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體楔形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正常人的椎體正面觀是垂直的,椎體寬度從上往下逐漸增大,呈梯形排列,側面觀是前後高度大致相等的方形。當椎體因某種原因前方塌陷,而中部保持相對完整,影像表現為前低後高的楔形,常常用來描述胸椎和腰椎的病變。

  • 根據病因,椎體楔形變常見於外傷或老年骨質疏鬆患者,如有外傷病史,多見於椎體壓縮性骨折,而以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常見,且多發於下胸段和上腰段。
  • 楔形變可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病理性)兩類,前者是指遭受縱向壓縮力(人體直立墜落或重物垂直砸傷),或者鉸鏈折力(脊柱極度屈、伸)等間接暴力作用所致;後者是指因骨質疏鬆、退行性變、感染、腫瘤等病理性原因引起。
  • 楔形變患者多以胸背部或腰部不適,隱痛或胸腰背部僵硬,壓縮性骨折患者會呈逐漸加重趨勢,爆裂型骨折患者甚至有脊髓神經損傷表現。腫瘤患者疼痛不適以夜間明顯,呈持續性,活動或咳嗽時疼痛加劇等特點。
  • 根據形成原因及損傷程度,治療方案有所不同。如為外傷性的骨折,依據骨折的輕重程式可選擇保守治或手術治療。如為病理性病變,除了治療椎體區域性楔形變外,還要重視疾病的全身整體的治療。
  • 楔形變引起的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如未及時治療,楔形變進展,甚至可致脊髓損傷。
  • 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護自身,避免摔跤,一旦確診楔形變有新鮮的骨質破壞,需要立即臥床制動,無脊髓損傷的楔形變,一般癒合較好,如為病理性損傷,則需結合全身狀況對預後行綜合判斷。

如外傷後出現胸腰背部疼痛,或有骨質疏鬆、結核、腫瘤等病史的患者,感覺腰背不適疼痛,應至醫院就醫;無明顯誘因出現駝背等也應就醫。就醫時應向醫生提供詳細的外傷經過或相關既往病史。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輕微外力,如咳嗽或搬重物後,出現腰部不適,經臥床休息數天後,仍不見好轉。
  • 無明顯外傷情況下,出現腰背部不適,伴有發熱、疲乏盜汗、消瘦、食慾減退及貧血等症狀,小兒性情急躁“夜啼”等。
  • 患過易轉移至脊柱的腫瘤的病患,出現腰背部不適。
  • 脊柱後凸畸形(駝背)。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如跌倒、高處墜落、重物砸傷肩腰部後,感腰背部疼痛,或出現四肢感覺活動障礙,大小便障礙。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脊柱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

由於椎體楔形變可由多種疾病造成,鑑別診斷尤為重要。一般首先通過在側位 X 射線片,或重建矢狀位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矢狀位磁共振成相(MRI)影象中觀察到椎體呈楔形改變。再根據患者的病史,體徵、年齡、好發部位,結合臨床及實驗室檢查綜合診斷。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X 線:X 線檢查的價值在於明確椎體骨質有無破壞和楔形變,楔形變累及個數、範圍和程度,椎間隙是否狹窄,椎旁有無軟組織腫塊等等。瞭解這些對椎體楔形變的定性診斷有著重要意義。
  • CT 和 MRI:是有效的診斷和鑑別手段,MRI 能夠直接顯示韌帶損傷和脊髓的損傷,來判定是否為新鮮骨折。
  • 穿刺活檢:對於影像學無法鑑別的疾患,如腫瘤和感染,需行穿刺,取病變組織行病理診斷或藥敏試驗。
  • 血液生化檢查:感染性的疾病,可通過血液生化結果判斷感染的性質,行鍼對性的治療。
  • 骨密度:骨質疏鬆患者需要骨密度來確定骨質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是否有受過外傷,受傷過程?
  • 是否有頸胸腰背部的疼痛?
  • 是否有四肢乏力,感覺麻木,大小便障礙等不適?
  • 是否有發熱、結核、腫瘤等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病是否為外傷引起?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您推薦我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我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我的病能治癒嗎?治療後會復發嗎?
  • 治療後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椎體楔形變的患者應該注意預防併發症,搬運小心,避免造成脊髓損傷。注意飲食,應進食清淡易消化食物,遵醫囑服用藥物,注意休息,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悅。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根據疼痛的情況適當給予鎮痛藥。
  • 調整好舒適的體位,臥床休息,腰背部制動,必要時可帶腰圍固定。
  • 在患者活動耐力範圍內,鼓勵患者從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動和運動,以增加患者的自我價值感。
  • 多食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高鈣、易消化飲食。提倡清淡,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類飲食,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肥肉和動物內臟。多飲水,多進食蔬菜水果。三餐後腹部環形按摩。
  • 預防壓瘡。定時更換體位、翻身,正確使用便器和減壓用品;若面板瘙癢,積極用藥止癢,禁用手抓。
  • 密切觀察患者患者肢體感覺及活動度情況,如出現感覺遲鈍、活動障礙時立即就醫。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祕。如出現小腿腫脹或劇痛立即就醫。

