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疾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人體的中樞神經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則由遍佈全身的神經分支所構成。這一龐大的訊號傳導網路不斷的將全身感知的資訊反饋至腦部,並下達腦部給出的應對指令。一旦由於各種因素引發周圍神經疾病(Peripheral Neuropathy),往往會造成各種感覺障礙和功能紊亂,部分肢體將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感知或發生畸形。這會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不便,並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並造成各種安全隱患。

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主要包括:

  • 單神經病:單一神經受損所致的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
    • 腕管綜合徵:工作中由於手腕過度運動而產生的一種常見單神經病。常見患者人群包括流水線工人和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拇指、食指、中指往往由於神經損傷而出現麻木、刺痛、無法用力。同時還可能會感到手臂、肩膀有痠痛、刺痛或灼痛。
    • 肢體神經麻痺:例如尺神經麻痺可造成手肘、小指、無名指肌肉無力,無法完成精細動作;橈神經麻痺可影響腕關節和指掌關節的伸展;腓總神經麻痺可造成足下垂,行走時動作怪異;脛神經麻痺可導致膝蓋、腳掌、腳趾無法向內彎曲,並伴有小腿和腳部的感覺障礙。
    • 肢體神經痛:例如坐骨神經痛,可以由腰部、臀部向大腿和小腿外側延伸,在行走和牽拉神經時疼痛加重;三叉神經痛可影響面部上下頜和舌頭,造成類似電擊或針刺的疼痛感;枕神經痛可以由頸部延伸至頭頂,頸部運動或咳嗽時,疼痛加劇。
  • 多發性神經病:全身多處神經受損,造成多發性感覺或運動功能障礙。
    • 吉蘭-巴雷綜合徵:自身免疫系統錯誤識別、攻擊周圍神經組織。往往急性發病,早期症狀包括肢體虛弱無力和感覺刺痛。隨著症狀迅速惡化,有時會導致喪失行動能力,甚至出現呼吸功能障礙。不過,假如患者及時接受治療,通常恢復良好。
    • 慢性炎症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可籠統地稱為慢性吉蘭-巴雷綜合徵,早期症狀不明顯,症狀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多數患者無法完全恢復,約 60% 症狀較輕者仍可正常工作、生活,約 20%~30% 需要臥床或依靠輪椅,另有 10% 由於各種併發症致死。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絕大多數)
  • 神經外科或骨科(少數)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病史、治療史、日常飲食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急緩、進展速度和趨勢、病程長短、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體格檢查:
    • 醫生會檢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徵是否平穩。
    • 同時檢查全身各處肢體、面板,評估是否存在畸形、營養不良或中毒跡象。
    • 通過與患者交流,醫生會觀察其面部表情,精神狀態是否正常。
    • 醫生還可能會檢查患者的視力、聽力、嗅覺、肌肉力量、身體協調性等各個方面。
  • 感知和意識狀態評估:醫生據此可初步判斷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
    • 眼部特徵,例如瞳孔、眼球是否異常;
    • 對疼痛刺激或冷熱變化的反應;
    • 區域性肢體對外界刺激的是否有反應及其反應程度;
    • 意識是否清醒,認知、表達、理解能力是否正常。
  • 抽血檢查:
    • 血常規:檢查血紅蛋白濃度、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例如血糖、血脂的水平,以及肝、腎功能等各項指標。
    • 檢測各種生物學標誌物:例如自身抗體水平、病毒抗原/抗體水平。
  • 腦脊液檢查:醫生會用一根穿刺針在患者的腰椎處抽取腦脊液,測定其中的生化成分、尤其蛋白成分的高低,白細胞數量,針對某些病毒、細菌、寄生蟲的特異性抗體水平以及免疫指標的檢測
  • 誘發電位:人體受到外界刺激後,可在特定部位產生電位變化稱為誘發電位。檢測指標包括:視覺誘發電位、腦幹聽覺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等。
  • 肌電圖:醫生會採用儀器記錄肌肉在靜息和運動時的電流強度及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並測定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 病理活檢:醫生還可能從患者的病變部位切取一小塊面板或神經組織樣本,交由病理科檢查病變具體情況,評估病變的性質和嚴重程度。

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做好疾病管理,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以利於神經功能的恢復。

做好疾病的管理工作

  • 糖尿病患者必須嚴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 遵照醫生的安排,定期複診,監測各項指標的變化趨勢,評估治療效果。
  • 注意用藥安全,患者不要擅自加用其他藥物,也不要停藥或改變用藥劑量。

改善日常飲食和生活方式

  • 確保日常營養均衡,有足量的蛋白質、熱量、維生素和纖維素。
  • 避免刺激性的飲食,尤其避免長期大量飲用酒精類飲料。
  • 如果條件允許,應該儘早下床,逐步開展康復性鍛鍊,以利於肢體和神經功能恢復。
  • 病情有所緩解後,每天堅持鍛鍊 30 分鐘,例如散步、慢跑,以增強肌肉力量。

不同型別的周圍神經疾病,其治療方法有所不同。醫生需要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疾病型別、嚴重程度,以及併發症情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控制病因,緩解病情,延緩進展速度,減少致殘風險,改善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方案

