跖趾關節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跖趾關節痛(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pain)特指影響到跖趾關節的疼痛情況,此類疼痛大多數均與跖趾關節面有關。關節軟骨面的損傷和退變,使其無法進行順滑的摩擦,同時無法正常受力,導致疼痛。

  • 跖趾關節面和跖趾關節腔內病變,均可引起跖趾關節的明顯疼痛。其中,關節疲勞引發炎症是最常見病因。此外,痛風、跖趾關節外傷、關節退變、踇外翻均是其可能病因。經常長距離行走或跑步者、類風溼關節炎患者、高尿酸血癥患者、喜穿高跟鞋者患病風險均增加。
  • 疼痛是該疾病最常見症狀,範圍通常以跖趾關節為中心,並可能向腳趾尖放射。行走、跳躍、按壓可使疼痛加重,休息後常逐漸緩解,夜間疼痛亦不明顯。此外,還可能出現關節腫脹、關節皮膚髮紅、關節畸形、關節皮溫升高等症狀。
  • 如果跖趾關節疼痛、關節腫脹、關節皮膚髮紅、關節畸形、皮溫升高等症狀反覆發生,程度逐漸加重,範圍逐漸擴大,需要及時就診。醫生會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血液學檢查來診斷。
  • 保守治療是較為理想的治療方式,但並非所有患者都可以通過保守治療得到恢復。常用藥物為非布司他、雙氯芬酸鈉、玻璃酸鈉等。痛風結節摘除術、踇外翻矯形術、骨折內固定術、石膏固定、踇外翻矯形器等也是常用治療手段。
  • 跖趾關節疼痛發作時注意休息,需要家人陪伴以免發生意外;平時健康飲食,戒菸限酒,參加體育鍛煉時注意自我保護,防止外傷撞擊導致骨折,或者長期運動勞損跖趾關節。

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應引起警惕,建議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 關節持續性疼痛
  • 關節形狀改變

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就醫前準備

就醫前,請患者準備好病史資料和用藥的資訊,並認真思考和回答下列問題,這些資訊有助醫生準確快速地判斷病情:

  • 患者來院之前曾有過哪些症狀?
  • 類似的症狀最早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發生前有沒有哪些引發因素?
  • 什麼時候症狀會比較重,而哪些行為可以使其緩解?
  • 患者家人中有跖趾關節痛的患者嗎?
  • 是否從事需頻繁踮腳、長距離行走、頻繁跳躍、長時間負重的工作?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採取下列檢查以明確診斷:

  • 體格檢查:可以用於便捷地判斷跖趾關節的受損情況。醫生可肉眼觀察關節畸形或腫脹情況,用手觸控面板溫度,輕輕按壓關節觀察是否疼痛,活動腳趾觀察跖趾關節的活動度,並觀察是否有骨折導致的摩擦聲音。
  • 影像學檢查:可以通過影像的顯示,直觀判斷跖趾關節周圍的病變情況。可通過足部X線正側位片、足部CT、足部MRI等方式進行檢查。
  • 血液學檢查:可以輔助排除其他可能導致跖趾關節痛的疾病,如痛風。

治療原則

疲勞損傷是該疾病最為常見的病因。外傷、關節退變、痛風、拇外翻也是可能病因。如能早期發現病因,並積極處理,有望通過非手術治療的方式改善症狀,並實現較快較好的恢復。但是必須結合對不良日常習慣的矯正,才能長久地防止跖趾關節痛的復發。

一些常用的治療手段包括:

  • 非布司他:可以降低尿酸水平,緩解痛風症狀。
  • 雙氯芬酸鈉:可以控制炎症,並減輕疼痛感。
  • 玻璃酸鈉:通常通過跖趾關節內注射進行治療。可以代替關節腔內的滑液,潤滑關節面,保護關節軟骨,減少摩擦。
  • 痛風結節摘除術:對於痛風結節影響跖趾關節,導致關節疼痛的患者適用。手術通過摘除痛風結節的方式,去除其對關節的壓迫、摩擦和損傷,並緩解疼痛。
  • 踇外翻矯形術:對於踇外翻導致跖趾關節痛的患者適用。手術根據患者踇外翻的角度和年齡,靈活調整具體處理方式。如踇外翻角度小於15度,可進行增生骨質的切除;如大於15度,則可能需截斷跖骨進行調整;對於年老患者,甚至可以用假體進行矯正。
  • 骨折內固定術:對於骨折損及跖趾關節,並進一步導致疼痛的患者適用。通過金屬材質的內固定鋼板、螺釘、鋼針等裝置,對骨折進行復位固定,促進骨折癒合恢復,緩解疼痛。
  • 石膏固定:對於累及跖趾關節的骨折患者,也可以嘗試石膏固定。通過在足部進行石膏環繞和定性的方式,固定受傷側的足部,防止跖趾關節的進一步移動,有助於促進骨折恢復。
  • 踇外翻矯形器:對於輕度踇外翻患者適用。通過佩戴矯形器,可以矯正輕度的踇外翻,緩解跖趾關節痛。

