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期性麻痺: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週期性麻痺(periodic paralysis),也稱為“週期性癱瘓”,是指以反覆發作的肌無力為特徵的一組疾病,症狀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發作間期肌力完全正常,常伴血清鉀降低,補鉀後症狀快速恢復。少數患者血鉀正常或升高。

  • 該病包括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多有家族遺傳史,在同一家族數代人中均有發病,也稱為“家族性週期性癱瘓”。但在我國多為散發,常繼發於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腎衰竭等,因此發病後需要進行上述疾病的排查。
  • 發病機制尚不清楚,通常認為與鉀離子濃度在骨骼肌細胞內、外的平衡失調有關。當細胞膜兩側鉀離子濃度失調後,由於肌細胞膜的正常電活動受到干擾,進而導致病變肌肉處於癱瘓狀態。
  • 該病常於飽餐後休息中(如清晨)或激烈活動後發病,出現四肢對稱性無力,伴有肢體酸脹感,嚴重者出現呼吸費力,發作經數小時或數日逐漸緩解,發作時可伴有心律失常。一般一年發作數次或更多。
  • 治療以口服補鉀為主,症狀嚴重者可靜脈滴注氯化鉀。出現呼吸困難者需要採用呼吸支援裝置,發作頻繁者應長期口服鉀鹽。
  • 該病總體預後良好,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可以減少發作次數,並且隨著年齡增長髮作次數趨於減少。
  • 飲食應少食多餐,忌濃縮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並限制鈉鹽攝入,避免感冒受涼及精神刺激,避免使用胰島素及激素類藥物。

週期性麻痺是急性病,出現症狀時,往往需要立即就醫。因患者常在晨起時發病,故首次就診時,通常會選擇在急診室就診,通過化驗血清鉀濃度、心電圖檢查等發現血清鉀異常,經過補鉀後症狀恢復即可確診,但常常需要尋找病因。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週期性麻痺病情輕微時症狀不明顯,可自行恢復。有家族史或危險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體檢,接受血鉀、心電圖檢測。一旦出現四肢無力、肢體疼痛、心慌、胸悶等跡象時,應記錄首次出現症狀的時間,並儘快前往神經內科急診就醫,預防惡性心律失常及呼吸肌麻痺的發生。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週期性麻痺?

  • 實驗室檢查:初診時需要進行血液及尿液檢查,這有助於確診週期性麻痺,並發現危險因素或潛在疾病。具體檢查指標可能包括:
    • 血生化;
    • 血離子,尤其是血清鉀低於 3.5 毫摩爾/升;
    • 血糖;
    • 甲功 5 項;
    • 腎功能;
    • 尿常規(有助於發現潛在腎病);
    • 必要時可能檢查體內激素水平,如醛固酮等。
  • 心電圖檢查:可發現心電圖上出現 u 波,代表血鉀低。
  • 肌電圖檢查:主要是為了排除可與之混淆的疾病,如格林-巴利綜合徵、多發性肌炎、重症肌無力等。
  • 肌肉活檢:對於長期反覆發作,且逐漸出現持續性肌無力甚至肌肉萎縮患者,可以進行肌肉活檢,通過特殊的組織化學染色瞭解肌細胞內部結構,進而鑑別或除外其他疾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了哪些症狀?嚴重程度如何?症狀出現了多長時間?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家族史?有無甲狀腺功能異常?有無腎病史?腹瀉?
  • 是否近期勞累?有無感冒發熱?
  • 是否使用過激素或胰島素等藥物?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
  • 平時是否有規律的體育運動?飲食方面有什麼偏好?
  • 有沒有直系親屬也患有周期性麻痺?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如何患上週期性麻痺的?能治療好嗎?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的病情?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因肢體癱瘓突然發生,患者會出現恐懼、痛苦、悲傷,抑鬱等心理;另外,低鉀會使患者發生胸悶、心悸、表情淡漠、疲勞等症狀,即使病情好轉後,仍擔心可能復發。因此,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 破除迷信思想:患者家住農村,醫療條件和經濟狀況較差,且為家族性數代發病,給其家族帶來很大的困惑,應及時對其家族成員及村民進行宣教,接受疾病防治知識,解除患者及相關人員思想顧慮,使其科學認識疾病、正確對待婚姻問題。
  • 消除緊張恐懼心理、緩解抑鬱心理:本病可預防、可治療,勿過分緊張。
  • 防跌倒:患者外出應有專人陪伴。患者必須獨自外出時,應注意檢查衣服鞋帽是否適宜和用物是否備齊,告知他人去向、預計返回時間;同時在口袋內放置寫有患者姓名、地址、聯絡方式的安全卡片或布條,發病時可得到他人救助。
  • 患者若出現肢體酸脹、麻木、煩渴、多汗等前驅症狀,應立即臥床休息,防止摔傷。
  • 叮囑患者少食多餐,忌高糖和糖類飲食,儘量進食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類的杏、桔、香蕉,蔬菜類的菠菜以及肉類、薯類等。忌食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尤其是要控制晚餐碳水化合物的攝人量,以減少該病凌晨發作。限制鈉鹽攝入。避免過飽、飲酒等誘發因素,禁飲咖啡、茶等具有興奮作用的飲料。

