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中耳是耳朵鼓膜裡面的一個小空間,正常情況下處於密閉狀態,它和外界相通的部位是鼻腔後部——鼻咽部,而咽鼓管是它們之間的通道。中耳炎(middle ear infection)就是中耳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

  • 當中耳和鼻咽部的通道——咽鼓管由於各種原因發生堵塞、出現功能障礙時,就會造成鼻腔的氣體進入中耳困難。這時候,就會形成一個負壓,使得血管內的液體向中耳內滲出,進而形成分泌性中耳炎。
  • 如果從鼻子和咽喉進入的細菌被困在中耳,就會造成感染,形成細菌性中耳炎。
  • 兒童的器官發育尚未成熟,更易使鼻部感染進入中耳,進而造成中耳炎。
  • 中耳炎可導致出現耳痛、耳鳴,耳內脹滿感、壓迫感,聽力下降,甚至出現平衡障礙,如眩暈等。
  • 醫生可通過鼓室壓檢查、聽力測試、鼓膜穿刺術等方法,對中耳進行檢查。
  • 大多數中耳炎患者經過家庭護理會自行好轉。抗生素可以治療由細菌引起的耳部感染。經過治療仍沒好轉,可介入耳管治療。

中耳腔感染通常根據病史和耳部檢查進行診斷。

醫生如何診斷中耳炎?

醫生會使用鼓氣耳鏡來觀察鼓膜,看是否有中耳腔感染或體液積聚的表現。鼓氣耳鏡可以將空氣推入耳內,讓醫生方便地看到,鼓膜是否能夠自由活動。

其他檢查可包括:

  • 鼓室壓檢查:用於檢查鼓膜對耳內氣壓變化做出的反應。
  • 聽力測試:中耳腔有液體積聚(滲出性中耳炎)持續 3 個月,建議進行聽力測試。如果懷疑有聽力損失,更應進行聽力測試。
  • 鼓膜穿刺術:如果液體滯留在中耳腔(慢性滲出性中耳炎)後,或在使用抗菌藥後仍有積液,可以通過鼓膜穿刺術抽除液體。
  • 血液檢測:如果有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的跡象,需要查血。

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就是進行家庭輔助治療。

中耳炎如何進行家庭輔助治療?

在家可以嘗試以下方法:

  • 使用止痛藥:如非甾體類抗炎藥(如萘普生、布洛芬等)、對乙醯氨基酚等,有助於緩解疼痛感。止痛藥可以在睡前吃。請按照醫囑或藥品說明書使用
  • 熱敷耳部:可以緩解疼痛。
  • 鼓勵休息
  • 使用滴耳藥:醫生常建議使用滴耳藥緩解耳內疼痛。切勿不遵照醫囑亂用滴耳藥,尤其是鼓膜穿孔的患者。

鼓膜置管或鼓膜穿孔的護理

如果鼓膜有穿孔或做了置管手術,應詢問醫生,怎樣防止水進入耳朵裡。比如,可以嘗試戴耳塞。洗澡和游泳時也要特別留意。

坐飛機時的護理

如果不得不乘坐飛機,應事先諮詢醫生,如何應對飛行途中可能發生的耳痛。比如,在飛機起降時張開嘴,不要堵住口、鼻、耳;或者咽一口唾沫;也可以捏住鼻子,抿住嘴,用力鼓腮幫子。

中耳感染的初步治療旨在緩解疼痛,醫生還會評估是否有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如果病情在最初幾天得到改善,那麼,針對症狀採取家庭輔助治療可能就足夠了。如果經過幾天的家庭治療後,還是沒有好轉,請立即就醫。醫生可能會選擇抗菌藥類處方藥治療。

什麼情況需要治療?