治療包括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手術療法包括微創手術和開放手術。保守療法包括臥床休息、藥物鎮痛、支具外固定等。治療的目的是維持楔形變的穩定,避免進一步損傷,造成嚴重後果。根據病因不同,治療時間長短不一,預後則視脊髓損傷程度,如無明顯神經症狀,可恢復較好,一旦完全損傷脊髓,其恢復常比較困難。

藥物治療

鎮痛藥物

常見的症狀為疼痛,適當使用鎮痛藥物可以有效的緩解自身的緊張情緒和不適感。同時也可應用於康復鍛鍊期,減輕鍛鍊時的疼痛,保證康復效果,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

可分為骨吸收抑制劑、骨礦化物、骨形成促進劑以及具有雙重作用的製劑。

  • 抑制骨吸收藥物:包括雙磷酸鹽類、雌激素、降鈣素等,雙膦酸鹽類藥物目前為最有效的骨吸收抑制劑。
  • 促進骨形成藥物:甲狀旁腺激素、他汀類藥物、氟化物。骨形成促進劑特立帕肽,在成骨和降低骨折風險方面療效顯著。

壓縮骨折的治療

  • 非手術治療:適用於脊柱前柱壓縮<Ⅰ度,脊柱後凸成角<30 度,可手法復位,在脊柱過伸位下用石膏或胸腰骶支具固定 3 月,然後去除外固定加強脊背肌功能鍛鍊。
  • 手術治療:若脊柱前柱壓縮近Ⅱ度或以上,後凸成角>30 度,則需手術治療復位固定及脊柱融合。骨質疏鬆性壓縮骨折可行微創手術,目前開展較成熟的微創手術,主要包括經皮椎體成形術和經皮後凸成形術。

脊柱結核的治療

非手術治療

  • 支援治療: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加強營養,高糖、高蛋白飲食。
  • 區域性制動:嚴格臥床休息,可佩帶軀幹支具限制脊柱活動,減輕疼痛,預防畸形加重以利病灶修復。
  • 抗結核藥物治療:原則為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

手術治療

  • 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病變仍有進展。
  • 病灶內有較大的死骨及冷膿腫。
  • 竇道經久不愈。
  • 骨質破壞嚴重,脊柱不穩定。
  • 出現脊髓和馬尾神經損害症狀或截癱。
  • 嚴重後凸畸形。

脊柱腫瘤的治療

首先對患者行手術耐受程度評估。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會轉向放療或藥物治療。根據脊柱不穩,神經受累程度等臨床表現決定是否需要手術治療。

休門氏病的治療

非手術治療

  • 隨訪觀察:對脊柱後凸小於 50 度的青少年需定期隨訪,如 X 線攝片,直到骨骼發育成熟。
  • 功能鍛鍊:主要為單獨的姿勢訓練,其對本病的矯正具有一定作用,姿勢訓練與支具治療相結合可以使脊柱柔韌,矯正腰椎過度前凸,增強脊柱的伸肌。對後凸小於 75 度者,此種措施具有肯定的效果。
  • 支具治療:在骨骼發育成熟之前進行支具治療亦可得到滿意的療效,即使對後凸已近 80 度者亦多有效。支具治療至少應堅持至骨骼成熟後 2 年。在支具治療的最後一年,僅需晚上配戴支具即可。雖然支具治療後患者的畸形可得到明顯矯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 15%~30% 的效果可能會喪失。

手術治療

僅有為數甚少的病患者需行手術治療,主要是:

  • 在青少年期採用支具治療無法控制畸形發展,包括超過 80 度的後凸畸形而骨骼尚未發育成熟者。
  • 對成人後凸超過 75 度、造成持久功能障礙性疼痛、經 6 個月以上非手術治療無效,並明確提出要求改變外形以求美觀者亦可考慮手術。

發展和轉歸

骨折的治療一般預後都較好,可視脊髓損傷程度,如無明顯神經症狀,可恢復較好,一旦完全損傷脊髓,其恢復常比較困難。

椎體楔形變是由於椎體前柱在壓力下發生塌陷而中柱保持相對完整,所以椎體呈楔形改變。除多見於椎體壓縮骨折外,椎間盤軟骨終板異常、休門氏病、骨質疏鬆椎體骨折不癒合(Kummel)病、轉移性骨腫瘤等病均可引起椎體的楔形變。

常見原因有哪些?