應避免各種誘因,平時少食多餐,忌濃縮碳水化合物飲食,並限制鈉鹽攝入,避免受凍及精神刺激。

  • 正在發病時,如果症狀不嚴重,可立即口服 10% 氯化鉀溶液 30 毫升~50 毫升,或者口服 10% 枸櫞酸鉀 40 毫升~50毫升,此後的 24 小時內,每隔 1~3 小時/次口服上述藥物,一日總量為 10 毫升。
  • 症狀嚴重時,直接靜脈點滴 10% 氯化鉀溶液,以糾正低鉀狀態。切記,氯化鉀溶液絕對不可以靜脈推注。
  • 如果出現呼吸肌麻痺,喘氣困難,憋氣等現象,應立即吸氧,嚴重者需要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 嚴重心悸、心慌患者,應立即給予心電監護,儘快補鉀,必要時可以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 伴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患者,應到內分泌科積極進行治療,防止週期性麻痺反覆發作。
  • 伴有腎小管酸中毒的患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 發作頻繁的患者在發作間期,可以長期口服鉀鹽,如枸櫞酸鉀,每次 1 克,每日三次。如果預防無效,可以口服乙醯唑胺250毫克,每日四次,或口服螺內酯 200 毫克,每日 2 次。低鈉高鉀飲食有助於減少發作。

疾病發展和轉歸

預後良好,隨著年齡增長髮作次數趨於減少,積極治療原發病可以減少發作次數。

該病按照病因可以分為原發性週期性麻痺或繼發性週期性麻痺。原發性是指與遺傳有關,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在同一家族中每代人均有發病),也稱為家族性週期性麻痺,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有明確的家族史。繼發性是指由於某種疾病而引發的週期性麻痺,最常見的疾病是甲狀腺功能亢進、腎小管酸中毒、腎衰竭或代謝性疾病。人群中的大部分患者是繼發於某種疾病所致,故發病後必須首先進行上述疾病的篩查。

週期性麻痺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週期性麻痺是肌肉膜離子通道病。離子通道是神經肌肉細胞膜上存在的許多蛋白複合體,調控細胞膜內外離子的運動,分為電壓門控通道和配體門控通道。當基因突變或某些因素導致細胞膜兩側鉀離子濃度發生變化時,細胞膜上的電壓門控通道出現關閉、開放或失活三種狀態的轉變,導致患者出現肌肉無力。

哪些人更易患週期性麻痺?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患週期性麻痺。其中,除了年齡和家族病史之外,多數危險因素是可以預防或控制的。

