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內再狹窄: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支架內再狹窄是指,因動脈粥樣病變等原因所致動脈管腔狹窄植入支架後,由於內皮過度增生或新生粥樣斑塊形成,支架內再次出現管腔狹窄,限制血流。

  • 再狹窄發生的機率,根據植入部位的不同而略有差異。就冠脈支架來說,在以植入金屬裸支架為主的時期,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高達 17%~40%;而在藥物支架時期,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率已降至 10% 以內[1]
  • 出現支架內再狹窄的危險因素主要有:患者因素,包括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金屬過敏、吸菸、尿毒症、自身免疫病等;病變因素,包括瀰漫長病變、鈣化病變、分叉病變、慢性閉塞病變等;操作和支架因素,包括長支架、細支架、分叉雙支架術式等[2]
  • 冠脈支架內再狹窄,可根據冠脈造影所示的形態特點分為:Ⅰ型,局灶性;Ⅱ 型,瀰漫型;Ⅲ 型,增殖型;Ⅳ 型,閉塞性[3]
  • 血管再次狹窄出現在不同部位,會引起相應組織的供血不足表現。發生在冠脈,表現為再發心絞痛症狀,發生在腎臟,引起高血壓、腎功能惡化,下肢動脈缺血引起間歇性跛行、下肢冰涼,腦血管缺血引起頭暈、黑蒙、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等。
  • 重度支架內再狹窄(>70%)伴有缺血癥狀時,需要對相應動脈再次進行血運重建治療,包括再次植入支架、藥物球囊擴張、普通球囊擴張成形術或外科旁路血管搭橋術。
  • 支架內再狹窄多因內膜過度增生或是粥樣病變進展所致,因此,需要規律服用抗血小板和調脂藥物,改善生活方式,戒菸,嚴格控制好血脂、血糖、血壓。

支架植入後需定期複查,當出現與支架植入前相同的症狀時,應考慮再次出現狹窄的可能,需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動脈支架植入術後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暈、黑蒙、TIA 發作;
  • 心絞痛症狀、心律失常;
  • 下肢發涼、間歇性跛行、下肢乏力;
  • 難以控制的高血壓、腎功能惡化。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暈厥、黑蒙;
  • 劇烈胸痛伴大汗,不能緩解;
  • 惡性心律失常。

建議就診科室

  • 心內科:冠脈支架再狹窄;
  • 神經內科:頸動脈或顱內動脈支架再狹窄;
  • 血管外科:外周血管支架再狹窄。

醫生如何診斷?

若懷疑支架內再狹窄,醫生會建議進行血生化、血常規、血免疫學等相關指標的檢查,以明確心血管相關危險因素,排查再狹窄發生的病因。需要藉助血管 CT、超聲和血管造影,以明確支架部位血管狹窄的程度,判斷是否需要再次介入治療。

具體檢查如下。

  • 血生化:提供血糖、血脂、腎功能等相關指標,判斷支架發生再狹窄的危險因素是否控制良好,尋找病因。
  • 頸動脈超聲:判斷頸動脈血流及狹窄情況。
  • 顱內血管磁共振成像(MRI):判斷顱內動脈血流及狹窄情況。
  • 冠脈CT血管造影(CTA):明確心臟支架和血管狹窄的程度,但對部分植入支架的患者,冠脈 CTA 並不能清晰顯示支架段的狹窄程度,存在一定的誤判可能。
  • 冠狀動脈造影:這是明確冠脈血管和支架是否出現再狹窄的金標準。
  • 冠脈相干斷層成像(OCT):冠脈介入治療中使用的一項血管腔內的評估,可以輔助明確支架再狹窄的相關原因和型別,指導後續精準化治療。
  • 外周動脈 CT:判斷外周動脈支架狹窄情況,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 外周動脈造影:這是明確外周動脈支架狹窄情況的金標準。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支架植入後有沒有規律服藥以及複查?
  • 平日血糖、血脂、血壓等控制情況如何?
  • 再發症狀與支架植入前的症狀是否一致,輕重程度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支架內再狹窄?
  • 哪些因素沒有控制好?
  • 可以選擇哪種治療方案?