藥物治療是周圍神經疾病治療的基礎方案,也是臨床最為重要的首選方案。

  • 自身免疫病導致的周圍神經疾病:
    • 免疫抑制治療:醫生會選用合適的免疫抑制劑,例如環孢素、硫唑嘌呤等;亦可選用單克隆抗體藥物,例如利妥昔單抗。
    • 若病情嚴重則會採用糖皮質激素衝擊治療。激素無效者可靜脈注射大劑量免疫球蛋白或將血液引入儀器後分離、去除血漿,進行血漿置換。
  • 抑制疼痛:
    • 醫生一般會給予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體類抗炎藥緩解疼痛。
    • 區域性區域疼痛也可使用利多卡因貼片或藥膏。
    • 其他常用藥物還有加巴噴丁、普瑞巴林、阿米替林、度洛西汀、卡馬西平等。
    • 如果患者疼痛非常劇烈,醫生會短期使用阿片類藥物鎮痛。
  • 神經營養:例如維生素 B 族。

手術治療

  • 單神經病症狀嚴重者,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考慮是否進行手術:
    • 顯微血管減壓術;
    • 神經黏連鬆解術;
    • 外科切除壓迫神經的骨質增生或腫瘤。
  • 多發性神經病一般不適合手術治療,盲目手術甚至可能造成病情惡化。

其他治療方案

  • 使用支架或夾板,可減輕神經受壓迫的程度,緩解疼痛。
  • 部分患者採用鍼灸、按摩、推拿等中醫治療方法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 物理治療可有助於緩解疼痛:
    •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採用電極在疼痛部位的面板釋放電流。
    • 微波、紅外線照射或區域性熱敷。

周圍神經疾病的病因複雜多樣,很多疾病的致病機制仍在探索中。目前大致可以將其分為 2 類:先天性和獲得性。獲得性病因主要是創傷、全神經病或感染、免疫等;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或自身基因突變。一般認為患者最終發病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周圍神經疾病的獲得性病因

外力作用或創傷因素

  • 神經在事故、骨折時受到創傷或在手術、檢查過程中發生損傷。
  • 關節或骨骼病變擠壓神經。
  • 工作中長期維持某個動作,導致神經持續受到壓迫。

全身疾病或者感染、免疫因素

  • 糖尿病是多發性周圍神經疾病的主要病因,超過半數的糖尿病患者會伴有神經損害。
  • 動脈粥樣硬化或血管炎症造成血管狹窄或梗阻,可導致區域性供血不足,損害神經。
  • 自身免疫病: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徵等。
  • 病毒或細菌感染:例如蜱蟲叮咬造成的萊姆病、皰疹病毒、EB 病毒,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麻風病和艾滋病毒。
  • 肝腎功能受損:體內代謝異常,有毒廢物累積,損害神經組織。
  • 良性或惡性腫瘤都可能在區域性增生過程中壓迫、侵犯神經組織。還可能引發副腫瘤綜合徵,造成廣泛的神經損傷。
  • 曾經接受化療藥物和放射治療。

飲食或環境因素

  • 長期酗酒、吸菸。
  • 注射或吸食毒品。
  • 體內重金屬超標。
  • 營養失衡,維生素 B 缺乏。

周圍神經疾病的先天性病因

  • 家族病史:假如家庭成員中有人患病,那麼發病風險將顯著高於一般人群,例如遺傳性運動感覺神經病。
  • 先天性缺陷:
    • 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關節或骨骼結構發生先天性的畸形或缺陷。
    • 自身免疫系統異常,錯誤識別、攻擊自身神經組織。

部分患者未發現任何明確的病因,屬於特發性周圍神經疾病。

不同型別的周圍神經具有各自特定的功能,大致可分為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因此,周圍神經疾病所呈現的症狀取決於病變累及的範圍和神經型別。

  • 運動神經損傷的症狀主要包括:
    • 肌肉無法用力;
    • 肌肉萎縮。
  • 感覺神經損傷的症狀主要包括:
    • 無法感知溫度的冷熱變化;
    • 手、腳感覺麻木或疼痛,並可向上擴散到腿部和手臂;
    • 面板喪失對細節的感知,感覺像是帶了手套一樣;
    • 肢體無法精確定位;身體缺乏平衡能力,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尤其在夜間;
    • 對任何輕微的觸碰都極度敏感,甚至沒有發生觸碰也會感到劇烈刺痛或灼痛;
    • 疼痛可能會在夜間加重,擾亂患者的睡眠。
  • 自主神經損傷的症狀主要包括:
    • 影響正常出汗,妨害自主調節體溫。
    • 血管無法自如的收縮、舒張,難以調節血壓,突然站起時會發生血壓顯著降低。
    • 少數患者可出現吞嚥困難、呼吸困難、心律失常。

周圍神經疾病的致病原因複雜多樣,具體形成過程尚不完全明確,因此無法確保徹底預防。不過,通過改善日常生活方式,做好糖尿病管理和均衡營養飲食,能夠有效減少發病風險。

  • 積極治療原有的各種慢性病,做好疾病管理是預防周圍神經疾病的關鍵:
    • 伴有糖尿病或慢性營養不良疾病者,應該積極嚴格控制血糖,改善營養,補充足量維生素等。
    • 伴有自身免疫病者,需堅持長期治療,維持病情穩定,儘可能避免進展。
    • 規範慢性乙肝和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療,長期維持病毒抑制狀態,減少損傷風險。
  • 改善生活方式:
    • 戒菸限酒,避免接觸二手菸。
    • 拒絕高危性行為,拒絕吸毒(尤其拒絕共用注射器)。
    • 每天堅持鍛鍊,促進血流迴圈,提升肌肉和神經的機能。
    • 預防職業傷害:避免接觸過量重金屬;工作間歇可進行全身性的伸展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