  • 椎體壓縮骨折:具有外傷史,屈曲壓縮力造成脊柱骨折,如肩背部受重物砸傷,使椎體前方壓縮,椎體楔形變;垂直壓縮骨折如高處墜下,足和臀部著地,脊柱承受軸向的垂直力,產生椎體壓縮骨折。
  • 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導致的脊柱骨量減少,輕微外傷或有外傷史可造成椎體楔形變。
  • 感染:椎體以鬆質骨為主,椎體的滋養動脈為終末動脈,脊柱負重大、肌肉附著少、易受勞損,病菌感染後,如脊柱結核、化膿性脊柱炎,造成椎體上下緣骨質破壞,出現椎體呈楔形變。
  • 腫瘤:腫瘤生長導致椎體皮質骨膨脹性改變,骨質破壞,繼而出現病理骨折,椎體楔形變。
  • 瘤樣病變:動脈瘤樣囊腫、嗜酸性肉芽腫、骨包蟲囊腫等都可破壞椎體,導致楔形變。
  • 生理性及先天性、休門氏病:生理性多為胸 12、腰 1 椎體前矮後高,腰5椎體後矮前高呈楔形變。休門氏病由於椎體骺板血液供應減少,軟骨板變薄,在過多的負荷下出現碎裂髓核突入椎體內,形成許莫氏(Schmorl)結節。椎體前方承受的壓力大於後方,前方骨骺的壞死影響了前半椎體高度的發育。隨著年齡的增加和機體的生長,後半椎體的高度逐步大於前半椎體的高度,椎體形成楔形,數個楔形的椎體使胸椎的後凸加大形成駝背。

哪些人容易出現椎體楔形變?

  • 外傷後伴有腰痛的患者:多見於胸 12 -腰 1,X 線表現為椎體壓縮呈楔形,骨小樑嵌插,中部呈帶狀增白影。
  • 骨質疏鬆:見於營養缺乏、代謝性疾病、血液病、內分泌疾病、長期應用激素、老年性骨質疏鬆等患者。輕微外傷或無外傷即可致椎體楔形變。
  • 結核患者:脊柱結核是一種繼發性結核病,多數是經血液途徑傳播感染。原發病灶絕大數為肺結核,少數為消化道結核。絕大多數發生於椎體,多見於兒童,近年來青壯年發病居多,以腰椎結核多見,胸椎次之。
  • 腫瘤患者:脊柱是惡性腫瘤骨轉移中最常發生的部位。
    • 成人中常見脊柱轉移腫瘤有: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腎癌、黑色素瘤、甲狀腺癌、結直腸癌及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在所有腫瘤中,多發性骨髓瘤最容易發生脊柱轉移。
    • 兒童脊柱腫瘤常為不同種類的神經母細胞瘤和肉瘤。原發腫瘤,包括血管瘤、淋巴瘤、白血病、鉅細胞瘤、骨肉瘤、軟骨肉瘤、尤文氏瘤等,良惡性腫瘤均可引起椎體楔形變。

楔形變患者多表現為胸背部或腰背部不適,隱痛或胸腰背部僵硬,壓縮性骨折患者將呈逐漸加重趨勢,爆裂型骨折患者甚至有脊髓神經損傷表現,如大小便障礙,四肢癱瘓或者感覺障礙。而腫瘤病除了原發病變的表現外,還有椎體病變位置的疼痛,以夜間明顯,呈持續性,活動或咳嗽時疼痛加劇為特徵。

常見症狀有哪些?

常見症狀包括:

  • 區域性疼痛:如頸痛、胸背痛、腰痛或下肢痛,根據病變的位置,可表現為區域性的壓痛和叩擊痛。
  • 後凸畸形(駝背):骨折如果壓縮程度較重,後柱的棘突或韌帶有損傷,產生區域性後凸畸形,或出現腫脹淤斑。胸腰段如有多個椎體楔形變,數個楔形的椎體使胸椎的後凸加大形成駝背。
  • 站立及翻身困難、活動受限:站立及翻身會增加椎體的壓力,引發疼痛,患者往往不敢活動,將妨礙站立行走並伴有屈伸運動或旋轉運動受限,表現為被動體位。
  • 腹痛腹脹:椎體楔形變的區域性出血可形成腹膜後的血腫,刺激腹腔神經節,使腸蠕動減慢,常出現腹痛、腹脹,甚至腸麻痺症狀。
  • 脊髓損傷表現:嚴重骨折合併脊髓損傷,可有不全或完全癱瘓的表現。如四肢或雙下肢感覺、運動功能喪失、大小便障礙等。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併發症主要發生在保守治療期間,應注意預防。常見併發症包括:

  • 墜積性肺炎:如長期臥床不起,可以發生墜積性肺炎,常見於老年、體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 壓瘡: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若護理不周,面板長期受壓,區域性軟組織發生血液供應障礙,易形成壓瘡。
  • 脊髓損傷:骨折後,如沒有絕對臥床,活動後可造成椎體骨折碎塊移位,刺激神經,會引起四肢或雙下肢感覺、運動異常。
  •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椎體骨折患者長期制動,靜脈迴流減慢,同時創傷後血液處於高凝狀態,易發生血栓。

避免外傷。高處作業時遵守安全準則,做好防護措施。一定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的補充,預防骨質疏鬆。

感謝復旦大學附屬閔行醫院骨科 陳廣南醫生 參與本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