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脫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肘關節脫位(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是肘部常見損傷,常因外傷所致,如意外跌倒、過度牽拉、年齡因素和車禍等生活意外,多發生於青少年。

  • 主要表現為肘部腫脹、疼痛、活動障礙、肘後突畸形等。
  • 肘關節脫位,常合併肘部其他骨結構或軟組織嚴重損傷。
  • 肘關節脫位,主要通過復位治療,復位後需石膏或肘關節支具固定,防止再脫位,若合併嚴重骨折,應行手術治療。
  • 日常應注意避免暴力牽拉肢體;注意保護肘部,避免多次損傷形成習慣性脫位。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外傷後或無明顯誘因,出現肘關節區域性腫脹、壓痛,區域性畸形。
  • 外傷後或無明顯誘因,出現肘部異常活動或活動受限。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肘部開放性外傷。
  • 外傷致肘部傷口失血過多。
  • 外傷或無明顯誘因,致肘部劇烈麻木或疼痛、感覺異常、牽拉手部產生劇痛、主動活動手部產生劇痛、劇烈壓痛。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肘關節脫位?

通常,醫生根據患者的受傷經過、患肢區域性體徵、有無異常活動、肘關節活動是否受限及骨擦感,肘後三角是否存在,肘關節 X 線正側位平片可明確診斷。

  • 查體:肘關節脫位時區域性檢查可見:
    • 肘部腫脹、疼痛,不能活動,患者以健手托住患側前臂,肘關節處於半伸直位,被動運動時不能伸直肘部。
    • 肘後空虛感,可摸到凹陷處,側方移位時可見側方成角畸形。
    • 肘後三角,失去倒等腰三角形的正常形態。
  • X 線檢查:快捷、經濟,可以顯示臨床上難以發現的不完全骨折、深部骨折和小的撕脫性骨折;對於表現為明顯骨折者,X 線平片檢查,可以幫助瞭解骨折型別和骨折端移位情況,對治療骨折具有重要意義。
  • CT 檢查:對於骨折型別較複雜的患者,CT 解析度高、無重疊、影象後處理的優點,可彌補傳統 X 線檢查的不足,提供更多診斷資訊,為後期治療提供依據。
  • 磁共振成像檢查:可獲得異常清晰、精細、分別率高、對比度好的影象,對於關節周圍軟組織,如肌肉、神經、韌帶的受損情況,具有重要診斷意義。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受傷的經過?
  • 手部或肘部著地的方式?
  • 著地後是否有骨頭斷裂的聲音?
  • 肘部能否活動?
  • 傷後是否合併有前臂或手指麻木感,手指能否活動?
  • 是否採取固定方式?
  • 是否在其他醫院進行過治療?
  • 有無拍片檢查?
  • 既往是否合併此類症狀?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有無骨折?
  • 是否脫位?
  • 有無血管、神經損傷?
  • 需要完善哪些檢查以明確診斷?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些什麼?
  • 能治癒嗎?
  • 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石膏固定期間需活動肩、腕及指間關節,促進患肢恢復及消腫。
  • 早期功能鍛鍊,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
  • 避免暴力康復鍛鍊,減少創傷性關節炎,及骨化性肌炎的發生概率。
  • 適當口服非甾體消炎藥,減少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概率。

治療原則:早期肘關節脫位,應儘早行手法復位;陳舊性脫位或合併韌帶、神經、血管損傷,骨折致肘關節不穩時,可麻醉下復位或手術治療。

手法復位

  • 早期關節脫位:早期肘關節脫位或合併骨折的脫位,主要治療方法為手法復位;某些陳舊性骨折,時間較短者可先試行手法復位,復位後需複查肘關節正側位平片。
  •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超過 3 周者即為陳舊性脫位。通常在 1 周後復位即感困難。
  • 不良反應:因關節韌帶及關節囊未修補,可出現關節失穩、創傷性關節炎及骨化性肌炎等,使關節功能活動受限。

手術治療

手術適應證

  • 復位失敗者,或不適合閉合復位者:這種情況少見,多合併肘部嚴重損傷,如尺骨鷹嘴骨折並分離移位。
  • 肘關節脫位合併肱骨內上髁撕脫骨折:當肘關節脫位復位,而肱骨內上髁仍未能復位時應施行手術,將內上髁加以復位或內固定。
  • 陳舊性肘關節脫位,不宜試行閉合復位者。
  • 某些習慣性肘關節脫位。

手術方式

  • 克氏針固定:適用於簡單型別的肘關節脫位。
  • 肘關節成形術:多用於肘關節陳舊脫位、軟骨面已經破壞者,或肘部損傷後關節僵直者。
  • 尺神經前置術:用於合併肘管綜合徵者。
  • 人工肘關節置換術:適用於肘關節脫位,合併嚴重骨折者。

肘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間接暴力引起:當人跌倒時手掌著地,肘關節完全伸展,關節承受力量瞬間增大,可導致肘關節脫位。兒童多由於過度牽拉導致脫位。
  • 年齡因素引起:隨著年齡增大,一些人骨骼鈣化明顯,關節內缺少關節潤滑液。由於經常活動,加上平時生活中不太注意關節的使用力度,從而導致摩擦力增強,久而久之可造成肘關節脫位。
  • 直接暴力引起:生活中遭遇意外,比如車禍或者其他原因,可導致肘關節脫位。

哪些人肘關節容易脫位?

  • 青少年:肘關節脫位常見於青少年,常為跌倒傷或墜落傷,肘關節處於屈肘或伸肘位時,暴力沿前臂傳導產生槓桿作用,將關節囊撕裂而發生脫位。
  • 兒童:主要由牽拉導致脫位。
  • 老年人:由於骨骼鈣化、關節內缺少關節潤滑液引起。

主要表現為肘部腫脹、疼痛,肘後突畸形,關節置於半屈曲狀,伸屈活動受限。

肘關節脫位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區域性腫脹:肘關節脫位,根據損傷程度不同,區域性腫脹情況也會有所不同,嚴重者可致前臂腫脹。
  • 疼痛:若合併骨折,疼痛常較劇烈;若損傷區域性神經,可伴前臂或手指麻木。
  • 活動受限:肘關節脫位後,常因關節區域性關節囊及韌帶損傷,致肘關節失穩,需行患肢固定制動,區域性容易異位骨化,或發展為創傷性關節炎,導致肘關節僵硬,活動受限。

肘關節脫位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早期併發症

  • 橈神經或尺神經牽拉性損傷,肱動、靜脈損傷。
  • 肘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斷裂。
  • 肋骨內、外上髁撕脫骨折,橈骨小頭或橈骨頸骨折,尺骨冠狀突骨折,尺骨鷹嘴骨折。

後期併發症

  • 肘關節慢性不穩定,活動疼痛。
  • 側副韌帶骨化,損傷性骨化性肌炎。
  • 創傷性關節炎,肘關節僵直。
  • 日常生活注意避免暴力牽拉肢體,做吊環、單槓等運動需量力而行。
  • 家長需特別注意,避免用力拉拽兒童胳膊。
  • 發生暴力損傷時,儘可能避免肘部著地。
  • 注意保護肘部,避免多次損傷,形成習慣性脫位。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