  • 中耳腔感染後,在鼓室內出現液體是正常現象。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液體會在 3 個月內自行消失,無需特殊治療。如果有液體積聚但沒有出現感染,可以先觀察一段時間。
  • 如果液體持續存在時間超過 3 個月,則需測試聽力。若聽力正常,可以選擇繼續觀察,而不進行治療。
  • 如果鼓室內的液體存在超過 3 個月,並伴有明顯的聽力問題,則需要進行治療。有時可能會出現短期聽力下降,特別是2 歲以下的患兒。
  • 正常聽力在幼兒學習說話時非常重要。在這個年齡如果出現聽力問題,可能會影響患兒的說話能力。因此,如果孩子不到2 歲,醫生可能不會等待 3 個月才開始治療。
  • 如果出現聽力問題,醫生可能會開抗菌藥以幫助清除液體,或建議在鼓膜上放置引流管,以排出體液並改善聽力。

如何用藥物治療中耳炎?

抗生素

可以治療由細菌引起的耳部感染。但大多數耳部感染的患兒即使不用抗生素,也可以好轉。如果在家裡接受護理並緩解了疼痛,且幾天後症狀好轉,就不太需要使用抗生素。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醫生可能會給予抗生素治療:

  • 出現耳部感染,且病情嚴重。
  • 小於 2 歲,且雙耳感染或出現輕度以上的疼痛或發熱。
  • 有感染併發症的風險。

對於 6 個月及以上的患兒,醫生會先觀察幾天,看耳部症狀是否會自行改善。

如果醫生判斷需要使用抗生素,那麼最常用的就是阿莫西林,因為它的療效良好,且花銷更低。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感覺情況改善,也要遵醫囑繼續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處方里的藥物。不要隨意減停藥,以免導致耐藥菌的產生。

另外,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也可能要用抗生素,因為中耳腔感染可導致嚴重併發症,例如細菌性腦膜炎,這在植入人工耳蝸的人群中更常見。

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項

  • 抗生素的副作用:服用抗生素可能會出現輕度副作用,如腹瀉和皮疹,但很少出現嚴重副作用。
  • 抗生素在降低疼痛和發燒方面作用有限。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後 48 小時後仍然存在症狀(發熱和耳痛),可嘗試換一種抗生素,治療效果可能會更好。

其他治療藥物

其他能治療耳部感染的藥物包括:

  • 對乙醯氨基酚和非甾體抗炎藥:用於治療疼痛和發燒。請按照說明書上的說明服用。阿司匹林之類的藥物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滴耳液:某些滴耳液有助於改善嚴重的耳痛,可以諮詢醫生。但如果鼓膜破裂,請勿使用滴耳液。
  • 皮質類固醇:可以與抗生素聯使用,清除耳膜後面的液體。

另外要注意,減充血劑、抗組胺藥和其他非處方感冒藥,通常不能預防耳膜感染和治療耳膜後積液。另外,抗組胺藥會使患兒睏倦,反而使他們感覺更糟。這些藥物都不能亂用。

如何用手術治療中耳炎?

耳管植入術

這是最常見的兒童手術之一,在門診就能做,孩子可以在術後1 ~2 小時後回家,第二天就能回去上學或上幼兒園。

這個手術可以幫助緩解聽力問題,有助於防止中耳壓力和液體積聚,使液體從中耳排出,防止耳部重複感染。

手術需要全身麻醉,外科醫生在鼓膜上開一個小孔,並將一個小塑料管從開口處插進去。大多數情況下,耳管要在其中保留約 6 ~ 12 個月,然後通常自行脫落。耳管脫落後,鼓膜孔通常在 3 ~ 4 周內關閉。如果耳管不能自行脫落,可能需要手術取出。

手術後,需要遵醫囑定期複查,一方面檢查耳管是否能正常工作,另一方面要觀察有無感染跡象,並及時處理。

細菌和病毒在中耳內繁殖,引起的中耳腔炎症,就是中耳炎。

中耳炎的病因是什麼?