血管粥樣硬化仍然是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基礎原因,因此,需控制好血管粥樣硬化的相關危險因素。首先是改善生活習慣,其次是規律服藥和控制危險因素。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香菸中的尼古丁等多種有害物質,均能破壞血管內皮,加速粥樣病變進展,引起支架內再狹窄和原位血管病變進展。
  • 規律鍛鍊,控制體重:運動有助於延緩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鍛鍊計劃,並長期堅持。通常可每週運動 5 天以上,每天 30~60 分鐘。走路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有助於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此外,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在看電視時做蹲起運動,都是不錯的鍛鍊方法,運動以不引起缺血癥狀為宜。
  • 規律休息:長期熬夜是粥樣硬化病變進展的危險因素之一。應規律作息,避免熬夜。
  • 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支架內再狹窄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支架植入後,應通過改善飲食,規律運動,合理用藥,嚴格控制血糖。
  • 控制血脂:尤其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血脂控制不良可能出現反覆的支架內再狹窄。
  • 糾正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腎功能不全時,血肌酐長期增高,這會對血管造成損害,支架植入後易出現反覆再狹窄。應該規律透析,儘量減少再狹窄的發生。
  • 健康飲食:採用“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飽和脂肪、反式脂肪對動脈血管的危害已被大量研究證實,日常飲食中,應將脂肪限制在每天熱量的 30%,飽和脂肪不要超過 7%。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西式甜點等。

根據狹窄程度的不同,支架內再狹窄的治療可以分為藥物治療,以及再次血運重建治療,包括通過微創介入手段實現的球囊擴張、再次支架植入和通過外科手段實現的旁路搭橋手術。

藥物治療

  • 抗血小板治療:支架是植入血管壁的體外異物,會引起血管壁損傷,為了防止血小板聚集,需要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 他汀類降脂治療:他汀類藥物不僅可以降血脂,還可以延緩支架和血管粥樣病變的進展,此外,還有抗炎的作用,能減少支架植入後所引起的炎症反應,降低再狹窄的發生率。
  • 降壓、降糖、降肌酐等藥物:對於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的患者,需要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血糖、腎功能等相關危險因素。

手術治療

  • 普通球囊成形術:把球囊送至支架管腔狹窄部位,進行擴張,擠壓狹窄部位的斑塊,使狹窄的管腔重新恢復血流供應。但普通球囊擠壓會再次損傷血管,使出現再狹窄的機率升高。
  • 支架植入術:在支架狹窄的部位再次植入支架以恢復血流灌注,此時狹窄部位有雙層支架,金屬鋼樑較厚,對於較大的血管可能無影響,但對於較小血管,雙側支架依然會加重後期發生再狹窄的概率。
  • 藥物球囊成形術:藥物球囊表面帶有紫杉醇等藥物覆膜,球囊擴張後,擠壓斑塊的同時把藥物留在血管壁,抑制內膜過度增生,而又不增加再次的金屬植入。但藥物球囊的使用需要根據具體病變進行選擇,不是每種病變都有機會使用藥物球囊治療。
  • 外科旁路搭橋:使用另一根血管繞過再狹窄的部位,恢復對遠端心肌的血液供應。

對支架過敏而反覆出現狹窄的患者,醫生會外科手術取出支架,並進行血管修補,或同時旁路搭橋。

疾病發展和轉歸

植入支架是狹窄或閉塞動脈實現再通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但並不能一勞永逸,粥樣硬化仍會不斷進展,因此,植入支架後患者需定期複查,監測相關危險因素。藥物治療是支架植入後的基礎治療,應按醫囑規律服藥,以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相關危險因素。

若相關危險因素控制良好,多數患者可穩定在較好階段。但某些自身免疫疾病患者,由於高炎症狀態的存在,支架可能反覆出現狹窄,需要控制基礎疾病。對支架過敏者,支架一旦植入將成為過敏原,持續刺激血管壁的炎性反應會導致反覆出現狹窄,此類患者應避免植入支架。

支架內再狹窄主要由內皮過度增生或新生粥樣斑塊導致。

常見原因有哪些?

