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是與子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系列子宮頸病變,常發生於 25~35 歲婦女。分為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 )和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以下部分使用簡稱)。

大部分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可自然消退,但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可能發展為宮頸癌,時間可以從數年到數十年不等,因此需及時治療。宮頸上皮內病變反映了子宮頸癌發展中的連續過程。通過篩查發現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並及時臨床治療干預,可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發病率。

若出現性生活後出血(也稱接觸性出血),白帶帶血絲,陰道流液增多或有異味兒,需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接觸性出血,白帶異常,陰道流液伴或不伴臭味。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性生活後或無原因陰道出血大於平素月經量需立即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

診斷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遵循三階梯診斷流程,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第一階梯:宮頸薄層液基細胞學檢測(TCT)和 HPV 檢測。
    • 宮頸細胞學檢查是 SIL 篩查的基本方法,其特異性高,但敏感性低,目前多選用液基細胞塗片法。
    • 性生活 3 年以上,年齡 21 歲有性生活史,常規篩查。
    • HPV 檢測敏感性高,特異性低,可與細胞學用於 25 歲以上女性的宮頸癌篩查;也可用於 21~25 歲女性細胞學初篩為輕度異常的分流。
    • 若細胞學異常且 HPV 陽性,可進一步行陰道鏡檢查。
    • 25 歲以下年輕婦女中感染率高,一般為一過性感染,大多在 1~2 年內自行清除,故不推薦 25 歲以下婦女採用 HPV 初篩,以免增加患者心理負擔。
  • 第二階梯:陰道鏡檢查,可講充分暴露的陰道和宮頸光學放大最高達 40 倍,直接觀察這些部位的病變。
  • 第三階梯:宮頸活組織檢查,是確診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疑病灶,或陰道鏡診為高級別病變者均應活檢,必要時行宮頸管搔刮。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無接觸性出血,陰道流液,白帶帶血或水樣白帶?
  • 有無多個性伴侶?
  • 既往有無婦科體檢,結果如何?
  • 婦科體檢是否行宮頸癌篩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感染 HPV?
  • 為什麼會患宮頸病變?
  • 如何確診病變嚴重程度?
  • 為什麼 HPV 陰性仍會患宮頸病變?
  • 能不能子宮切除?
  • 能不能治癒?會不會復發?
  • 治療有沒有什麼後遺症?併發症?
  • 治療後需要注意什麼?
  • 治療後需不需要複查?如何複查?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過早、多個性伴侶、早年分娩及多產,避免與其性伴侶曾患宮頸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觸,減少感染 HPV 機會。
  • 營養均衡,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增加機體免疫力,增強自體清除病毒能力。
  • 有性生活 3 年以後,或 21 歲開始需定期行宮頸癌篩查;發現宮頸病變及早臨床就診。

宮頸低級別病變約 60%~70% 可自然消退,目前治療趨於保守。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 可能發展為浸潤癌,需要治療,可選擇宮頸環形電切術和冷刀錐切術。子宮切除不作為宮頸高級別病變的首選,經宮頸錐切確診、年齡較大及無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行子宮全切術。

藥物治療

無有效藥物,一般需要物理治療或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

  • 宮頸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約 60%~70% 可自然消退,目前治療趨於保守。
    • 細胞學檢查為 LSIL 及以下者可觀察隨訪,在隨訪過程中如果病變持續存在 2 年者或病變進展者,需進行治療。
    • 陰道鏡檢查充分者可選擇宮頸鐳射和冷凍等消融治療。
    • 陰道鏡檢查不充分者,或不除外HSIL採用宮頸錐切術。
  • 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可能發展為浸潤癌,需積極治療。
    • 陰道鏡檢查比較充分者可用子宮頸錐切術或消融治療。
    • 陰道鏡檢查不充分者可選擇宮頸環形電切術(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冷刀錐切術。
    • 子宮切除不作為宮頸高級別病變的首選,經宮頸錐切確診為宮頸高級別病變、年齡較大及無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行子宮全切術。

治療後隨訪

術後隨訪,也作為疾病治療的一部分。

  • LSIL:治療後 6 個月後複查細胞學,如無異常,1 年以後複查細胞學及 HPV,必要時行陰道鏡檢查。
  • HSIL:每 3~6 個月進行宮頸細胞學和(或)HPV 檢測,連續 3 次正常後,可每年複查一次,任何一項陽性均建議行陰道鏡檢測,應堅持隨訪 20 年。若患者選擇子宮切除,應在術後 1 年半內定期進行細胞學的隨訪及陰道鏡檢查 2 次,若為陰性,以後每年複查一次細胞學。

疾病發展和轉歸

宮頸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約 60%~70% 可自然消退,在隨訪過程中如果病變持續存在 2 年者或病變進展者,需進行治療。宮頸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因可能發展為浸潤癌,需積極治療。

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與高危人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有關,同時,多個性伴侶、吸菸、性生活過早(<16 歲),過頻、性傳播疾病、經濟狀況低下和免疫抑制也與疾病發展密切相關。

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HPV 的感染:HPV 目前已知約 160 多個型別,接近 90% 的 SIL 和 99% 的宮頸癌組織中發現有高危型 HPV 感染,其中約 70% 與 HPV16 和 18 型有關。高危 HPV 產生病毒癌蛋白,其中 E6 和 E7 分別作用於細胞的抑癌基因使之失活或講解,繼而誘發一系列分子事件導致癌變。
  • 性行為及分娩次數:性生活早,多個性伴侶,初次性生活小於 16 歲、早年分娩、多產與宮頸癌發生有關。
  • 吸菸:可增加感染 HPV 效應。

哪些人容易患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

  • 性生活亂,多個性伴侶,初次性生活小於 16 歲、早年分娩、多產者。
  • 高危 HPV 持續感染。性活躍的婦女 HPV 感染率高,高峰年齡在 18~28 歲,但大部分婦女的 HPV 感染期較短,機體可在 8~10 月清除 HPV 病毒,只有約 10%~15% 的 35 歲以上婦女呈持續感染狀態。只有持續高危 HPV 的感染,宮頸病變才可能進展為宮頸癌,一般從感染開始到發展為宮頸癌需要 10~15 年時間。在婦女的一生中,可反覆感染 HPV,也可能同時感染不同型別的 HPV。因此,並不是有高危 HPV 的感染就一定導致宮頸癌。

一般無特殊症狀。偶有陰道流液增多,或伴有臭味,有些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後出現接觸性出血,白帶帶血等。

子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的常見症狀包括:

  • 基本無特殊症狀。偶有陰道流液增多,或伴有臭味,有些在性生活或婦科檢查後出現接觸性出血,白帶帶血等。
  • 婦科檢查,宮頸可光滑,或可見區域性紅斑、白色上皮或子宮頸糜爛表現,未見明顯病灶。

常見併發症包括:

低級別病變轉為高級別病變,逐漸進展為宮頸癌,若仍未及時發現並處理,疾病可能進一步進展為晚期宮頸癌,失去手術機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存期。

宮頸病變可防可治,切莫諱疾忌醫。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一級預防:加強健康教育,提高防範意識,避免過早性生活、杜絕性生活混亂,有條件者可預防性接種 HPV 疫苗;營養均衡,多參加運動,增加機體免疫力。
  • 二級預防:定期做婦科檢查,已婚女性建議每年做宮頸細胞學檢查及 HPV 篩查,發現問題應進一步做病理學檢查。
  • 三級預防:對已發現的宮頸病變及人乳頭狀病毒 HPV 感染人群,應積極採取相應診療措施,儘量減少宮頸癌的發生和發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