中耳感染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中耳腔炎症。上呼吸道感染可引起區域性腫脹,腫脹可以阻斷連線中耳和咽喉的咽鼓管,導致中耳不能與外界連通,由此產生的真空和抽吸作用,可將體液和細菌從鼻和咽喉吸入中耳,而腫脹的咽鼓管阻礙體液排出。這些體液恰好是中耳腔感染的細菌或病毒的完美滋生地。

  • 病毒感染:病毒也會導致耳部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和流感病毒是最常見的型別。
  • 細菌感染:大多數中耳腔感染都是由細菌引起的。最常見的菌株型別是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和卡他莫拉菌。

在沒有感染的情況下,也可能發生炎症和體液積聚,並可導致耳內阻塞感,這種型別稱為滲出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風險因素有哪些?

不可改變的因素

  • 年齡。3 歲及 3 歲以下的兒童容易感染中耳炎。
  • 出生缺陷。患有顎裂或唐氏綜合徵的兒童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 免疫系統脆弱。患有嚴重免疫系統損傷的兒童更容易耳部感染。
  • 家族史。如果父母患有反覆性中耳炎,那麼孩子也容易患這個病。
  • 過敏。過敏可導致長期鼻子通氣不好,阻塞一個或兩個咽鼓管,引起膿液在中耳積累。

其他因素

  • 反覆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數耳部感染是由這些疾病引起的。
  • 吸二手菸。孩子生長在吸菸環境中更容易造成耳部感染。
  • 奶瓶餵養。奶瓶餵養的孩子比母乳餵養的孩子更容易耳部感染。兒童保育中心在擁擠的環境中,比如兒童保育中心的孩子更容易患反覆性耳部感染。
  • 安撫奶嘴。使用安撫奶嘴的孩子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中耳感染(即急性中耳炎)通常在感冒或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後的 2 ~ 7 天,開始出現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耳痛、發熱、耳朵排出黏稠、黃色或血紅色液體等,如果耳內有液體積聚,還會出現耳內壓迫等其他症狀。

中耳炎有哪些症狀?

耳部感染的症狀可包括:

  • 耳痛(輕度至重度)。
  • 發熱。
  • 耳朵排出黏稠、黃色或血紅色液體。這意味著鼓膜可能已經破裂出現穿孔。鼓膜穿孔通常可在幾周內自行癒合。
  • 食慾不振、嘔吐、腹瀉。
  • 出現睡眠問題。

體液積聚可導致如下症狀:

  • 出現耳鳴或耳內脹滿感或壓迫感。
  • 出現聽力下降。患者可能看起來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表現為脾氣暴躁或行為笨拙。
  • 出現平衡障礙,如眩暈。

中耳炎何時就醫?

出現下列情況,請立即就診:

  • 突然聽力喪失、劇烈疼痛或眩暈。
  • 出現重症表現,有高熱和頸項強直等症狀。
  • 耳後或耳周發現發紅、腫脹或疼痛,特別是一側面部肌肉不活動。

出現下列情況,請及時就診:

  • 在幾小時內,不能通過居家治療使嚴重耳痛患兒安靜下來。
  • 拉扯或摩擦耳朵,有痛苦表現(哭泣、尖叫)。
  • 即便給予治療,耳痛仍加重。
  • 發熱大於等於 38.3°C,伴有耳部感染的其他體徵。
  • 懷疑鼓膜已經穿孔,或者有疑似膿液或血液的液體從耳朵裡流出。
  • 有物體卡在耳朵裡。
  • 耳部感染的兒童在使用抗生素治療 48 小時後仍有症狀(發熱和疼痛)。
  • 耳痛或耳朵中有液體流出。

就診科室

  • 耳鼻喉科

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有助於預防中耳炎。

如何預防中耳炎?

  • 不要吸菸。吸菸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發生中耳腔感染。吸附在頭髮、衣服、被褥上的煙霧也會影響到孩子。
  • 母乳餵養。母乳餵養可能減少中耳腔感染。如果採用奶瓶餵養的方式,記住不要讓孩子躺著喝奶。
  • 勤洗手。洗手能夠防止病毒和細菌的感染。
  • 確保孩子接種了所有國家推薦的疫苗
  • 上託兒所、幼兒園的孩子,最好不要選人數很多的“大班”。孩子數量少,意味著接觸細菌和病毒的概率小。
  • 不要給孩子用安撫奶嘴。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