主要分為患者因素、病變因素和支架相關因素。

  • 患者因素:通常是對粥樣硬化病變相關危險因素控制不良,如糖尿病、腎衰竭、高血壓、吸菸、熬夜等,也易發生在高齡患者。此外,若有金屬過敏史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病史等,會由於炎症反應活躍而反覆出現支架內再狹窄。
  • 病變因素:在一些複雜病變,如分叉病變中,會出現多層支架重疊、瀰漫的長病變、病變血管管腔過小等情況,植入支架後由於原有病變的基礎特點,可能引發後續血管內膜修復中炎症反應長期存在,引起過度增生。又如慢性閉塞病變,由於斑塊負荷較重,支架植入後再狹窄率也就略高。
  • 操作及支架因素:支架長度、支架塗層、殘餘管腔面積和狹窄率、支架壁厚度、支架是否重疊等因素,也會不同程度的影響內皮修復和增生,造成支架內再狹窄的發生。

哪些人容易出現支架內再狹窄?

  • 糖尿病患者;
  • 高脂血症患者;
  • 金屬鎳過敏患者;
  • 吸菸者;
  • 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
  • 自身免疫疾病患者。

支架內再狹窄可以引起相應器官再發缺血癥狀,多與植入支架前類似,輕重程度可能不同,少數患者可能無任何症狀。

常見症狀有哪些?

發生在為腦部供血的頸動脈或顱內動脈,可能導致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出現以下腦缺血癥狀:

  • 頭暈。
  • 言語異常。
  • 嘔吐。
  • 頭痛。
  • 面部麻痺。
  • 癱瘓。

發生在為心肌供血的冠狀動脈,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或心臟病發作的症狀:

  • 心絞痛症狀,即活動時出現胸悶、胸痛、憋氣等,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緩解。
  • 心悸(自覺心臟跳動的不適感)或心律失常。

發生在下肢動脈,可能出現下肢缺血的症狀:

  • 間歇性跛行,具體而言,疼痛呈現以下特點: 步行一段距離後,單腿或雙腿感覺疼痛;停下來站立休息一段時間,疼痛才會緩解;每次行走大致同樣長的距離,都會感覺疼痛;隨著病變加重,行走距離也縮短。
  • 休息時疼痛、面板潰瘍等,這是嚴重肢體缺血的症狀。
  • 急性疼痛、癱瘓、面板蒼白,腳趾末端發涼,這是急性肢體缺血的症狀。

發生在腎動脈,常會引起高血壓、腎衰竭。

大部分支架內再狹窄由危險因素控制不良引起,包括血壓、血脂、血糖、體重等控制不理想。有自身免疫疾病和腎衰、尿毒症的患者要治療基礎疾病。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支架植入後,按醫囑規律服藥:主要是規律服用抗血小板、降脂等藥物。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的患者,規律服用相關藥物進行控制。
  • 定期複查:定期檢測血生化、肝腎功能、血脂、血糖非常重要,有利於及早發現和治療使粥樣病變進展的相關因素。定期通過超聲或放射 CT 等檢查手段明確支架是否出現狹窄,有利於儘早干預治療。
  • 對於存在自身免疫疾病和金屬過敏等的患者,植入支架需要謹慎,因為體內高炎症反應會導致反覆的支架內再狹窄。
  • 慢性腎功能不全特別是尿毒症患者,發生支架再狹窄的比例很高,支架植入後應規律透析,控制血肌酐。

(感謝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湯喆醫師撰寫本文)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