨骨折患者,在最初時,一般先採用復位、閉合治療。待區域性麻醉後,行縱向牽引,或者用中國指套輔助。如果復位結果較滿意,那就採用閉合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不常用於第 2~5 足趾趾骨骨折的患者,其主要適用於手法復位無效、嚴重成角畸形骨折的患者。手術治療在近節趾骨上更為常見,因為留下的骨折成角畸形,可能會導致足底潰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可獲得滿意的固定效果。

疾病發展和轉歸

骨折由多種原因形成,而出現多種後遺症。其本身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後遺症,如骨缺血性壞死、骨骺損傷所致骨發育障礙等,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方法;而其他後遺症,如骨折不癒合、畸形癒合、關節功能障礙、遲發性神經炎以及自發性腱斷裂等,則均可在該病的病程中,存在防止其發生或減輕其嚴重程度的可能。

單純性趾骨骨折的患者在術後,不予石膏外固定,第 2 天開始可進行功能鍛鍊;伴有肌腱損傷者,需行石膏外固定 3~4 周,之後進行功能鍛鍊。

趾骨是足趾中形態較小的骨骼。第 1 足趾只有近節及遠節兩節趾骨,而其餘四趾有近節、中節、遠節三節趾骨。近節趾骨形態最大,中節趾骨次之,遠節趾骨最小。導致趾骨骨折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

趾骨骨折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直接外傷:常發生於第 1 趾骨骨折。多因下落的重物砸傷足趾,導致軟組織及其內在骨骼受到擠壓傷,造成趾骨骨折,多發於中遠節趾骨;也可因踢傷引起第l趾骨骨折,且常伴有第 1 跖趾關節脫位,容易漏診。
  • 外展:於第 2~5 趾骨發生骨折,被稱為“夜行者骨折”,最常見於足趾撞擊桌腿或門框而發生外展,導致足趾的近節趾骨骨折。
  • 積累性勞損:該病因較少見,主要造成骨骼應力性骨折損傷。當肌肉使用過度而發生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覆碰撞所產生的震動,而將應力傳導至骨骼,引起小的骨裂或骨折,易導致第 1 足趾的近節趾骨發生撕脫性骨折。

趾骨骨折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趾骨骨折常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史,隨後出現患足腫脹,患趾存在背伸(勾起腳尖)、跖屈(繃直腳尖)痛,有時可觸及骨擦感壓痛,導致穿鞋困難或難以行走,區域性瘀斑常於骨折後 12~24 小時出現。
  • 當患足出現開放性骨折、軟組織嚴重受損時,應仔細檢查足趾的血運狀況。

此外,記錄受傷時是否穿鞋對選擇敏感抗生素至關重要。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避免創傷。
  • 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做好安全防護,避免暴力直接作用於軀體,引起骨折。
  • 同時,選擇合適的鞋子,避免扭傷。

感謝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足踝外科 溫志深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