常見原因

引起該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疲勞損傷:患者由於長距離行走、頻繁跳動、頻繁踮腳、足尖長時間負重等原因,導致跖趾關節的過度疲勞,周圍組織產生炎症和水腫,並造成明顯的疼痛感。
  • 外傷:患者的跖趾關節因受到外力衝擊,導致周圍軟組織損傷甚至骨折,並形成以關節為中心的明顯疼痛感。
  • 關節退變:老年患者中多見。跖趾關節面由於長時間的活動摩擦,關節表面軟骨磨損甚至部分缺失,使關節面相對運動時產生疼痛。
  • 痛風:痛風患者可在體內形成痛風結節。如痛風結節沉積於跖趾關節周圍,將造成跖趾關節的劇烈疼痛。
  • 踇外翻:患者形成踇外翻時,跖趾關節面的正常位置關係被改變,關節無法正常承受力量,並在運動或站立時產生疼痛。

高危人群

存在下列情況的人群更容易出現下肢縮短的症狀:

  • 長時間穿高跟鞋者。
  • 長期從事需頻繁踮腳、長距離行走、頻繁跳躍、長時間負重的工作者,如導遊、搬家工人、健身教練等。
  • 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
  • 患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

臨床表現

  • 疼痛:疼痛是該疾病最常見症狀。疼痛範圍通常以跖趾關節為中心,並可能向腳趾尖放射。疼痛持續時間長短不一,行走、跳躍、按壓通常可誘發疼痛,或者使疼痛進一步加重。休息後,跖趾關節痛通常逐漸緩解。夜間睡眠時,疼痛感亦不明顯。
  • 關節腫脹:通常與關節疼痛同時發生。患者的跖趾關節周圍腫脹隆起,與對側的正常腳的跖趾關節不對稱。此外,如果為痛風引起的跖趾關節痛伴腫脹,腫起的體積可能較大,且形狀也可能並不規則。
  • 關節皮膚髮紅:患者跖趾關節周圍面板顏色改變,較正常區域顏色更紅。紅色的範圍可比疼痛範圍更大。
  • 關節畸形:由類風溼或踇外翻導致的跖趾關節痛,也可能伴有關節畸形的症狀。此時腳趾頭的方向甚至可能改變,關節呈現扭曲的不自然姿態,如過度地彎曲、過度抬起、向外側翻出等。
  • 皮溫升高:範圍通常以跖趾關節為中心,通過觸控,可以明顯感到其與正常面板溫度不同。
  • 關節摩擦音:在涉及跖趾關節的骨折中常見。患者跖趾關節活動明顯受到限制,活動時伴有“咔嚓”的摩擦聲音,並常同時出現劇烈疼痛。

日常護理

  • 平日應少吃富含嘌呤的食物,因為它們可以引發高尿酸血癥,並導致痛風。此類食物包括海鮮、動物肝臟、動物腎臟等。
  • 日常運動應適度,避免頻繁踮腳、頻繁跳動、長距離行走等可能損傷跖趾關節的運動。如果在運動過程中突然感到腳趾疼痛難忍,必須立即停止運動,進行休息,切忌強忍。
  • 應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監測跖趾關節發作的程度和頻率。如病情持續加重,應及時就醫,檢查是否未能徹底去除病因。

預防措施

  • 長期從事需頻繁踮腳、長距離行走、頻繁跳躍、長時間負重的工作者,應該儘量避免此類行為。如果必要,則至少應穿舒適合腳、腳底較軟、腳尖較寬的鞋子,並在感到跖趾關節脹麻不適的時候立即休息,避免疲勞損傷進一步加重。
  • 喜穿高跟鞋者,應換穿平底鞋,或換為鞋跟高度較低的高跟鞋。如果必要,至少應儘量避免在穿高跟鞋的時候長時間站立,或者長距離行走。高跟鞋的足尖應該較寬,防止擠壓腳趾,引起跖趾關節痛。
  • 患有高尿酸血癥的患者,應該儘量少吃動物肝臟、動物內臟、海鮮等食物,同時定期複查血尿酸含量,並按照醫生的建議規律服藥。
  • 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控制情緒、避免長距離行走、避免熬夜和疲勞。此外還應定期複查類風溼因子等指標,並按照醫生建議規範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