  • 家族遺傳病史-高血鉀型週期性麻痺: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每代人中均有發病),發病年齡多在 10 歲以下,傾向於白晝發病,表現為肢體肌肉沉重發僵,肌痛或感覺異常,股部及小腿肌肉力弱,也可波及上臂及頸部肌肉,近端肌肉重於遠端,但很少表現完全性癱瘓,也很少累及呼吸肌。血清鉀升高,經過補鈣治療後可好轉。
  • 正常血鉀型週期性麻痺:常在夜間發病,持續時間更長,補鉀後症狀加重,服用鈉鹽後症狀可以減輕。
  • 低血鉀型週期性麻痺更常見。常見的誘因包括
    • 劇烈運動或飽餐後可出現肌無力;
    • 飢餓;
    • 寒冷;
    • 酗酒;
    • 攝入過量碳水化合物;
    • 精神刺激或緊張時可誘發;
    • 感冒發熱;
    • 應用胰島素;
    • 應用激素類藥物;
    • 有甲狀腺功能亢進者。
  • 其他原因:如患醛固酮增多症、腎小管性酸中毒、糖尿病酸中毒;使用某些藥物,如甘草、噻嗪類利尿劑、二性黴素,可致尿鉀丟失過多;腹瀉、吸收不良、胃腸道鉀丟失;鋇劑、棉子油中毒等也可誘發肌肉無力。

任何年齡人群均可發病,以 20~40 歲男性多見,且隨年齡增長髮作次數逐漸減少。

常見症狀有哪些?

  • 發病前症狀
    • 肢體疼痛,尤其是四肢近端(靠近軀幹側)肌肉痠痛,雙側大腿肌肉痠痛最明顯。
    • 肢體感覺異常,出現肢體沉重感、針刺等不適感。
    • 口渴。
    • 多汗。
    • 少尿。
    • 面色潮紅。
    • 嗜睡。
    • 噁心。
  • 首發症狀:常於夜間睡眠或清晨起床時,出現四肢對稱性肢體無力或完全癱瘓,下肢重於上肢,近端重於遠端(由於四肢近端肌肉粗大,受累更重)。症狀在數小時或 1~2 天后最為嚴重,此後逐漸緩解。發病期症狀
    • 肢體不同程度癱瘓。
    • 肌張力低(肌肉鬆弛)。
    • 腱反射(膝跳反射)減弱或消失。
    • 無病理反射(需經專科醫生確認)。
  • 不伴隨症狀
    • 無意識喪失(患者清醒,可正確問答)。
    • 無大小便障礙(患者可控制排大小便)。
    • 無說話不清楚,無飲水嗆咳或吞嚥費力。
    • 無眼球活動障礙或看東西出現重影。
  • 伴隨症狀:少數患者出現呼吸困難,氣短、心慌、胸悶等感覺,甚至發生惡性心律失常,有瀕死感。這是由於血鉀過低所致。
  • 預後:發作一般持續數小時或數日,即使不用藥症狀也會逐漸緩解(這是由於身體內鉀離子重新進行了分佈,緩解了血清鉀的降低)。
  • 發作頻率:不同人發作頻率不等,頻繁者每天均有發作,少者數年或終生僅發作一次。一般情況下,一年發作數次者更多。

本病目前尚無好的治療方法,以預防為主,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劇烈運動、勞累、上呼吸道感染、腹瀉以及飲酒、飽餐是麻痺發作的主要誘因。應避免上述行為;
  • 發作有一定的季節性,5~9 月好發,可能與炎熱的氣候有關。患者應在高發季節做好防護;
  • 多在睡眠中發病,一般只累及肢體骨骼肌,表現為肢體對稱性軟癱,近端重於遠端,下肢重於上肢,重者亦可累及頸肌和呼吸肌,早期診斷和及時合理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關鍵;
  • 不少週期性麻痺患者可自行恢復,運動中血鉀會升高,故運動有助於減輕病情;
  • 必要時可口服鉀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